中元|园中的祭祀很文艺
作者
雪桐
小时候,不知道什么叫中元节,家中老人直呼其为“七月十五”。而年纪尚小的我,对于过节的印象,全然都停留在热闹、团聚这样的字眼儿上,唯独“七月十五”时,全然没有欢乐的氛围。不仅没有,大人们还背着孩子们,窸窸窣窣地说些我想听也听不清、听清了也听不明白的话,然后他们就大包小裹地出门去了,也不让小孩子们跟着。所以,在我的印象中,“七月十五”是极其神秘的一个节日。
后来,看萧红的《呼兰河传》,里面直接写道,七月十五是鬼节。
“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脱生,缠绵在地狱里边是非常苦的,想脱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每个鬼托着一个河灯,就可得以脱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之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河灯这件事情是件善举。”
鬼节!原来是鬼节!看得我有些怕怕的,每年一到这个日子总想早点儿回家。心里面暗暗地把这一天和鬼画上了等号。
年长之后,看的杂书多了,才知道,称七月十五为鬼节,其实是佛教和道教合力推动的结果。其实它和清明节一样,就是个祭祖的日子。而且这一天有名字,叫做——中元节。有中元节,就有上元节,有下元节。上元节是就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日子;下元节现在过的不太多了,是农历十月十五,也是祭祀祖先的。
去年追看《长安十二时辰》,一时兴起,还翻出《东京梦华录》,又从头细看了一遍,里面也有对中元节的记载。有卖花的,卖各种冥器的,卖各种供养祖先素食的,当街还有《目连救母》的表演等等,甚是丰富。还写了如何祭拜,如何做道场等等。这个节日过的可比现在丰富多了。
佛教中称这一天为“盂兰盆节”,佛家弟子要办“盂兰盆法会”。按照佛经的说法,在中元节这一天,人们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就能拯救入地狱恶鬼道的苦难亲人及众生。这种仪式最早是从目连救母的法会开始流行的。这也是为什么会在这一天有《目连救母》的杂剧演出的原因。《盂兰盆经》中有云:
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至于目连救母的故事,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找到,我看的是家里小朋友的绘本,大家也不妨一看,既是佛教故事也是民间传说。
《红楼梦》中对于传统节日的描写几乎是场场不落,中元节自然也有一笔,但不是明写,而是暗写、侧写。今天就借中元节这个日子,梳理一下大观园中祭祀吧。先说明一下,今天说的祭祀是除了除夕春节之外的其它祭祀。贾府上下全体出席的大年节祭祀我们以后会再聊。
先来看看整部书中“行为艺术”的代表人物——林黛玉。我一直都觉得,黛玉葬花,堪称行为艺术的先驱,文艺青年的表率。对于祭祀方面,黛玉也有着特别清新脱俗、细腻别致的表现。
第六十四回,“幽淑女悲题五美吟”,写了黛玉祭祀的全套流程。曹公借宝玉的眼,让我们看到了黛玉祭祀前的准备工作。宝玉要去潇湘馆找黛玉,刚过了沁芳桥,看见雪雁领着两个老婆子,手中都拿着菱藕瓜果之类。这里,就不得不先夸一夸宝玉的细心了。他马上意识到这种情形与以往不同。因为黛玉体弱,瓜果又多为寒性食物,她平时是不吃这些凉东西的,所以宝玉才问雪雁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宝玉把黛玉放在心上,时时事事都如此。然后,雪雁是这般回复宝玉的:
“我们姑娘这两日方觉身上好些了。今日饭后,三姑娘来会着要瞧二奶奶去,姑娘也没去。又不知想起了甚么来,自己伤感了一回,题笔写了好些,不知是诗是词。叫我传瓜果去时,又听叫紫鹃将屋内摆着的小琴桌上的陈设搬下来,将桌子挪在外间当地,又叫将那龙文鼒放在桌上,等瓜果来时听用。若说是请人呢,不犯先忙着把个炉摆出来。若说点香呢,我们姑娘素日屋内除摆新鲜花果木瓜之类,又不大喜熏衣服,就是点香,亦当点在常坐卧之处。难道是老婆子们把屋子熏臭了要拿香熏熏不成。究竟连我也不知何故。”
黛玉的起居坐卧都是非常讲究的,这种讲究不仅有世袭列侯、巡盐御史家千金的底色,还有很多黛玉自己的生活品味,富含了很多美学意味。她心思敏感又才情过人,写诗写词自是家常便饭。准备瓜果,点上香炉,这倒像是在做祭拜前的准备。从这几句话中也可得知,黛玉平时不熏香,屋内摆放瓜果,也不为食用,只为取其清香。偶尔点香也有固定位置,仅坐卧之处。
雪雁说罢这些自己又忙去了,这里又要再一次夸夸宝玉的体贴周到。原文中这样写道:
宝玉这里不由的低头心内细想道:“据雪雁说来,必有原故。若是同那一位姊妹们闲坐,亦不必如此先设馔具。或者是姑爹姑妈的忌辰,但我记得每年到此日期老太太都吩咐另外整理肴馔送去与林妹妹私祭,此时已过。大约必是七月因为瓜果之节,家家都上秋祭的坟,林妹妹有感于心,所以在私室自己奠祭,取《礼记》:'春秋荐其时食’之意,也未可定。但我此刻走去,见他伤感,必极力劝解,又怕他烦恼郁结于心,若不去,又恐他过于伤感,无人劝止。两件皆足致疾。莫若先到凤姐姐处一看,在彼稍坐即回。如若见林妹妹伤感,再设法开解,既不至使其过悲,哀痛稍申,亦不至抑郁致病。”想毕,遂出了园门,一径到凤姐处来。
黛玉一个小小的举动,竟让宝玉想了一层又一层。爱一个人,要从对方的角度去想,要体恤其内心所感,方能做得体贴入微。所以,爱到深处,其实是懂得。而且,是彼此的懂得,形成心流的交换,达到灵魂爱恋的层面,这就是我们说的“灵魂伴侣”。宝玉的“瞻前顾后”是他对黛玉心思深处的一份懂得。所以,他拿捏好关心的尺度和留白的时长。再来到潇湘馆时:
“炉袅残烟,奠余玉醴。紫鹃正看着人往里搬桌子,收陈设呢。”
真的是,刚刚好。宝玉这才走进屋内,轻轻和黛玉说话,慢慢开解她。后面的故事大家必是熟悉的,原来黛玉祭奠的是五位女子,她们或是历史上确有其人,或是活在民间传说中广为流传。黛玉为她们的故事所感伤,为五个人每人做了一首诗,在此不赘述。
这是黛玉的祭祀,除了黛玉,还有什么祭祀被广为人知呢?那必是宝玉祭晴雯了。晴雯是曹公笔下唯一一个“有头有尾”的女儿。所谓“有头有尾”,是说,晴雯在前八十回完结了自己的一生,虽可叹可惜,但是在文学层面上讲,却是非常完整,可为圆满。其余的女子们,最终的结局都由续书者完成,所以,到底何如,不可知。
宝玉探晴雯,经典的桥段,文字部分,就不重复了,顺便推荐大家听听闫秋霞先生的京韵大鼓《宝玉探晴雯》,极好。我们且说晴雯死后,宝玉祭奠晴雯的这一回。
第七十八回,“痴公子杜撰芙蓉诔”,宝玉看到芙蓉花,想到了已故的晴雯,想到自己还没有拜祭晴雯一番,心中不舍,于是乎,有了想要祭拜的想法。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一件事情,就是宝玉祭晴雯之前,刚刚在父亲贾政处做了一首长诗,是吟咏姽婳将军林四娘的。这首长诗好与不好,我们暂且不提。你只需这样想,宝玉本就惧怕父亲,不喜应酬,在父亲和众宾客面前又不得不寒暄、作诗,一番社交下来,他能痛快吗?答案不言而喻。所以,当宝玉心里凄楚,又望见芙蓉花时,可想而知他的状态有多无助、多无奈。宝玉祭祀前的一大段心理活动。梳理下来,是这样的:
首先,宝玉相信了小丫头说的晴雯死后是去做芙蓉花神的话,于是乎想要在芙蓉花前祭拜晴雯,觉得这样更别致。刚要拜祭,又觉不妥。
此时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宝玉想要祭祀的礼数更为周全一些,但又不想太世俗了,要另立排场。
第三个阶段,宝玉想到了要写诔文挽词,并要自己亲自来写,还要不落前人俗套。于是乎,有了长长的《芙蓉女儿诔》。并且,没有写在纸上,而是写在了晴雯喜爱的冰鲛縠上。冰鲛縠,是一种珍贵的丝织品,是洁白的绸缎,是晴雯生前爱物,也恰如晴雯清澈的内心,干净的为人。
这些事情都做好了之后,宝玉又准备了四样物品: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将诔文和这些物品作为祭祀之物,摆放在芙蓉花前,这才开始了他对晴雯的祭奠。
怎么样?是不是又是一场行为艺术?够不够文艺?够不够别致?够不够千古一祭?其实,宝玉这种新奇的祭拜方式在之前也能找到一些影子的。
第四十七回,“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冷郎君惧祸走他乡”,这一回中有一个场景是宝玉和柳湘莲在赖大家的酒席上遇到,好朋友相见叙旧。
宝玉便拉了柳湘莲到厅侧小书房中坐下,问他这几日可到秦钟的坟上去了。湘莲道:“怎么不去?前日我们几个人放鹰去,离他坟上还有二里。我想今年夏天的雨水勤,恐怕他的坟站不住。我背着众人,走去瞧了一瞧,果然又动了一点子。回家来就便弄了几百钱,第三日一早出去,雇了两个人收拾好了。”宝玉道:“怪道呢,上月我们大观园的池子里头结了莲蓬,我摘了十个,叫茗烟出去到坟上供他去……”
这段对话中,我们可知,宝玉、秦钟、柳湘莲原都是好朋友的,柳湘莲有情有义,且行动方便,会亲去朋友的坟前祭拜。而宝玉呢?他不能随意出门,但仍委托茗烟将新结的莲蓬拿到朋友坟前祭拜。大家看看,别人家祭拜都是香供纸马,而宝玉只是十来个莲蓬,这种不同常理的祭拜方式,是不是和祭拜晴雯很相似呢?只是祭拜晴雯更为隆重周全。
其实,宝玉在祭祀晴雯之前,也还曾祭拜过一个女子。
第四十三回,“闲取乐偶攒金庆寿 不了情暂撮土为香”,王熙凤过生日,热热闹闹的开心日子,一早竟不见了宝玉。他去哪儿了呢?曹公在写这一段时一直都在吊着读者的胃口,卖关子。
首先,袭人说他一身素衣走的,也不曾带什么亲随,只是小厮茗烟跟着。主仆二人双马,出门就朝北门外奔去。出城之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茗烟也不知道二爷到底要干嘛。
然后,宝玉先是问有没有卖香的?还特别说要檀芸降三样。这三样都是比较名贵的香,也是佛前常用的祭拜之香。茗烟说这三样难得,并提醒宝玉随身带的小荷包中有散香。宝玉摸了一摸,找到了两星沉素,心内欢喜,但觉只是不恭些。又再想,自己亲身带的,倒比卖的又好些。于是又问炉炭。茗烟说荒郊野外的怎么会有这些东西。但是又告诉宝玉再往前走二里地就是水仙庵了。可以去庵里找这些东西来用。
主仆二人到了水仙庵,借了香炉。老姑子还拿出了香供纸马,宝玉只说了四个字“一概不用”。然后,到了后院,想找一块干净的地方而不得。最后还是茗烟说,井台儿上如何?宝玉点头。他掏出香来焚上,含泪施了半礼,回身命收了去。到此,宝玉的祭拜就结束了。
看到这里,你肯定满脑子都是问号,不知道宝玉祭拜的是谁,也不知道费了这么大劲儿祭拜,怎么还如此草草了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茗烟鬼精灵,替宝玉说出了一番话,虽粗鄙些,也不见得全对,但也算对时对景,宝玉也没有驳斥,算是默认了吧。
二人祭拜结束后,快马加鞭往回赶。到家后,马上换了衣服,去参加凤姐姐的生日party。进正屋前,有这么几句话:
宝玉听说,一径往花厅来,耳内早已隐隐闻得歌管之声。刚至穿堂那边,只见玉钏儿独坐在廊檐下垂泪,一见他来,便收泪说道:“凤凰来了,快进去罢。再一会子不来,都反了。”宝玉陪笑道:“你猜我往那里去了?”玉钏儿不答,只管擦泪。
事情叙述到此,豁然开朗。宝玉这一番心思,是去祭拜投井而死的金钏儿。
有关金钏儿的故事,我在端午节的拙作中有相关的解读,感兴趣的各位也请移步前文。事情过去许久,所有人都忘了这个枉死的女孩子,除了她的妹妹在偷偷的哭,无人记得这个园子里还曾经有这么个人。可就是宝玉,宝玉记得。别人都赶着去奉承王熙凤,唯有重情的宝玉心里挂念着这个因他而去的女孩子。
话说宝玉祭拜金钏儿回来之后,正赶上大家在看戏,台上演的是《荆钗记》。这时,黛玉却说话了。
林黛玉因看到《男祭》这一出上,便和宝钗说道:“这王十朋也不通的很,不管在那里祭一祭罢了,必定跑到江边子上来作什么!俗语说,'睹物思人’,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那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也就尽情了。”宝钗不答。宝玉回头要热酒敬凤姐儿。
这句话乍一看,就像我们现在与朋友去影院看电影,看到某处,偷偷低声在私下里交换意见一般。而黛玉说的这句话,似乎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是宝钗不答,宝玉转身要了热酒去敬凤姐。这就很值得玩味了。宝钗懂不懂,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却影响了宝玉之后的“祭祀观”。
第五十八回,“杏子阴假凤泣虚凰”,藕官在园中烧纸,犯了大忌讳,被老婆子发现,要把藕官告到主子们面前。赶上宝玉在,一番言语抢白,把藕官救了下来。宝玉体恤藕官,以为她是因父母兄弟才如此行为,藕官不语,只让宝玉去问他屋里的芳官。芳官细细地告诉了宝玉,藕官“假凤泣虚凰”的原委,宝玉得知后说了这样一段话:
宝玉道:“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诚心’二字为主。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来享的。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以后快命他不可再烧纸。”芳官听了,便答应着。
芳官有没有懂宝玉的这番话,我们不知道,但是黛玉一定是懂宝玉的。宝玉跑去祭拜金钏儿时,黛玉就是懂得他的。而黛玉比宝玉还要更超脱,她借戏文告诉宝玉,只要心里有,不必拘泥于时间地点,更不用在意什么形式。其实,我自己也蛮赞同这样的祭祀方式的。只要心里想着,那人就不会消失,就真的会一直在,难道不是吗?
看罢园中的这些祭祀的故事,你是否发觉,这些看似文艺,甚至有些矫情的“行为艺术”为何只在黛玉和宝玉身上发生呢?只因他们是一类人。那这类人又是哪类人呢?是心中有爱之人,心中有他之人,敏感多情之人,重情重义之人……这样的人,将“心思”视为最珍贵。那是爱一个人的心思,想一个人的心思,恋一个人的心思,念一个人的心思。情感浓到化不开时,必会有不同以往的行为举止,这也是自然而然地流露。
如你觉得这样的人行为怪诞,那你必不是我门中人,如你能抿嘴点头,那我愿和你握握手,我们是,一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