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湖山三宝寺,留与后人去明志!

福安湖山三宝寺,留与后人去明志

佛教界将佛、法、僧称为三宝。

在福安城关湖山有一座以“三宝”为名的寺院,闲暇之余,我便慕名而往。从莲池广场经七圣宫,过三贤祠,进湖山路,沿坡而上,即至三宝禅寺。

三宝寺大门位于龟湖山山腰,面朝东向。明万历二十五年版《福安县志》记载:“平地突起,外瞰湖光,巨石如龟”。这是先辈对龟湖山的概述。站在樟树荫蔽的龟湖山之巅,略可望尽韩阳全城,近观鹤山、扆山和铜冠山有几丛树木。此外,满城尽是屋舍。韩阳十景之“鹤岫朝烟”和“铜冠双松”也已经无存。

三宝寺之名,源自大雄宝殿原有的三尊特大如来塑像,其原名为“龟湖寺”,从明万历至清光绪版的《福安县志》皆有载之。宋淳佑五年(公元1245年)县令郑黼创讲堂,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主薄胡琏建龟湖寺,徙学于县东。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复为儒学。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儒学迁至金山,仍为寺。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知县贺学易重修山门未竣,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知县毛万汇捐修佛殿,后废。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知县钱洙重建,“寺柱皆大石斫成,远望南郊,悠然无际,湖水环其山下,每当晚眺,斜阳倒照,霞光漾水,红绿苍翠,气象万千”。

三宝寺坐北朝南,远望四周群山环抱,犹如高湖中的一处绿洲。黄昏之后,满城灯火,应是别有一番情趣,曾有不少僧人志士来此参禅明义。明朝邑贡生、吴川教谕陈世理曾有诗赞曰:

禅林隐隐露奇观,萝阁藤楼尽日攀。

一曲镜塘摇藻水,千家烟火拥孤山。

老僧说法尘埃净,仙女散花环佩珊。

我亦入山参宝偈,诸天送鹤夜飞还。

2000年三宝寺所撰的《重兴湖山三宝寺碑记》记:……晚清以降,日趋式微。民国以来,一度曾为羽士棲止。抗日军兴,盛慧老和尚归自鼓山,主兹法席,阐扬宗风,组建佛教会,开展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盛老重返石鼓,慈心尊宿继席,尔后历三十余载,渔山辍梵,了义无闻。一九八九年己巳仲冬,菩提之树枯而复荣,法门光启,三宝重辉……

三宝寺大雄宝殿为重檐歇山顶,进深五立柱,面积大约300平方米。大殿的所有柱子为方型耗角石柱,其中八根有瓜楞纹,专家认定为宋代遗存。石柱上某些题刻依然可辨,如“上杭陈燧郎捨石柱追薦”。1984年10月,三宝寺被公布为福安市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净慧法师发心重修寺院,历尽十年乃成。

明万历二十五年版《福安县志》记载:“僧会司,原在龟湖寺,今从首印僧住持之处为司”。僧会司职责就是掌管地方佛教事务,据已知史料最早就由龟湖寺承担。清乾隆四十八年和清光绪十年版的《福安县志》均载:“僧会司,在龟湖寺”。1999年版《福安县志》有载:清末,福安县曾设立佛教会。民国三年(1914年),成立福建省佛教会福安办事处。民国十七年,复设福宁五县佛教会福安办事处,不久就解散。民国三十年八月,成立中国佛教会福安分会,会址设在湖山三宝寺。1950年,佛教会停止活动。1981年4月,成立福安县佛教协会,办公地点初设观宗庵。第二次佛教徒代表会议后,佛教会办公地点改设在三宝寺。1998年版《宁德地区志》有载:1989年11月,地区佛教协会在福安三宝寺宣布成立。可知,龟湖寺在本地佛教界的地位非同寻常,也自然有福安八大寺之首一说。

近年来白蚁侵蚀大殿,殿顶漏水,乃至部分坍塌,去年重新修建。地藏殿已为钢筋混凝土建造,大雄宝殿则修旧如旧。站在韦驮亭前,眺富春溪两岸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当然逝去了明朝福宁州同知马迪《龟湖寺》的那份雅意:

山下千家聚一村,湖滨万户涌孤墩。

过桥草色青云合,满院松阴白昼昏。

雷吼潮声通日观,星移烛影下天门。

披衣早起浑无事,闲倚东窗候晓暾。

新事物总是代替旧事物,我所不知的旧事真是数不胜数。如果不是居士的一番话,我还没想到邑人刘中藻。

刘中藻,字荐叔,号泂山,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出生于福安县苏阳村。十岁丧父,十三岁寄居彭洋舅家。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应顺天府乡试,中举人,任福建闽清教谕。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举进士,官至南明兵部给事兼太常寺少卿。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入北京,中藻被捕而拒不归顺,侍机逃奔,一路集兵抗清,曾收复闽、浙七县一州。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其带兵抗清来到福安县城,设作战指挥所于龟湖山三宝寺。清总督陈锦统兵十万围剿,攻城不下,便于城外挖沟、树栅,围困县城,意在迫降刘中藻。四个月后,城中粮草皆尽,中藻害怕决战之后清兵屠城,连累全城百姓,便举册籍,开列府库钱粮清单,致书陈锦,吁请他勿戮百姓。四月十二日,他写下二首绝命诗,穿戴明朝官服自尽。曾告诫家人:“我死后勿易衣冠,正坐中堂,使人见我大明威仪”。

上陈部院死节诗

刘中藻

草草劳人五十今,自将往事细推寻。

持身昧却冰渊里,忧国日干尤悔深。

死趣已赏三度味,痴忠莫了半生心。

采薇有约休回首,正气歌成天地阴。

中藻坚持民族气节,也为保存县城内一两万百姓性命,走完了慷慨悲壮的一生。清乾隆四十八年版《福安县志》载:

顺治八年,恩赦。诏曰:“刘中藻乃明朝臣子,未受本朝爵禄,虽拥兵犯顺,实属各为其主,与谋反叛逆者不同,朕亦恻然,今赦其孤儿无罪,俾承伊后,该督抚即著地方官,将田产已追者解京充饷,未追者给留养孤,特昭”。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员、《福建刘氏族谱丛书·福安市(下)卷》主编刘绍旺先生曾拜谒刘中藻墓而感:

忠比文山与宪之,高风峻节无愧时。

闽浙交界旌麾壮,韩阳城头威武师。

湖山赴难功载史,魂惊天地魄留诗。

于今七邑两省地,每见英名起恸思。

我自三宝寺西门而返,路遇天后宫、道教协会、城隍庙、元帅宫和湖山小学,即想此处可否应有中藻亭,也想佛教界抗日救亡之举是否为后人所知。

历经沧桑沉淀,多少残片难觅。

弘扬爱国佛教,增进安定团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