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飞——《没有害怕的教育》

晚上,翻看书橱里的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思考,“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他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

由此我想起了几个关于害怕的故事。

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让一个孩子从小经常看见蛇,但是不让他看见兔子,每次只要兔子一露头,就赶紧把他抱走。长大后,这个孩子不怕蛇,然而却对兔子怕得要死。

结论是,人类的恐惧来源于未知。对我们熟悉的东西,我们还少会觉得恐惧,而对于我们陌生的未知的东西,比如黑暗,可能就有一种天生的恐惧。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葡劳夫教授给他的学生做过这样的实验,在一个漆黑的屋子里,老师让10个同学们手拉手从屋子的一头走到另一头。10个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走了过去。之后,老师打开灯,学生们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走过的是一条独木桥,桥下挖了很深的一个坑,坑里面放满了毒蛇,然后老师让10个学生们再走回来,结果只有三个学生走回来。

因为恐惧,很多人失去了理智,失去了从容,以至不能完成原本可以完成的事情。

美国有个著名的走钢丝演员叫瓦伦达,一次他参加一个非常隆重的演出,他就一直想着“这次非常重要,我一定要成功……”结果,他失败了:从钢丝上摔下来,死了。后来,他妻子接受采访时说:“他以前从未失败过,因为他总是把注意力放到走钢丝上,然而,他这次太在乎成败了,所以分心,失败了……”后来,心理学界称这种心态为“瓦伦达心态。”

瑞士著名的钟表大师住进了监狱,监狱的警察让他继续做钟表。在监狱,大师就不停的做,需要二百多项工序。出狱后,他发现,他在监狱里做的表误差都比较大。他反复思考,找不到原因。在监狱里,也是按照同样的工序做的,也是和认真,但误差却很大。

晚年,他终于理解了,是因为心情。在监狱里,他一直心情不好。而完成一个钟表,需要二百多项工序,是需要投注极大的热情、精力的。只有在一个人心情完全放松的时候,才可以做出误差极小的钟表。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最终研究指出:建造金字塔的不是奴隶,而是自由人。原因是金字塔建造的误差非常小,现代的建筑也很少可以赶上金字塔的。如果是奴隶,心中充满了怨恨,就不可能做出这么精美的建筑的。

我想到了当下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从来不缺乏害怕,甚至到处充斥着害怕。每次考试后的排名、末位淘汰、评先选优、绩效考核,让我们的老师们充满了害怕。于是我们的老师们转而害怕学生的成绩不好,害怕学生违纪,害怕领导批评,害怕家长投诉……紧接着,这种害怕便转嫁到了学生的身上。于是,学生也开始害怕,害怕老师,害怕考试,害怕学习,害怕课堂……

最终,整个教育让人害怕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消除教育中的害怕,要从老师做起,而要消除老师的害怕,恐怕要消除的首先是教育的功利性。只有我们当我们的教育真正是为了人的个人发展而展开,不是为了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才能回归本真,那张笼罩在教师头上的功利大网才能彻底消失。然而,单凭教师的一己之力,或者教师这个群体的力量,恐怕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总是在哀叹中期待着教育的春天,而春天却一次次失约,于是我们从期望到失望再到绝望。我们失去了对教育的信心,失去了对教育的思考。于是很多人开始“随其流而扬其波”,“哺其糟而啜其醨”。

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教育的本真,还原教育本来的面目,关注学生心灵的成长、品格的建立,或许,当我们把目光对准了这里,原来功利的东西,反而会成为副产品呈现出来。

鲁迅先生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没有害怕的教育,暂时或许还不存在,然而,做的人多了,或许就存在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