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0林海微澜:风华绝代-瞻仰上海博物馆藏明清家具

关于这张六柱式架子床,上了不少的细节图片,且卖个小关子,不知各位是否看出来有什么纰漏?或者说觉得有点什么出人意表的不一样的细节?
请仔细看一看,挺耐人寻味的.

冷水泡茶,犹如摸着石头过河,故小心翼翼.
几次三番去上博是为了切身感受到代实物的风华风采,因为之前有许多的不得要领.
其实很喜欢这样的经历:认真看了,再仔细拍下来,回头细细地品,与手上的样本对比对照,感悟到新的不足与待澄清的疑惑,再次去实地重新以不同的角度反复观摩,揣摩,体会.再重温.
下一次,打算扛着D200上去.

给个提示:请仔细比较纹饰. (关于六柱架子床)
黄花梨有上漆的,紫檀也有上漆的.
从对家具的保护而言,漆比蜡好得多.
打个比方,如果把外在的自然环境比喻成寒冬腊月的话,上漆好比穿着厚厚的冬装;上蜡只是一件薄薄的单衣.

有一次与当今的福建工匠闲聊,他是去过故宫的,说起来让人气短,大致如下:
E:故宫去过吗?怎么样?
工:很大,雄伟.东西不怎么样.
E:故宫的东西不怎么样?

工:老的东西都不漂亮.还是我们老家现在雕的漂亮.

E:故宫的都是真东西呀,怎么象你说的这么差?
工:以前的工哪里好?现在的工才好.故宫就是大,工很粗.

后来见到掌柜(leavingson),掌柜也说:"艺无分古今".
如今的工匠,工具工艺都比以前改善改进了许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器",今定胜昔.

所以,"型材艺"的艺,大概是三者之中变数最大的.

记得上次向掌柜(leavingson)讨教雕刻工艺,掌柜的看法是:
如今仙游的硬木立体雕刻,代表最高水准的,未必是年纪最长的高辈份手工雕刻老艺人,反而是中生代三十四十岁上下的新锐,既有十年以上的工艺浸淫,又有能力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工艺工具与技术,如虎添翼,出品的精致精巧,是全心专注全手工的老一辈匠人所无法企及的.
想来也是,人越来越聪明,所以生产力的提高,技术的进步,势必反应在出品上.
单论工艺,应该是在不断进步中.

关于黄花梨六柱式架子床的"纰漏".

架兄说对了方向.真的是在床顶部.

蹊跷出在这里

在下现场观看实物的时候,曾经问过上博:丹凤朝阳下的两只螭,为什么左右两只是不对称的?
是否:一雌一雄?
上博没有给答案.

请教了庋置清雅周鲁生先生,他的看法是:
"仔细观察楣子正中牙板上的双龙,一条张嘴展尾,一条闭口收末,雕刻风格与整体风格大异。牙板本来是清地亮线雕法,此双龙却无角无目溜沟平雕,加上楣子两端溜沟拐子纹。疑为后人所作为,技法远低于原作。"

非常感谢esigns先生的指点,他的看法是:
"......实际一只是螭虎,一只是螭龙,卡子花亦如此,有龙有虎。
明式家具纹饰中常有出现,不是很多人注意这些细节,常被认为是龙而已。"

佩服庋置清雅先生.
在下当初也觉得起线不完满,感觉上仿佛下接的三块小板因疏忽而忘记了起线.不敢随便怀疑......
浮雕双螭牙板两端的卷草纹起线如图.多少露出一些端倪......

上博的黄花梨六柱式架子床距离参观者最近,所以材质看得最真切.
细节照片拍了不少,仔细看看从前的浮雕工艺,这样的工,肯定是手工了.

手工的韵味:左右回纹并非完美的对称.

质感强烈的细节.
这样的黄,海或越? 老黄不分家?

卷草纹,手工的韵味,非完美的对称,不尽平整的打洼.
从前没有砂纸打磨,手工,靠的是岁月累计的蹉跎.

手工浮雕,强烈的立体质感.手工的缺失与豁刀遗憾可辩.

照明到家,材质清晰.老黄的海越......

这里很清楚地看到手工雕刻对称图案的缺憾,总有些不尽完美.

正面展示细节.
老物件的老气与拙朴,言语很难形容,还是多看看实物.温故,求知新.

质感与岁月留痕.
一览无遗.

栩栩如生的螭.
手工雕刻的质感,手工打洼的不尽平整.
没有视觉强烈的镜面效果.
质感,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

前人是无法做出模塑那样的光亮效果的,而今人大概在日常起居中见识了太多的光洁闪亮.

质感不言.螭

螭...局部

清楚地展示了不尽平整的打洼.
自然而然.

卷草的立体感跃然而出.

亮堂地看个清楚.

这张黄花梨六柱式架子床距离参观者最近,原本是看了这一件觉得海越之老黄大概有点眉目的,所以仔细拍了不少照片.
感兴趣的同好,不妨去上博对比一下,是否可以把这一件也算是海的.
庋置清雅周鲁生先生认为眉子牙板有可能不是原配,所以在下认为更关心它的工艺可能比较可取.

卧具应该不是文人器物,但这一件是重器,难得.
架子床的照片悉数如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