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杆果园的自我剖析:为什么只有我才能卖高价?

令人眼前一亮的苹果园
我的脑海中回想不出哪里还见过比眼前这片更漂亮的苹果园了。
2017年我第一次在陕西千阳看到海升的现代化苹果园也觉得很震撼,但那种震撼是死板的,就像一条条生产流水线,没有活力,而李文会的苹果园不同,每一棵树都像一个鲜活的生命,舒展着,张扬着,炫耀着,仿佛在迫不及待地告诉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
这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我这片园子是2004年建园的,现在已经16年了。行距4米,株距3米,今年的产量估计在7000斤/亩以上。现在走下坡路了,盛果期的时候可以达到1万斤/亩,那时候价格也好,最高卖到4.5元/斤,我这11亩地卖了将近30万元。哈哈!我是靠这个果子发财的。”回想起当年的鼎盛时期,李文会不由地笑出声来。
天水麦积区标杆果园主 李文会
“今年能卖什么价?”我问道。在来天水之前,我和刘镇(木美土里集团公司董事长)在西安碰过一面,他告诉我天水的花牛苹果这两年跌得挺惨,行业陷入困境。
“价格基本上谈好了,最次的货2.8元/斤。”李文会应道。
“那还可以啊!”我心算了一下,亩产值差不多达到2万元。
“别人没这么高的,我的价格要比别人高1元/斤左右。”李文会自豪地说。
“去年他的果卖2.5元/斤,别人卖几毛钱一斤。”陪同我过来的鲜永强(木美土里天水区负责人)补充道。
“去年的价格最低?”
“对!”李文会说:“我种了20年苹果,2012年到2013年的时候价格最高,卖到4元多/斤,然后是3元多/斤,现在只有2元多/斤。”
农户采摘待售的花牛苹果
“价格下滑的原因是面积……”我猜测道。这10年来西部在拼命种苹果,整个县整个县地发展苹果产业。
“面积太大了!”李文会感叹道:“我还有一个园子是1986年我爸建的,今年34年,是最早一批苹果园。大概从2007年开始,政府就鼓励大家种苹果,光我一个村就发展了2000多亩。结果是面积越来越大,价格却越来越差。”
我想起在天水的第一站,花牛苹果主产区甘谷县的一位从北京回来的80后种植户李忠生告诉我他家的效益情况:3亩苹果树,去年1万多斤产量,农资成本5000多元,好果卖朋友圈,发快递,一年能卖4万元左右。再加上花椒的收入,去年的总收入是7~8万元。所以对他来说,种苹果谈不上什么效益,只能是养家糊口。
李忠生(左)和同伴在苹果园
如果再除去自己零售的增值部分,那连养家糊口都难了。
这是花牛苹果面临的最大困境——种植没效益。
“你觉得未来花牛苹果还行不行啊?”我问李文会。他算是特例,产量标杆,价格标杆,效益标杆,即便在行情每况愈下的情形下,他家果园的收入依然稳定在20多万元。而且他还为10家基地做技术指导,总服务面积达到2000亩。
“花牛苹果肯定是行的,不行的种植面积慢慢要被淘汰。尤其是那些靠贷款的大基地老板,两三年之内全部要倒下去了。”
“还是大基地扛不住,农户反而没事?”我在天水还没走访过规模化果园。
准备采摘的苹果园
“农户无所谓的,今年不卖钱他也过去了,但基地老板不行。”李文会说:“像咱们这里都是山地,没有办法机械化,疏花、疏果、采摘、施肥、打药全部要靠人工,女工100元/工,男工150~180元/工,而且出工不出活。”
这是所有规模化果园的瓶颈。
“那你平时都是自己干?”
“平时都是我跟我媳妇两个人干,采果的时候再找些人。”
这几天,李文会正忙着整理工具和库房,他准备5天后开始采摘。
树上的果实很漂亮,体态丰满修长,外观鲜红光亮,就像丰姿冶丽的成熟女子,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最让我赞叹的是树上几乎没有一根多余的枝条,层次分明,每一根枝条、每一张叶片、每一个果实都能晒到阳光。
色彩艳丽的花牛苹果
这是李文会种出高产、优质并在当地卖出标杆价格的关键。
见我欣赏,李文会得意地介绍道:“这种树形叫自由纺锤形,修剪上主要是控冠,达到树势中庸健壮,没有徒长枝,没有冒条,光结果就行了么。”
“要怎么样才能达到中庸健壮的树势呢?”这4个字说得容易,做到却难。
“通过修剪和肥料上的调节。”李文会答得很简洁。
“你觉得别人种得没你好,主要是什么原因?”从市区到李文会所在的周半村要经过一段崎岖的盘山路,沿路都是苹果园,我只看见一家园子还不错,其他的都根本无法与李文会的果园相提并论。
隔壁农户的苹果园
“还是观念。好果园每年都能卖钱,他就舍得投资。老百姓实在得很,今年卖上钱就多投一点,卖不上钱就少投一点,或者干脆不投。大部分人都是这种思想。”
这很真实,李忠生也曾跟我说过,因为效益低,不敢多投。他一亩地的投资成本不到2000元,其中肥料需要1000多元。在春季一株树施6~7斤磷酸二胺,再加5~6次的叶面肥。
“你一株树要施多少肥料?”我想找出两者之间的差距。
“我一般在9月上旬施基肥,一棵树大概施10斤有机肥,4~5斤木美土里的菌肥,2斤左右的复合肥和1~2斤的中微量元素肥,再加平时的水溶肥,算下来一亩地光肥料的投入就要3000多元。”
鲜永强(左)和李文会在交流施肥技术
哇!差不多相差三倍。“你们推荐的肥料用量是多少?”我问鲜永强。
“他是用得特别多的。”鲜永强解释道:“按我们推荐的普通果农的用量来算,5斤菌肥,加3~5斤有机肥,再加2~3斤复合肥,一株树秋季基肥的成本13~15元,投到20元可以说是管理很好的。再加上三次追肥,一亩地的肥料成本大概在2000元左右。”
“他们的产量有多少?”我问道。
“常规产量是5000斤/亩,有些还达不到。”李文会说。
“那效益呢?”
“效益就低了,这两年好一点的也就1万元/亩。”
地面管理采用生草栽培
“那村里跟你的效益接近的有几户?”
“有一二户吧,那还是有差距的。”
李文会的回答给我一种鹤立鸡群的感觉,我想起两年前在山西平陆郑凯旋家的疑问:“为什么你种得这么好,周边的园子却学不了?”
“具体啥原因我也说不上。”李文会想了想,说:“我对树是非常有感情的,我走在地里,看到叶片和果实的表现,心里就知道它需要什么,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别人好像就没有这种感情。”
我不太认可这种感性的说法,或有自我包装讲情怀的嫌疑,于是接着问:“你跟朋友或者亲戚有没有聊到类似的话题,他们为什么做不到?”
李文会在苹果园
“有啊!经常聊。你看我的服务队有七八十号人,专门给基地搞修剪。他们在外面给别人干都做得很好,但是给自己干,比如有一个大枝需要锯,他给别人舍得锯,他自己舍不得锯,所以树形就建造不好。”李文会举例道。
“主要还是舍不得,不管是投资还是修剪。”鲜永强解释道:“锯掉一个大枝对他来说就是少结了几个果,他看不到这个大枝对其他果的影响。”
“我一直想把大家带动起来,弄成跟我一模一样的。而且道理大家都懂,每个人说起来头头是道的,但到他自己园子他就做不到。”李文会若有所悟:“还是缺少执行力。比如该拉枝的时候他就不拉,又好像懒的那一种。”
把树当孩子的李文会
“不光是执行力,还有懒。”我有种剥茧抽丝的探索感。
“可能农民一直以来都没人约束,今天我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行动跟不上。”
让李文会困惑的还有他提倡了这么多年的秋施基肥,至今也只有几十户的农户能做到,大部分果农还是我行我素。“大家好像就无动于衷,认为我的苹果就应该卖高价,他的苹果就应该卖低价似的。”
“搞不懂!”李文会摇了摇头说。

2020年9月14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