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名人——王绩
唐朝第一位诗人
王绩
王绩(约590~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 ,撰 《酒经》 、《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01
才华横溢
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隋开皇二十年(600),只有15岁时便游历京都长安(即今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王绩是唐朝医生、著名诗人。其兄王通,也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王绩还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 ,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但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02
嗜酒如命
王绩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祖上世代为官,有良田十六顷。据说他从小就喜欢《周易》,好老庄。大业元年(605),应孝廉举,中高第,授秘书正字。但他生性简傲,不愿在朝供职,改授扬州六合县丞。因嗜酒误事,受人弹劾,被解职。他看到当时(隋末)社会动乱不安,便借故告病解职,返回故乡。他在自己的田地上,让人种了很多黍子,以酿酒自乐,又饲养了不少野鸭和大雁,作为下酒之资,还种了一些药草自供。在乡间,他有时与隐士哑人作为仲长子光饮酒对坐,有时登北山,游东皋,吟诗作赋。唐武德八年(625),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待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贞观初(公元627年),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于是弃官还乡。回到东皋后,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又收集杜康、仪狄等善于酿酒者的经验,写成《酒谱》一卷。在所居之东皋,为杜康建造祠庙,并把馈赠过美酒的焦革也供进庙中,尊之为师,撰《祭杜康新庙文》以记之。
恣意纵酒,放情山水
03
归隐之后
王绩因对现实不满,终于走上隐居之路,但有人以酒邀者,无不乐往。其《醉乡记》、 《五斗先生传》>、《酒赋》 、《独酌》、 《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自此,他更加肆意纵酒,放情山水,以诗赋自慰,把自己比作阮籍、嵇康、刘伶、陶渊明一类人物。至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逝世以前,他一直都是过着这种生活。贞观十八年(644),王绩病卒于家中。与陶潜的《自祭文》一样,生前已备有自撰志铭,并嘱家人薄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