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风墨竹情

板桥风墨竹情——浅述郑板桥的墨竹艺术

2021-07-28 17:12·国画艺术大咖

文/刘广才

今年7月中旬,中国著名收藏家、艺术评论家、社会活动家,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天艺阁文化艺术公司董事长李振平先生,特地从天津来苏州考察调研,期间,李先生参观了我的书画工作室,并对我画板桥墨竹颇感兴趣,我抚开纸砚,当先生面画了一幅墨竹图,李先生对我说:不错,有点意思!你有基本功底,可以打造成型。当下,先生接受我为其徒弟,并赐我“板桥再传弟子”印章,鼓励我不仅要学习郑板桥的画竹艺术,更要研究和追寻郑板桥的思想和精神。

为此,为了答谢李振平师傅的谆谆教诲和赐印之恩,我将我所学、所思、所理解的郑板桥墨竹艺术浅述如下: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又号理庵,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他是康熙年间的秀才,雍正十年的举人,乾隆元年的进士。并于1742~1753年间在山东范县、潍县为官做县令,后辞官客居扬州,步入职业书画家行列,以卖画为生。1765年1月22日卒,葬于兴化,享年73岁。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文人画家,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以墨竹、书法、诗词闻名于世。

刘广才墨竹作品

郑板桥的画竹艺术

板桥出生于破落的书香门第,4岁时生母汪夫人去世,其父立庵通诗文。16岁时又随家乡寒士陆震学诗词,24岁即中秀才。然先生命运多舛,婚后儿子夭折,30岁父又早逝,续弦饶夫人所生儿子再次夭折,生活极其拮据,为官前多靠友人资助为生。这对先生孤高怪异的性格形成极大的影响。先生50岁为官之后,却不谙官道,孤傲自许,刚直不阿,不同流合污,虽有所作所为,深得百姓爱戴,然受同僚排挤,为乡绅大贾不容,仕途不顺。先生为潍县县令时,正遇三年自然灾害,先生开仓赈灾,兴工役,修城池,招饥民就食赴工,令大户开仓煮粥,封积粟之家,强施仁政。史载:其“忤大史,为民请赈”,后毅然辞官回乡,去扬州以卖画为生。

生活的磨难艰辛,仕途的失意和有志难为的苦闷,使得先生只有寄情于自己钟爱的书画艺术,在诗书画中建立起精神家园,寻求心灵深处的安慰。这实际上对先生写竹风格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生写竹,并无传统意义上的师承,正如先生在题画诗中所言:“凡吾画竹,无师所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但究其渊源,先生对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都有所研习,然其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

从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解读出先生对竹的习性、生长规律和四时的形态观察得非常仔细,领悟深刻,又据自身个性品行,最终提炼出板桥竹“清瘦刚劲、清雅孤高、挺拔不屈、去媚脱俗”的艺术个性。

刘广才墨竹作品

既是生活之竹,更是心中之竹

他下笔果断,行笔迅息,力道霸悍,不刻意为竹写字,而力求为竹写意,其抒胸怀,秉承个性,把自己所理解、所敬仰的心中之竹写于笔端。

先生写竹,他听研画的墨竹竿大多清瘦精神,节节挺拨,如钢针破天;竹叶浓淡相宜,手稳笔健,可飞墙穿壁。构图常由险至稳,时而怪石直立竹间,丛兰生于竹下,时而竹生石旁,清风摇曳。又大量以书法自题诗补画面之空白,合竹势,解画意,使画面文气顿生,高雅脱俗,极富特色。故先生写竹,实为写已,其为人之清气、傲气、骨气和正气,均在作品中可窥。先生竹诗书画融为一体,相得益彰,且题画诗皆为自题诗,生活情趣浓郁,咏节言志,嬉笑怒骂,其“六分半”书体独具匠心,被后人称之为“诗、书、画”三绝。

板桥先生画竹其技法,先画淡石,再写竹,后补兰。选用长锋兼毫毛笔,用淡墨画出刚劲挺拔的竹竿,注意笔细水墨不多,让水墨在宣纸上自然渗化。写浓丛叶时用重墨为之,至笔中墨枯时用笔尖再蘸清水画淡叶。画细竹竿用勾线,笔中锋书法行笔,手稳力足,腕不动,大笔运气用力推。画粗竿,多侧锋行笔,亦大臂用力,沉着稳健,力透纸背,竹节顿挫有致,节奏分明,留出竹节之白节,但意不断。点节用“乙”字法或“八”字法,细竹竿不点节。用勾线笔法写出托叶细枝,干脆有力,穿插得体。仰叶中强调细枝姿态。丛叶与主竿随机应变,但重心均在中下部位。竹竿之开合,主干为开,多以细竹为合,或以丛叶为合,或以兰草为合。

先生画竹叶用笔极为肯定,绝不迟疑,多中锋用笔,以“父”、“个”字为主,辅以侧叶、钉头、鼠尾。仰竹叶以“人”字法为主,丛叶以“七笔飞鸿”法为主,写到密不透风,疏叶稀疏潇洒,配搭有序,浓淡得体。先生画中常施丛兰或淡墨之怪石,均为竹之陪衬,主次分明。

先生画竹之构图正气凛然,竹竿极少歪立斜生,要么立于怪石之旁,要么立于画之中央,堂堂正正,节节挺拔。竹之灵动常以细枝破直势,又以书法诗词巧填空白以聚画气,丛叶之走势多成动态,淡叶之呼应栩栩如生,仰叶之点缀精神抖擞。

刘广才墨竹作品

雅气飘逸,以气节胜

故先生墨竹看似简单,实则气宇轩昂、个性分明,诗书画一体。让其作品文气满纸,雅气飘逸,以气节胜,为历代写竹名家风骨风格并承的典范。

先生写竹名盛于世,在当时就有“板桥派”之称,他辞官于扬州卖画,有时遨游山水,足迹江南一带,常与罗聘、黄慎等诸家交游,形成了画史上著名的“扬州画派”。

后世不少名家,也宗学其法,如清代戴熙、何绍基之竹石,而更多的人是在吸取先生的革新精神,如近代“海派”诸家。

现代人习郑板桥墨竹者甚众,可惜书法功底不及古人,难以写出板桥竹竿之刚劲,要画出钢丝般坚挺的细竿和沉着稳健的竹叶更是难上加难。故我实践之体会:要学好板桥竹应先习书法,书法功力不到,难得神韵。同时,正如我师傅李振平所说:我们更应学习郑板桥孤傲而有气节的人品,并在生活中培养对竹的情趣,注重对竹的生态的观察,领悟竹的习性,感悟竹的节操,把生活之竹变为心中之竹,把心中之竹再变为手中之竹,真实地做到胸有成竹,心手双畅,才能有更好的墨竹作品问世,服务于人民大众。

刘广才扇面作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