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安山文学】梁国政 ||昭通,那些令人回味的往事(散文)

 主编:非   
物产丰富的昭通,与近在咫尺的宜宾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从记事起,父亲常对我说,祖父因生活贫困潦倒,为了生活不得不在金沙江边小校场码头当搬运工。货物最多就是来自昭通的各种农产品。到了父亲这一代,不再是肩挑背磨在码头扛活者,而是与各路客商一道结伴而行,到“搬不完的昭通”,代表老板与商家谈生意做买卖,一住就是十天半月。为宜宾店家订购各类货物之后,再沿老路返回“填不满的叙府”。父亲前半生履历,12岁进店铺当学徒,三年满师到18岁时,因识文断字,方才从店员升职到“先生”,可以代替老板独立办事了。之后,就有了往返于南丝绸古道,与昭通各族商人直接交流洽谈生意的机会,溶入了市民生活。
父亲说,恩波楼一带商贾常在此汇聚,成了较热闹地段之一,成为四川乃至各地客商喝茶谈天所在。在昭通帮人买办多年,与各族商人交往密切结下深情厚谊。旧社会城市破烂不堪,房屋低矮简陋,街道坑坑洼洼满目疮痍。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父亲依然叼念着那些年的往事。由此可见,思乡恋土情结,将四分之一珍贵年华留在了钟情的地方。
昭通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民族团结和谐。我在一家小企业负责时,与正在修建的内昆铁路工程技术部人员有着工作上的联系。有一次,张总工程师热情地对我说:“内昆铁路全线贯通后,通车典礼那天,我一定通知您去昆明看看。”因公在外尚未满足张总给我的承诺,直至在此度过令一生值得回味的夏天时,终如愿以偿。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烈日难熬的“候鸟”纷纷“寻巢栖息”。于是,在祥和、欢乐的氛围中,溶入云南文化三大发祥地之一的昭通。祥和的氛围不断招徕各地的人群,把度假之地当作自己的家乡。
乘上内昆直快,半日之间风驰电掣到达,而不是像当年父辈那样,穿上一双麻耳草鞋,步履艰难日行数十里,在盐茶古道上奔波,在农户家歇足。也许连父亲也不会想到,改革开放彻底改变了昭通面貌,父亲昔日钟情迷恋的地方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偏街窄巷鸡毛小店已成为历史,除了残留在老一辈人记忆中,鳞次栉比幢幢高楼宽敞街道,取代了破屋残楼、泥泞小道。
暇想之余,信步于烟波浩淼、天然水墨丹青般海子长廊。敞开胸怀,极目远眺,美美分享最爽悦、最清新、最令人回肠荡气的七彩祥。泡盅香茗沉醉于“海”天一色幽境之中,畅享、感受父辈从未有过的愉悦。
与挚友结伴,前往最迷人的恩波广场,分享来自各地群众团体,或由当地单位、部门文化团体组织的精湛演出,不由神情专注,目不转睛,零距离观赏兄弟民族满怀豪情赞美、歌颂党的政策带给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
晚风徐徐,顿觉高原空气清新可人。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将滇东北民族文化经典,在望海公园推向高潮散发到极致。华灯初放,璀灿的灯火,将整个公园照得如同白昼。若大广场五彩斑斓,顿觉人声鼎沸热烈非凡,刹那间,将整个公园变成了展示才艺的民族文化大舞台。在百花齐放的场池内,形成百姓文化生活欢乐和谐自然景观,将民族文化底蕴表现得淋漓尽致。上万人自发组织的歌舞及各民族舞蹈,汇集成一片欢乐团结的海洋,壮观、艳丽丰富程度,不亚于专业文化团体精心排练水准。
平心而论,一生中所见到的独特场景,令人难以忘怀!文化氛围隆重典雅,既热烈沸腾,又文明礼仪,民族团结和谐,可见一斑……
插图/网络              
作者
简介
梁国政,宜宾市人,市作协会员。八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作品散见报刊及网络,收入《文华杯全国小说征文选》《相约北京征文精品选》《那一片云》《蜀南新闻选》《山南圣地》《从这里进西藏》《我们的保护野生动物故事》《宜宾百科全书》《宜宾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