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读《课标》联系一次评课引起的思考

西安市长安区教学研究室  王志安

《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评价中强调,要“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通读《课标》,领悟其实质,教学

评价就在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联系上学期省小语会组织课改实验研讨,一位青年教师上了一堂语文公开课,在评课时引起了大家的争议。很多教师认为,这堂课上,执教者教学语言滴水不漏,教学环节天衣无缝,有些细节处理独具匠心,应该评为好课;但不少教师指出:课堂上,学生一直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时间,没有得到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的课能算是好课吗?……

评价同一堂课,为什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呢?那是因为评价者所持的标准不同,前者将视点聚焦于教师,把教师视作演员,学生视为观众;后者则更多地关注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当作学生发展的促成者。前者主要看“演员”的“演艺”,以“教”论教,后者主要看学生的收获,以“学”论教。

按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知能的生成过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实际,这一理念在《课标》问世的前多年早已有之,而今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据此,评价一堂课的好坏,不能光看教者的艺术,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即以“学”论教。评价一堂课,主要应看表现在课堂上的以下几个方面的状态。

(一)要看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以一定的参与度作保证的。学生没有参与,或参与得不够,就谈不上“主体”。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既要看参与的广度,又要看参与的深度。就广度而言,学生是否都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活动中来了,是否参与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就深度而言,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探究?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还是潜心钻研,情动辞发?所以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课不是好课;只有少数优秀生展示才华,大多数学生作陪客旁观的课不是好课;表面热热闹闹,花里胡哨,但没有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只有教师的滔滔不绝,旁征博引,没有学生的书声琅琅、议论纷纷的课不是好课。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活动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动口、动眼、动耳、动脑、动情,使学生真正地、全面地、切实地“动”起来的课才是好课。

(二)要看学生的交往状态

课堂上,教师是否创设了平等⒖硭伞⒚裰鳌⒑托车难胺瘴В醚芯醯阶约涸谡飧龌肪忱锸前踩摹⒆杂傻摹⒂淇斓模苡胪А⒗鲜ι踔两滩慕衅降鹊亩曰啊K泊砹嗣挥泄叵担凰岢鑫侍猓挥腥思バΓ艿玫饺峡桑凰蝗贤鲜Γ趸蚍窬隼鲜Φ慕崧鄄换崾艿脚溃凰越滩挠幸煲椋裁挥腥酥冈稹5彼袄咽保岬玫缴埔獾陌镏坏彼〉贸晒κ保岬玫匠现康淖:兀坏彼晷铝⒁焓保岬玫酱蠹业暮炔省T谡庋姆瘴Ю铮惹械叵胗氪蠹医涣髯约旱难疤逖椋翁贸闪搜欧尚牧榈奶炜眨庋目危褪呛每巍7粗翁蒙鲜邮楸疚笆ゾ保呀淌Φ幕暗弊鳌敖鹂朴衤伞保┦槭谴樱┦κ谴樱庋目尉筒荒芩闶呛每巍?/FONT>

 (三) 看学生的达成状态

一堂好课,必须有丰富的知识内涵和科学含量,这是任何时候评价一堂课都必须守住的“底线”。过去评价课堂知识含量,主要是看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点是否足够的多,至于学生接受的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如今课堂上既要看教师对教材的挖掘,教师自身的知识底蕴,更要看学生自己有无切实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将这些新的知识点纳入到自己原有的知能体系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能;同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达成状态,要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在致力于面向大多数中等水平学生的同时,让优等生“吃得饱”,使之脱颖而出;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吃得了”,使之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面向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这就是好课。

评课的着眼点,从主要看教师转向主要看学生,这不仅是视角上的转移,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只要观念切实转变了,素质教育的思想牢固了,评价一堂课是优是劣,是不难介定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