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读论语 I 沈铖老师:君子务本,孝悌之道

诸位好!
今天是小雪,很高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跟大家再次分享《论语》。
天地有雪,代表的是寒气所致,阴气所凝,阳气潜藏,非常符合“负阴而抱阳”的冬藏的特征。代表我们也要把自己的生命力好好地包藏起来,以能够应对未来的变化,涵养住自己的命源和生机,这也是一个务本之意。
今天这句《论语》我们就谈一谈务本之道。在此之前,我们曾经讲了夫子的教学,从师的角度,谈师之教,怎么样去教人。人要教人也要自教,如何教自己?如何教别人?我们今天会从学生、学者、一个要为学的人,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谈,我该如何去学?老师如何教我,是老师的事情;我如何为学,就是自己的事情了。

教要怎么教,学要怎么学,就是我们今天讲这句《论语》的用意。我们从开宗明义讲《学而》第一篇,再讲三人行,讲的是学需要老师,然后再讲老师,以万世师表孔子为例,讲圣人是怎么样去教人的。今天我们要谈的是自己当如何为学,为学之根本是什么?

从儒家来看,“学”到底是学什么、该怎么样去学?这样的学问跟今天的教知识、教技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它的核心在于是这样一条修身以求自进、成仁、成君子的人生道路之学。

该如何去学?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这句《论语》的根本的用意所在。
我们今天所选的一句《论语》是《学而》篇的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论语》不是夫子说的,而是夫子的弟子有子说的,有子这个人物很特别。在夫子去世之后,曾经一度被师兄弟们请到老师的席位上加以有如夫子般的尊崇,后来大家觉得他并不是夫子,就又被赶下来了。
但是我们要知道,有子所传递的东西也是夫子思想的传递。亲炙于夫子,跟着夫子当面学的这些弟子们,他们都有能够传达出夫子之所教的能力。我们从有子的这句话会发现里面谈及到孔门,或者说儒家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孝、悌,被后世称为孝悌之道。
不管对儒家有没有经过深度的学习,有没有对历史上儒家的经典的一些了解,只要身为一个中国人,对孝悌的概念绝对不会陌生。但是完整的孝悌之道是怎么样的?可能未必能够有深入且详尽的了解。孝悌之道当中的“孝”,经常是被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孝道的概念。
我们也知道,夫子曾经跟曾子有一个专门的对话,那就是《孝经》,是一个单独的对于孝的阐述。后世人经常把孝悌和忠信连在一起,称之为孝、悌、忠、信。《论语》后面也有一章记录曾子专门阐述忠信。
孝、悌、忠、信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后面讲到忠信的时候会有一个更深刻的阐述。
但是我们看到平常的概念当中又经常会把孝、悌、忠、信,又加上《管子》说的国之四维纳入进来,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合成了所谓的八德。
但这里要澄清一下,这种说法不算是儒家内部的说法。孝悌和忠信本身就有内外、人我之别,不好随意、简单地放在一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合成八德这种说法不太规范。
我们首先要了解已经融入我们中国人血脉之中的孝悌之道。
孝悌之道成为我们血脉中的东西,好比今天人说的基因,它是我们真正的文化,因为在中国人看来,孝悌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什么叫天经地义?就是理所当然,就比如解释,为什么要把父亲叫做父亲?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若解释起来,反而更为困难。
我们习以为常,但是很难把渊源说清楚,更不要说把其中的义理、大意发挥出来。
孝悌之道就是这样一个非常重要、习以为常,但是又很难去解释清晰的概念。我们发现今天很多人诟病儒家也会从孝悌开始,尤其是“孝”字。今天很多人推崇儒家,想要再度弘扬夫子的学问也会选择从“孝悌”入手。但问题往往是诟病儒家的人自己也不敢不孝顺,推崇孝道的人,自己往往只能从一个“顺”字去做,未必知道孝的内涵。
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孝。也不知道儒家为什么要用这个字指导人生,注意不是指导子女对父母的行为。
有子讲的是:“其为人也孝悌”,孝悌是为人之道,做人之道的根本,不只是指子女对于父母的行为。一个“孝”字已经很难说了,更何况后面还跟着一个“悌”字。“悌”字很多时候直接就被人轻视和忽略,有些时候像“孝”字的添头。
很少有人能够把悌道清晰地阐释出来。或者说加以重视地去做阐述。从儒家来说,孝悌二字其实是非常重要的。
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它是我们儒家鲜明的标签。孝悌的概念虽然重要,事实上并不来自于夫子,孝悌之道早已有之。简单来说,也许不一定太科学,它来自于尧和舜。我们所说的尧舜之道就是孝悌,可以说是儒者,也可以说是夫子所总结的先王之道,最终落实、肯定下来的被后世儒者一直延续的孝悌之道。它是一种肯定。肯定了什么呢?
它肯定了孝悌之道是人生在世的行为之根本。有了这样的肯定,孝悌二字在我们中华大地上达到了一个撑天拄地的效果。
我们人做事约束自己也好,看待自己、看待别人和人打交道也好,总是离不开这两个字,它是我们中国人确定自己生而为人行为的根本。
我们在人间,在天地之间,做什么样的人,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根本离不开这两个字。所以我们无论是教导他人,规劝他人,审视自己,评价他人,乃至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考,无一能够离开这两个字。可以说,中国人充分、鲜明地显露出中国人之所以表现为中国人都是以这两个字为核心。
我们人生在世有这么多的行为,古圣先贤为什么偏偏选择“孝悌”这两个字?为什么是两个行为,不是一个或者三个,乃至于四个,或者八个?就例如我们刚才说到的八德。有一些外在的其他一些教化会用一个“爱”字贯穿一切,成为人一切行为不可离的根本。
其实我们中国人也讲爱,包含父母之爱、情侣之爱,爱师长,爱国家,一切行为都用“爱”这个字来贯穿。
但是爱来爱去,我们会发现,它缺少一种很具体的行为、习惯、仪式去贯穿爱这个字。因为我们中国人,从传统来说不是用爱去实践我们的身心性命的。
所以爱来爱去,心里明白,身体上却没有这样的习惯,说明我们认可“爱”这个理念,这个道理,这个价值,但是“爱”不是我们的习惯和传统。
所以在这点上,我们也要理解自身文化传统的特殊之处,为什么有的文化讲爱,而我们讲孝悌。由爱所培养和教化出来的人,以及由孝悌所培养教化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们不可以习以为常、懵懵懂懂,我们要明白以“孝悌”教育开启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孝悌的来源,“孝”是对父母而言的,“悌”是对于兄弟姐妹而言的,所以我们会有孝悌之道,孝和悌中当然有爱。
我们为什么要把这两种行为区别开?比如说,是不是说爱父母就是“孝”,爱兄弟姐妹就是“悌”,应该如何去解读?所谓孝是不是只是爱父母?所谓的悌是不是只是爱兄弟姐妹?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爱这样一种行为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为什么对父母的爱叫做孝,对兄弟姐妹的爱就叫做悌?这点是首先需要理清的。
其实很简单,我们会发现孝和悌,用我们今天的理念去翻译的话,它包含了两重含义:第一个是爱,第二个是敬。
我们有些时候非常容易理解爱,但是不太容易理解敬,爱敬之道其实也是行之之道。其实我们对待父母不只是需要去爱,首先当然是爱,但是还要有敬,否则这种爱容易变得狎昵,不够尊重。
我们对待我们的兄弟姐妹,首先不是爱而是要敬,由敬发爱才是悌道。所以孝悌之道非常清晰和简单。“孝者,爱而敬之也”,有天然之情,有孺慕之情,自然地有一种亲和、亲切,这种伦理的连属就是爱。
父母慈爱子女是天然之情,但是爱当中最终要表现的是一种敬,尊重、敬畏,这是爱而敬之;至于兄弟姐妹,天然都是平等的,天然有一种我们是同类人的概念,所以我们要相互尊重。
你是你,我是我,不相互妨碍。因为是同辈,是一样的,又因为彼此一样,于是有一种竞争的关系。大家都要得到来自父母的爱,这个时候我们要由敬走到爱,走到契合。
所以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有子会说“其为人也孝悌”。
我们中国人对待人伦关系就是从对待父母、对待兄弟姐妹开始的,因为我们出现在这个世间,首先是出现在家庭当中的。我们一出生都会面对父母、面对兄弟姐妹。所以面对父母时,我们爱而敬之;面对兄弟姐妹时,我们敬而爱之。
由爱达到敬才是充分理解父母,由敬达到爱才是充分和兄弟姐妹形成真正好的关系。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爱父母是贪享父母之爱,不能够真正理解父母,不能够真正地敬父母,只是把父母当父母,不足以敬之。这样就不容易了解父母是什么样的,他们经历了什么。有时候还会埋怨父母,甚至逆反,都是因为倚仗父母爱你,所以你肆无忌惮,总觉得父母给自己的是天经地义,是理所当然。爱而不能敬,这是最大的问题。
对于兄弟姐妹,首先发起的是敬,为什么呢?因为你得到的东西,你的兄弟姐妹也有资格得到。没有为什么,这就是敬;父母会给你吃的,也会给你的兄弟姐妹。来自于父母所有的一切他都有资格跟你分享,这就是敬,这就是关系的起源。
但是很多时候因为父母给你东西他也有资格获得,所以在隐形当中有一种竞争的关系。如果敬最终不走向爱,兄弟姐妹的关系就变成一种纯粹的竞争关系了,就变得不能够亲和,不能够成为真正的亲人,反而会起各种各样的斗争、争执。我们常常在新闻里看到兄弟姐妹为了争父母的一点财产打破头,相互之间成为独立的个体,不能融合在一起,这就是敬有别但不能爱。
所以我们说中国人的概念里为什么要有“其为人也孝悌”,就是把爱和敬发挥到极致,爱而敬之,敬而爱之,分别形成孝悌之道,这就比爱的文化更为丰富、具体、详细,更具条理。因为我们不能只是用一种态度去面对人间的诸多的事物。
很多人会问,是不是爱敬之道、孝悌之道就是比爱多了一个敬字?
其实不然。不是说爱敬之道就是比爱多了一个态度去面对他人,人家用爱,我们用爱加上敬,两种态度是不是更为丰富?不只是这么简单。
因为当我们说到爱的时候是用一种态度,一种行为面对这个世界。当我们说到爱敬的时候,它表现的是一种智慧,表现的是一种对于事物真正条理的认知,不只是多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超越,是一种更为高妙的态度去看待真正的人的行为。
真正的条理不是归一之道,而是一个真正具有条理的理性文化。
换句话说,爱敬之道相对于爱,不只是多了一种态度,而是多了一个维度。多出这个维度就使得我们对自身的行为,对自己该做的事情有了更为清晰、更为高明、更为具备条理的操作。
所以我们的孝悌之道,由爱而敬之,敬而爱之就很容易正确地区分我们该如何对待父母,对待兄弟姐妹。对待不同的对象,我们应该如何实践自身的行为,不是一爱了之。
一爱了之中有一种懵懂和混沌的东西,它会归向于一种炽烈的情感,但是不具备足够的理性。为什么呢?
因为只谈爱有时候会面对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去面对那些我们爱不起来的事情?在面对不能爱,爱不起来的事情还强行去爱,其实对于人的心性是一种要求,但有些时候也会变成苛求。
比如我们会读到一些宗教文化里面说,有人打了你的左脸怎么办?把你的右脸给他。
这里面就没有是非、没有条理,它需要的是一种超越人伦接近于宗教的大悲胸怀,但是不符合世间的常理,把世间最基础的是非给泯灭掉了,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所以孝悌之道很好的解决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不能爱的那个对象,我有敬,敬就是分寸,所以爱中含敬是谓“孝”。因为父母身上也有一些我们所接受不了的东西,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们当敬畏之。
那敬中含爱又是什么呢?兄弟姐妹之间有分别,但是他们身上有亮点、优点。
我们同源于父母,虽然彼此有分别,但是因为同出于父母,所以彼此身上也有我们可珍惜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去爱他们,这就是敬中含爱的道理。也就是说,除了兄弟姐妹的分别,爱是我们共同的归宿。
我们中国人讲孝悌不止是针对父母,针对兄弟姐妹,它是一个十字打开。父母代表上下,兄弟姐妹代表左右。以此为原形,我们走出家庭进入社会,面对的也是上下左右。有些人比你高,有些人比你低,这就是上下;有些人是你的朋友,有些人不是你的朋友,这就是左右。
所以我们从家庭当中学习的、体验的、磨炼的孝悌之道就是处世之道。
家庭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因为所谓的社会就是一个人伦、人际关系的问题。如何面对那些附和于自己的人,如何面对那些不附和于自己的人?就是孝悌之道,因为它的伦理关系就是上、下、左、右。
这就是《论语》当中“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后面马上跟上一句“而好犯上者,鲜矣。”
什么是犯上,何为上?“上”代表好几个含义。
首先最基础的上是:“在上者,天也”,这是真的在上。
引申来讲,比如在家庭当中父母就是在上者,在社会当中领导就是在上者。它揭露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就是人生必有在上者。在上者就是出先者,先于你而生就是在上者,比如老人也是在上者。在上就是有先后,那么我们总是要去面对在上者的。
很多的时候很多人说儒家显得迂腐、愚民,或者说孝文化是愚孝文化,是因为从这句话来看,儒家要求人不要犯上。
但其实很多人根本不理解,何为犯上?什么叫做犯?犯,是一种凌驾超越之心。就是人家明明在上,他是你的父母,他是一位长辈,他是你的领导,你要凌驾超越他们。很简单,犯上的背后是内在的自大、不敬,核心是不敬。
因为他觉得 “是非为大”,总觉得自己是对的,你是错的,你没有资格来教我,这就是犯上之心,他的内核是自大。
自大者往往挟是非以泯伦理,就觉得自己是对的。这一念是非之心就感觉自己撑天拄地,超越一切,犯上就体现在这里。
后面说“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提到两个字“作乱”,两个合起来就是所谓的“犯上作乱”。
乱是什么意思呢?乱是没有条理,是糊涂的人才做的事情。它的背后是自我的丧失,自丧也。自丧是不爱,犯上是不敬。不敬的背后是自大,作乱是不爱。因为不爱不珍惜,所以宁可打碎,宁可混乱,就丧失了自己的本位。
人生是否可以避免,或者说人生该不该犯上作乱?人生是不可能避免犯上作乱的。因为我们总要讲一个是非,总要讲一个对错。身为父母也会犯错,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该犯上?比如说有一些事情是不正确的,我们是不是应该去破坏和捣毁?这是当然的。
那么这句话真正的关键在哪里呢?真正的关键在“好”字。
犯上和作乱是难以避免的。父母犯错了,我们在去劝谏的过程当中其实有犯上的嫌疑。很多时候我们自己想做一些事情也会有作乱的过程,即把原来的规矩破坏了,没有原来的条理了,你想要去建立一个新的条理。这些都是可以容忍的,可以被允许的。
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好”。
好犯上,好作乱,就是以犯上作乱为“好”,那就是丧心病狂,不为别的,没有理性,没有目的,只是为了犯上而犯上,为了作乱而作乱。
很多人犯上不是为了去建立一个新的东西,只是喜欢凌驾和超越。他犯上的目的不是为了规劝父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他要超越于上而成为在上者,这叫好犯上。
我一定要让父母听我的,我一定要让领导听我的,我一定要让在上者听我的。这是凌驾超越之心,这是一种真正的自大。甚至是作乱,就觉得你们的条理都不对,一定要听我的,我的方案、我的想法才是对的,这个就是作乱。
“好作乱”就是不管怎么样,别人的东西我都不听,一定要听我的;你的都不对,一定要听我的。这就是好作乱,他一定要来捣蛋。
为什么他喜欢这样呢?他有要人从我之心。好犯上,好作乱,一定是不爱不敬的人才会做出来,为什么?因为不爱就没有感情,不敬就没有分寸。不爱不敬就是自大自丧,有凌驾超越的心,让所有人都听从自己的。
这里面有一个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命运”。命运中一定有在上者,命运中一定有不得不遵从的规矩和条理。我们人在面对父母的时候,有些时候是强父母而为之;面对兄弟时候,是欺兄弟而为之。
你可以这样,但是面对命运你也可以这样吗?命运是在上者、在先者,你也能够去强迫命运听从你的?你可以犯命运吗?不可以。
就好像天地之道,命运呈现出一个规律性,呈现出一定的条理,你也能强命运而作乱吗?不可以,做不到。
所以孝悌之道最终通向的是命运之大,天道之大。通过它可以洞悉整个天地大道的规律,看到如何天人合一,从而我们应该如何承接命运。以自我为中心建立一种条理、一种规矩,当然好像很有一种自我的掌控和自大,但是在天道面前,其实就是一个很荒诞、很荒谬、很虚妄的想法。
我们有些时候在面对父母、面对世界的规矩时总觉得外在是错误的。或者首先就觉得外在是错误的,于是就好犯上、好作乱。这说明背后的用心离开了爱敬之道,离开了孝悌之道,离开了我们中国人对于天地大道,对于命运的最基本的认知,这样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所以我们由此也就明白为什么这章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之道说明了我们对于命运最基本的洞察,对于天道最根本的智慧洞见。
我们所建立的孝悌之道就是我们自身立身之根本,面对命运之根基。
所以后面这句才会讲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太重要了!它讲“君子务本”,人要做君子,君子是超越一般人的。做君子就要务本,如果你没有立志做一个君子,宁愿做一个糊涂的人,那你就可以不务本。
那么什么叫务本呢?务本就是找到自我,找到根基。就好像树一定会有根,有根才会有生发,才会长成一棵树。就像浇花一样,浇花不是浇叶子,浇的是根。
所以我们说君子务本,人生得有这个根,得有这个本。你自己的身心性命立足于爱和敬。唯有当你务于爱,务于敬,不离于孝悌,不离于爱敬,这才是你的根本。
使得人有自我,才能够真正去建立自我,而这个部分,本身就是先天具足的。
所以我们说“本”不是去找到,而是要把它立住,这才叫做本立而道生。只要立住本,“道”自然就生发出来了,本不立道则不生。
好像一棵树的树根已经扎下去了,稳住了,那生长就是自然的,不需要人为地去辅助树的生长。它的生机,它的灵机自然生长。
曾经有一个例子,假如你驾了一驾马车,马车不动,你是打马还是打车?很显然,我们要找到动力真正的根源。那么我们人生的行为,行有所不足,有所不得,我们应该干什么呢?当然应该去寻找我们自己内在的根本。
我们根本的行有没有立住?这就是我们后面说的“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看到“为仁”仁义之道,不再是开始的为人之道,人要成仁,要成一个君子就要务本,本立而道生。
人有了道就不混乱、不愚昧,不懦弱。混乱、愚昧和懦弱其实是我们人生最大的障碍。而我们人生面对的问题基本上来自于道不生而产生的混乱、愚昧和懦弱。
因为混乱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愚昧我们看不到该怎么办;因为懦弱我们虽然知道了却做不到该怎么办就怎么办。这就是本不立,道不生的结果。只有本立而道生,我们才足以称为君子。

君子是成德之身。人有了道,才能够称之为君子。我们作为君子是文质彬彬、条理粲然的一个人。做事情有本有末、有张有弛、有条有理,这才称之为君子。
君子的德行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我们可以看到,身为君子有安定、有从容、有睿智、有远见、有亲和力、有慈悲感,这是君子。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他务本,本立而道生。他的务本表现在,他这一生一言一行始终不离于爱敬,始终不离于孝悌,始终能够建立这样一个规模,能够在爱当中体会敬,在敬当中体会爱。这就是处事的分寸,也是建立自我的分寸。
爱和敬是人不竭的根源。人的心如果离开了爱,对于事物就没有亲和之道;离开了敬,对事物就没有清晰的辨别之道,那就是混沌。
所以只有务本、道生,才能够建立仁、志、勇,三种最为基本,也是最好的德性,我们称之为“三达德”,三种可以让人生实现自我最完美、最好的德行。所以我们要注意其中的一个逻辑,孝悌之道是“为仁”之本,不是仁之本,是“为仁”之本。
当我们把孝悌立住了,仁义之道自然就产生了。所以孝悌等于是一扇门户,直接就把仁生发出来,这点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呢?因为人本身是本自具足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仁义,这个是不需要去作用的地方,是人之无为之处。就好像一颗树的生长,你不用去管它怎么生,怎么长,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根给稳住。
而我们人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孝悌行好。当我们的孝悌做好了,我们内在的仁就自然生发出来了。如果我们孝悌不行好,就像我们把一棵树的根曝露在外面,你却让它生长,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我们要成为一个仁人,首先要建立的就是孝悌,孝悌的内涵就是爱敬之道。
建立孝悌的过程中,仁自然地生发、显露出来。
为什么呢?因为“仁”原本深藏于我们的内在当中,处处都在。只是我们如果不立本,它显露得就不够纯粹、不够明显、不够凝练、凝聚,不能够凝聚于道。
我们说的孝悌就是很自然地通过对待父母,对待兄弟姐妹学会爱而敬之、敬而爱之。由爱敬使得我们的仁义能够显露和生发,本立而道生。这就是通过外在的对象把自己的道实现的一个过程。
那么我们的内在该如何呢?这就是曾子讲的忠信之道,内在自我的省察和审视。
但是我们的道一定是由自我通向他人的,从孝悌可以建立一个大的规模、原则、方向、道路,我们往上走就行了。
但是,我们今天要强调的一点就是,真正的孝悌之道不只局限于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而是通过这一个具象的行为让你深切的体会那个切近的道在哪里。
从一个最具体的事件中去明白最高的道理,它生发于此,但是远远不止于此。孝悌之道到最后是解决的是人如何去面对命运。命运有时候就像你的父母,有时候就像你的兄弟姐妹,有时候在上,有时候就在左右,命运就在你的上、下、左、右。
所谓的上、下、左、右,既要引领你,又要陪伴你;既会给你带来爱,也会给你带来冲击;既会给你带来陪伴,也会给你带来竞争。命运就是有各种各样的身份不断地参与到你的人生当中。那么你的行为的根本在哪里呢?一言以蔽之:孝悌之道,爱敬之道。
我们今天先分享到这里。
今天是小雪。这个节气里有很深刻的冬藏之道,要保养生机。这一章讲“为仁”之本,“仁”也是我们内在所藏的一个最重要的生生不息的根本,也希望大家默察之,善体会之。
感谢大家!
(0)

相关推荐

  • 每日《论语》:君子务本

    学而第一 第2条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润森浅析: 这段话告诉我们一个 ...

  • 再读《论语》:学而第一.2

    再读<论语> 学而第一 二 有子(1)曰:"其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鲜矣(4):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5),未之有也(6).君子务本(7),本立而道生(8).孝弟也 ...

  • 2.孝悌为本让人世间充满爱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有子说的,有子呢名叫有若,后人尊称他为有 ...

  • 《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是孔圣的弟子,姓有,名若,有若:在这里称呼有子,想必是 ...

  • 《论语》卷1学而第一诗解1孝悌自省忠信改过慎终追远

    <论语>卷1学而第一诗解1孝悌自省忠信改过慎终追远 题文诗: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友也,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学日增,为道日损, 人不知我,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情真. ...

  •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身在言行,忠信孝悌

    诸位好!  很高兴今天又和大家一起分享<论语>.我们上一次通过借一点醋说到乞醯贪善,由此讲到儒家认为的真正的"直",并简单概括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什么是真正的" ...

  •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 :隐恶扬善,成全大义

    诸位好! 上一次跟大家分享<论语>时还是小雪,明天就是大雪了,刚好跨越了一个节气,很高兴今天又跟大家分享<论语>. 我给大家分享<论语>是有一个脉络的,就是以&qu ...

  •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愤悱之处 启发之机

    各位朋友好! 我们今天继续聊一聊<论语>,跟大家谈一谈儒家之学.<学而>篇第一章讲"学而时习之",其实就是从儒家的角度给我们的人生定下一个最基本的阐述,人生 ...

  •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三人行”讲的是哪三人呢?

    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继续聊一聊<论语>.在前面三次谈话过程中,我们把论语<学而篇>首章做了一个简单.扼要,又有一些深入的梳理,方便大家进入儒家一些基础性理念的认知过程. ...

  •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下集)

    有些时候明明我们看清楚了对方的行为,但是却无法获知对方真正的意图,这不是对方出了问题,而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有待提高. 我们也常常被世俗的一些想法观念驱动,一下子心里蒙昧,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心之所诚,所以我 ...

  •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正直的道路上要谨慎贪善

    诸位好! 很高兴又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论语>.我们上一次分享了一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其实谈的就是正直. 何为正直?就是我应该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才不会内不 ...

  •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君子四修 精勤不已(上)

    诸位好!今天继续跟大家一起研讨.分享<论语>.我们曾经讲到"弘道",讲到"不器",说到了得道之人乃能称之为君子.在儒家,君子是成德之称,所以讲到&q ...

  •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君子之思,不离于事

    诸位好! 今天和大家一起继续分享<论语>.前几次谈到了君子境界里的事情,包括弘道 才能成为君子和君子的基本内核是"君子不器",以及在君子的境界当中该如何修身. 很多时候 ...

  • 来读论语 I 沈铖老师:我们该读哪一部“论语”呢?

    我讲<论语>,比较随意,但求自得而已. 主要的意思,是谈一谈自己读<论语>的过程和体会,稍微表达一点心得.注意我是说心得,不是行得.意思就是说不是做的有多么好,而是心里有了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