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奚之躺(2)链条周边陷阱深
公孙无知杀齐襄公自立为君
百里奚久寄蹇叔门下,躺平日久,心如猫抓,屡屡跃跃欲试,一门心思要把才华卖个好价钱,求官入仕,蹇叔总是劝他别急,大事在后头,先躺平以待。
百里奚不得已只能再躺。
终于,一个机会到来了。
齐国发生了大事。
跟其他许多诸侯国一样,齐国也是个麻烦的诸侯国。齐国经济实力雄厚,国力颇强,后宫充实,美女多多,国君夜生活丰富,造下许多后人。到齐僖公时,僖公不仅有多个兄弟,还有多个儿子、侄子,这些人,因为生殖器的关系,成为王朝的后人,从小浸染在权力核心、利益链条周围。僖公名下,有公子诸儿(太子,齐襄公)、公子纠、公子小白(齐桓公)等数位儿子,还有他喜爱的一个侄儿公孙无知。僖公的这些儿子都请有专职的老师"一对一"教导他们读书、谋事。比如,公子小白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鲍叔牙,而公子纠的老师名气更大,是管夷吾,即管仲,都是家世显赫的名士,名噪诸侯的大才。
公孙无知上台后十分阴损暴虐。
问题出在公孙无知身上。
按说,这公孙无知是僖公一母同胞的兄弟夷仲年之子,在当时诸侯的传位体制中没他什么事,老老实实在王朝的利益链条周边沾光吃些好处,或者安分守纪地帮忙打理一下王朝事务,或可赚个盆满缽满,照样过上富贵的上等人生活,但这位王侄特别会来事,也特别能来事,他深得叔叔僖公疼爱,其享受的生活待遇和礼仪竟然跟太子诸儿不相上下,这多多少少刺激了公孙无知的野心。
僖公去世后,公子诸儿继位,为齐襄公。襄公在台下早已对公孙无知事事攀比自己积压了一肚子怨气,他一上台就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待遇,令本来就眼红耳热的公孙无知更加恶念横生。加之襄公其人行事多怀自作聪明之心,总把别人当傻瓜,不讲规则,不守信用,到处树敌,危机四伏。
有一年,齐襄公派连称和管至父去驻守葵丘,约定瓜熟的时候前往,齐襄公许诺:“明年瓜熟的时候就派人去接替你们。”一周年的驻守期满,襄公改主意了,没有如约派人接替他们。连称和管至父请求替换,襄公不允许。于是这两人就商量发动叛乱。因为知道公孙无知对襄公也充满嫉妒和仇怨,两人找他密谋,一起合力发动武装政变,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自立为新君,随即悬榜招天下贤才。
百里奚寂寞已久,不免心痒。
公孙无知弑君的行为得不到大家的认同。
公孙无知虽一时得逞窃得王位,但齐襄公的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在他们的老师的策划、带领下,均逃亡别国避难。早在襄公乱作为造成许多民怨时,鲍叔牙就带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这次公孙无知政变作乱,管仲带公子纠则逃到了鲁国(公子纠母亲的娘家)。
周边诸侯虎视眈眈,齐国政局岌岌可危。
看看,高度集权之下,无论是台上的、台下的,但凡是这个利益链条之上的,在强烈觊觎大宝之位的同时,都特别缺乏安全感。这也情有可原。试想,公孙无知作为僖公侄儿,前君襄公的堂兄弟,窃得君位怎么可能放过僖公嫡脉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呢?在当时宗法制度的框架下,列国诸侯都在谴责公孙无知,有没有照会抗议?历史没有记载。
(上述故事见《左传》)
鲁庄公也没能救得了公子纠。
百里奚得到齐国召贤消息,欣喜不已,想去应聘依附公孙无知,蹇叔拦住了他,告诫他说:“先君有子在外,无知非分窃立,终必无成。”(《东周列国志》)意思是,齐僖公有好几个儿子流落在异国他乡,尤其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有名师辅佐,均非等闲之辈,公孙无知怀非分之想,很不道义地弑君自立,必定招来祸患,断然不会成功。兄弟你就别去凑这个热闹了。
在蹇叔看来,公孙无知弑君窃位自立,而王室嫡脉公子小白、公子纠等逃亡在外,齐国这条笼罩着不道义阴影的集权利益链周边充满不确定因素,可以说处处是陷阱,贸然介入,难免掉坑。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之中十分常见的宫庭故事。
百里奚听从了蹇叔的劝告,虽然心有不甘,却也觉得有理,只能继续躺平,不去了。
这次的心动而未行动很快就有了令人唏嘘的结果。
"初,公孙无知虐于雍廪。九年春,雍廪杀无知。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莒先入。秋,师及齐师战于干时,我师败绩"。(《左传》)
《左传》对齐国这段历史的记载简单而明了。公孙无知在雍廪被杀了,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两人纷纷紧急回国抢位,结果,鲍叔牙设计令公子小白捷足先登,抢先回国,夺了王位,是为齐桓公。为此,鲁国为了帮公子纠夺到王位与公子小白干仗,遭"败绩"。
抢位之战真是血雨腥风。鲍叔牙帮公子小白做了齐桓公,更加残酷的是,他又撺掇齐桓公发兵对鲁国大军压境,要杀公子纠。两军战于干时,鲁国大败,国君鲁庄公及其辅臣被齐国部队生擒。如此,鲁庄公为公子纠夺位损兵折将,还被生擒活捉,自身难保,怎么敢再护着公子纠呢?鲍叔牙逼迫鲁庄公杀死公子纠,以绝后患,且特别交代,要将管仲等一干教辅人员留话口,递解齐国。鲁庄公无奈,在一个叫生窦的地方杀了公子纠,囚禁了管仲等人。结果呢,齐桓公听从鲍叔牙的建议,逼降管仲,委以为相,一起成就齐国霸业。后期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鲍、管二位,功不可没。
上述血腥情节令百里奚惊出一身冷汗,他更加佩服蹇兄之目光敏锐,远见卓识。要不是蹇兄及时提醒、阻止,他贸然委身公孙无知去趟浑水,此刻恐怕早已是齐桓公、鲍叔牙的刀下之鬼了。
百里奚急切想去投靠公孙无知。
人说,以鲍叔牙之智,齐桓公之豁达,即使百里奚投到公孙无知名下,掉进了这个陷阱,他们也会因惜才而留下百里奚为用。这样一来,或许春秋战国历史可能有很大程度的改写,甚至后期秦国能否统一六国也是未知数。
窃以为此见幼稚。在那个动不动区分有道无道的时代,王侯将相就是有种的,也就是生殖器决定国家前程,嫡种就是有道,庶种乃至旁系僭越就是无道,更是陷阱。这点在诸侯高层核心阶层根深蒂固。就算是旁系篡国也要千方百计往正统上靠,百般证明自己是王朝正统基因。连脑子被洗得一脑子浆糊的百姓也多半是这么认为的。百里奚倘果然掉进公孙无知的陷阱,介入到齐国的争位之战,他代表的就是无道,无论努力与否,都是死路一条。又且,那时的百里奚可不是蹇叔,也不是鲍叔牙、管仲之辈,虽为井伯之后,小有名气,却并无什么重大影响,杀一个助无知篡位行不义之虐的人,谁保谁脸上无光。
统治者以冠冕堂皇的所谓道义绑架着国家的利益链条,用鲜血作为这个利益链条运转的润滑剂,一两个削尖脑袋试图钻入链条食利的文化人的性命并不比普通奴才的性命高贵多少。极权之下,这些文化人无论投对门庭还是投错门庭,地位和命运都是一样的尴尬:活着,就是一个奴才,必须好好做奴才;死了,声名不过是好奴才或叛贼之别,傲慢无礼的权力不会把他们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