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柴秤:秤出一份匠心
说起“秤”,都熟知它用来计量。
而你可知,古时衡量“几斤几两”的原始工具,
是一把木秤——“上得了医馆药房,下得了菜市弄堂”
于过往而言,也曾风靡一个时代。
以前老人说“不识秤花,难以当家”。
而在金石,就有一位“识秤花”的老师傅
靠着这门传统技艺,流传各家。
在电子秤称霸市场的今天,
为维持经营 ,
谢伯还做着其他生意。
瓷碗红盘 杯具瓶罐,
却唯木桌台独占一方。
作为“木秤”手艺人,
他接纳电子智能时代带来的工艺落寞,
鼓舞年轻人顺势而为,与科技新行业打交道;
而自己却又守着一方精神净土
敲敲打打做他的一杆“木秤”......
剩余的岁月里,
做好每个客户的需求,是他的“有所为”;
制秤技艺能留存多久,是他的“有所不能为”。
终其一生,尽其所能
让制木秤这门技艺“活”得久一些
业精于勤 , 秤准于星。
商人买卖最不得“缺斤少两” ,
师傅做秤万不可“失之毫厘”。
以星衡量物重 也以星衡量人心。
中国传统观念里,“星”会直接影响人的寿命,过去商业买卖讲究诚信为本,出售货物克扣一两,减福;克扣二两,福、禄俱损;克扣三两,福、禄、寿全无
以此告诫人们计量要坚守诚信,诚恳做事,踏实做人。
这小小木杆,
“钻”,力道过猛,易成“废材”;
“瞧”,眼劲不准,难成“大器”。
从“钻秤花”到“定秤星”,
整道工序流程,
有多少孔就有多少星,
一尺一丈量 ,一刀一丝(铝丝)进。
没有百倍的精气神,
也许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多达十几来道繁琐工序
打的是木秤 磨的是耐心
“木秤人生的“世间理”
50多年的制秤岁月,
被街坊邻居惦念着的手艺,
问起诀窍,不是炉火纯青的偷师技艺,
而是平淡的“心态”。
谢伯说,
做人心态不好,难以成事。
浮躁、没耐性,
制出的秤就“不四不正”,
就是对不住客人,砸自己招牌。
比起人们常把“做秤”和“做人”相联起来,
用“良心秤”、“脚踏实地”,
去阐明为人品质的深刻哲理,
他更专注于制秤过程的本身。
“秤”良不良心,公道自在人心。
谢伯在乎的是,
好心态有好心情,诚实做事认真就行。
是对顾客的负责,更是刻在心里对这门技艺的热爱。
不能否认,越来越智能化的今天,
许多老物件、老手艺,
在渐渐被人们“遗忘”,“绝活”面临失传。
手艺人一做便是一生。
生命长河中容纳了匠人的智慧,
更包涵了民族的文化。
或许木秤在未来终将被替代,
可只要它还存在,就值得被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