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大明湖(下)

老舍纪念馆。20世纪30年代,老舍应邀到齐鲁大学执教,在济南结婚成家生子,度过了四年美好时光,在此老舍创作了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以及收录在《赶集》中的大部分短篇小说,也包括一些散文(如《济南的冬天》、《济南的春天》)和幽默诗文。馆名由老舍的儿子舒乙题写。

尽头是老舍的胸像。

右侧墙壁上石刻是老舍的名作《济南的秋天》。

左侧是大门,匾额《老舍与济南》为老舍夫人胡絜青94岁题。

迎面是照壁,照壁上的“福”字为胡絜青题写。左侧是一进院落,院落右侧是二门。

院落左侧房间没开放。

过二门是二进院落。

北上房与东、西厢房。

北上房迎门是刻有老舍头像和《大明湖之春》散文的木雕。

北上房西侧。

北上房东侧。

老舍的办公室。

东厢房展区。

老舍曾经写了长篇小说《大明湖》。在出版前毁于日寇的炮火之中此成为千古憾事。

四世同堂

西厢房展区。

曲山艺海铸文魂。

八方风雨吊济南。

老舍纪念馆南邻就是水西桥。王士禛《忆明湖》诗说“历下亭中坐怀古,水西桥畔卧吹笙”,把水西桥和历下亭作为大明湖的两大标志景观。

过水西桥到钟楼台基遗址。建于元代,原名康和尚院,明初改为镇安院,又名钟楼寺,寺内原有金代明昌年间铸造的铁钟,现悬于大明湖北岸明昌钟亭内,钟声承载美好心愿,传闻方圆十里,雄浑激越,响彻碧湖,令人激荡振奋。钟楼台基遗址是济南市目前少有的明代建筑,作为老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遗址有其独特的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

网络图片

明湖居。明湖居是清末以来济南知名度最高的曲艺演出场所,1890年由山东梨花大鼓的创始人郭大妮建造。清末小说家刘鹗所著的《老残游记》让明湖居闻名遐迩,也让人们对在此唱山东大鼓的黑妞白妞充满了遐想。

多年来,明湖居经历了多次翻建,2009年大明湖景区扩建,重修了明湖居,使她在经历了百年历史风霜的洗礼之后,重新屹立在这风光秀美的大明湖畔。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南宗李光炘(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代表作品《老残游记》。

司家码头、司家码头街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当时此地居住着一司姓家族。

司家院,现在是餐厅。今天的司家院完全是仿古新建筑。粉墙透窗,仰合瓦屋面,清水脊金柱大门,大门处有两个方箱形抱鼓石,上面雕刻着非常精致的“鹤寿松龄”“鹤鹿同春”等花鸟图案。

司家井为圆形石雕井口,经过岁月的磨砺,雕花已经模糊。井口直径0.33米,其上方墙壁上刻有“司家井”三字,还有“清顺治以来司家庄村民藉此饮水为生”等字样。

司家码头在过去曾是大明湖南岸一处较繁华的游湖乘船码头,国学大师胡适先生1922年10月12日来济南开会,游大明湖就是从司家码头雇船的。

现改建为一组两端是亭子、中间带长廊的亭廊。长廊南门上悬阮元书“鱼鸟沉浮”大字匾额,亭南柱楹联“北渚横苍色,南山印翠痕”,为清道光年间历城举人王钟霖的诗句。

长廊北门上,匾额“水木明瑟”由吴泽浩书写。

经过南门。南门牌坊是济南旧八景之一的“丹坊耀日”。这座“五间七彩重昂单檐式”牌坊,由六根红柱支撑,每根柱子前后均有高大的石鼓挟抱,另有十二根朱红柱为斜撑,因而称为“丹坊”。丹坊高8.38米,阔14.7米,立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石砌台阶之上。坊顶呈“三阶错落”式,上覆金黄色琉璃瓦,显得富丽堂皇。它飞檐起脊,造型优美,脊上和微翘的檐角上,各饰有脊兽;檐下有云头斗拱。黄色琉璃瓦覆盖,檐下云头斗拱承托,额枋彩绘着“旭日云鹤”、“金龙戏珠”、“西番莲”等五彩缤纷的图案。丹坊正中匾额上书有“ 大明湖 ”三个浑厚古朴的镏金大字。整个建筑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格外宏伟壮观,于是人们誉称它为“丹坊耀日”。在牌坊正面左侧,立有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 大明湖 ”石碑,登州(今 蓬莱 )人于书佃所书。

到达瑕园。一座民族形式的古典庭园门廊映入眼帘,大门朝东,门外北侧,横一石碣,上刻篆书“遐园”二字,由罗正钧题写。宣统元年(1909)正月二十五日, 山东巡抚袁树勋向清廷递交了《奏东省创设图书馆并附设金石保存所以开民智而保国粹折》。旋即,奏折获批。一个月后, 山东提学使罗正钧奉学部札饬主持建设山东图书馆(附设金石保存所),花费白银两万两,择大明湖西南隅的前贡院官地,仿照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格局,建成一处东西长三十八丈,南北长三十丈的园林式文化设施,榜曰“遐园”。取《诗·小雅·白驹》中“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命名为“遐园”。“遐”字,有驰想、高远之意,意思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通过景物的巧妙布局,构成深邃、幽远的意境。“遐园”在当时颇负盛名,有南阁(天一阁)北园(遐园)之誉。

几经战火,当年的遐园故物仅剩此石碑了。罗正钧(1855年—1919年),湖南湘潭人,曾任山东提学使,山东图书馆创始人并亲自主持修建,亲自命名并手书图书馆馆园“遐园”。

走进遐园,迎面是崔嵬假山,山石嶙峋,浑若天成。

山路有径,蜿蜒可攀,山顶有台,名“朝爽台”,台上有亭,名“风亭”。站在亭中,南可遥望群山叠翠,北可俯视碧波轻舟。假山之西,梧桐蔽日,石径曲折,池塘如镜,溪流潺潺。沿溪流西岸有半壁长廊,迤逦北延。

假山四周绕以泉水小溪,北流折向东,注入湖中。遐园内西侧长廊,长廊前绿植郁森、曲水清清,十分的雅静。

沿溪西岸,建半壁长廊。长廊北端,有石桥如虹卧溪上,名“玉珮桥”。它是一座老桥,桥上原有廊,后毁于战火。桥畔花木扶疏,景色宜人。桥北为方塘,内生荷花,四围植以垂柳。

山东省图书馆旧址。此门位于遐园的西北隅。1928年,遐园在五三惨案时遭日军炮击,横遭惨祸。馆内保存的十三万卷藏书毁于一旦。1929年8月2日山东省教育厅改任王献唐为馆长主持重修。于1935年落成。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傅增湘题写了新藏书楼名“奎虚书藏”其意为“奎星主齐,虚星主鲁。奎虚者,齐鲁之分野也。”遐园之所以有如此盛誉原因是四大藏书楼之一的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的遗存,尽归了遐园内的奎虚书藏。

1945年“奎虚书藏”一度成为第十一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大礼堂。日本在济南的投降仪式就在“奎虚书藏”一楼大厅举行。

现在的图书室,也是当年日军受降时的地方。

长廊中部壁上,镶嵌着42方刻石。

嵌有石刻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传为岳飞手书,系济南名士杨鹤年(1842-1922)之祖传的明拓珍本刻石42方。解放后其后人通过济南市政协委员秦文炳先生介绍,于1956年将这些石刻捐献给政府,移砌于此处。

朱元璋的《纯正不曲》。

朱元璋的《书如其人》。

出师表之北,立有《临唐李当涂小篆谦卦之碑》,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书。碑文主体部分为篆书,序跋为楷书,落款为小楷。《谦卦碑》是李阳冰在任当涂县令期间,应友人之请所书而刻于石的。此碑为篆书,气势犀利,风骨遒劲,笔法雄健。

由碑向东,是读书堂,现为省图书馆报刊阅览室。

读书堂东侧,又是一座假山,山虽小却险峻峭拔,山上有亭翼然,青瓦红柱,名“浩然亭”。站于亭中,可在阵阵清风中,饱览济南湖山美景。

读书堂右有小门,通大明湖边。

国学讲堂。1909年时的“海岳楼”,二层楼建筑,上下60间,为储藏图书并珍蔵金石书藉之所。1937年底被韩复榘的”焦土抗战”烧毁。1939年春,日伪政权派人修理残毁房屋,在“海岳楼”旧址改建灰色平房七间,名为“抱璧堂”。以搜集散佚图书,补充新旧书籍。1948年解放后,这里曾先后为山东图书馆的报刊阅览室,老年人阅览室等。2014年5月,第三届尼山论坛在济南举行,改为尼山书院国学讲堂。

国学讲堂门前小溪之上建有板桥,称书院桥。桥头有孤峰玉树愀然而立。

明漪舫。韩复榘的“焦土抗战”后遐园内幸存的建筑。仿船型建筑,四面出厦,玻璃门窗。临东叠山秀丽、绿树蔽日、清水环流。民国时曾作少年阅览室等。现为武术俱乐部。

明漪舫附近的小桥,旁边的树弯曲过小溪,令人称奇。

?尼山书院在“奎虚书藏”东南侧,原“博艺堂“旧址。宣统二年(1910)。山东图书馆于此处建博艺堂。为此年遐园内博物馆建筑之一,单层木结构房屋。1922年7月,“山东历史博物展览会”期间,为“地理及农业门陈列室” 。1930年为“古物美术展览馆”,陈列金石书画、瓷器古物及善本书籍。1937年抗战爆发,博艺堂被毁坏,2014年省图书馆于其地址创建“尼山书院”。

在遐园之北有一个名为“翠柳屏”的小岛,岛与湖岸之间架石桥,桥起三拱,弧形若玉饰的带子,名为玉带桥(全国各地此桥名颇多)。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迤逦水里约40米,桥起三拱,中拱最大,偏舟能于桥底下自得穿梭,越桥南,可荡舟藕花最深处。桥南是一大片密集的莲,“青荷盖渌水,芙蓉葩红鲜”,是“夏挹荷浪”的胜地。

石桥步及小岛。岛之周岸,垂柳依依(其中一棵是龙爪柳),环列如屏,故名翠柳屏岛。岛南荷叶田田,连天一碧,为消夏赏荷之佳处。

于柳丝隐映中看得见扇型小亭,红柱小青瓦,硬山起脊,以形取名为“扇面画亭”。

亭之西北内壁打有扇型透窗,窗前有修竹数竿,疏淡如诗如画;亭东有游廊,坎坷朝东,与坐船港口相连。

出遐园西行,不远处又可见一组古朴的建筑,端庄肃穆,面积约1400平方米,这就是稼轩祠堂了。这里原为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建的李鸿章生祠,民国初年改作他用,1961年改建为稼轩祠,用以纪念南宋爱国英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辛弃疾(公元1140~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杰出的豪放派词人。宋金争战时期,辛弃疾矢志恢复中原,21岁时,在家乡率众起义,带领2000余人加入济南地区耿京的农民抗金忠义军,任掌书记。耿京义军失败后,辛弃疾奔赴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等无有实权的地方闲职,但他抗金报国,恢复中原的壮志始终未泯。在报国无门的境况下,写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分析抗金形势,呼吁南宋王朝“光复旧物”。他在任司农主簿期间,又写了《论阻江为险须藉两淮疏》、《议练民兵守淮疏》,上奏宋孝宗,分析淮南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依靠民兵巩固防务的建议。不久,又写了著名的《九议》上奏朝廷,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具体措施。由于南宋王朝的昏庸腐败,满足于偏安江南,辛弃疾的壮志雄才无从施展。在万般无奈中,他写了《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流传千古的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无限悲愤。风格雄浑悲壮,气势磅礴。终与苏轼一起,成为宋词豪放一派的代表。宋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九月十日,辛弃疾与世长辞。

  稼轩祠坐北朝南,由南向北三进院落,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大门之外,两尊石狮雄踞左右。大门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为陈毅元帅题写。

进大门后的第一进院落,院中为太湖石作为屏障,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这一石一树,一动一静,倒也充溢着和谐之道。两侧为前出厦的东西厢房,北面为三开间的二门。

西侧有一跨院,名停云堂。

迎门是辛弃疾的线描木刻像,对联为集字联“抗金护国艺术豪放,弃疾词才齐名东坡”,集自舒同书写的辛弃疾咏赞文章。

东西侧的展橱内陈列着当代书画家咏赞辛弃疾的书画作品。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醉里挑灯看剑》

东厢房内有毛主席手书辛词六首。毛主席一生喜爱古诗词,且一生喜爱手书古诗词,在历代词人里,他最喜欢的是辛弃疾,在他故居的藏书里,圈划最多的便是辛词,近100首。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之一》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之二》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之三》

西厢房内展示的是关心大明湖以及稼轩祠建设的名士图片介绍。

三开间的二门。匾额为启功书“义胆忠魂”,两侧门柱楹联“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为马公愚先生题,其从孙马亦剑书。

穿过二门为第二进院落,两侧为抄手半壁游廊环绕与正厅相通。

廊壁嵌有当代书法家所书辛弃疾词石刻32块。

启功题书:“归行在,破阵声宏,檀板结成长短句。望长安,扣阍城远,夕阳红隔万重山。”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摸鱼儿》“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魏启后书辛弃疾《祝英台近 晚春》词,石纵41cm,横258cm。“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大康书辛弃疾《鹧鸪天 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後夜相思月满船。 ”

正对着的是祠堂的主建筑,为前卷棚后硬山的三开间正厅。

正厅门楣上悬匾额“辛弃疾纪念祠”。楹柱有联为“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楹联与匾额皆为郭沫若撰书。

厅内正中为辛弃疾塑像。一手握书,一手持剑的辛公铜塑雕像。辛公的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辛公的背后,悬挂一大型屏风。书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为辛词中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四壁悬挂名人字画,玻璃橱柜中,陈列有关辛弃疾的各种版本的书籍。

《醉里挑灯看剑》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正厅之后为第三进院落,内有一座两层小楼-集山楼,顾名思义,就是人立楼上,便可集群山而尽览。东侧靠墙有一条覆顶的游廊阶梯,沿着阶梯拾级而上,可直达二楼。

元章题匾额:“集山楼”。楹联:“湖山钟秀英杰出 仗剑入敌垒 气吞胡虏,怒发冲冠肝胆剖 词风开豪放 雄视千古”为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撰书。

阁北水边有七曲石桥,蜿蜒湖中。

石桥末端,有亭翼然,六角攒尖,名九曲亭,又名藕亭。这里曲桥漾波,方亭临水,垂柳弄影,芙蕖送香,大有辛弃疾田园词中江西带湖的风韵。

侧面拍集山楼和九曲亭。

另一侧面拍集山楼和九曲亭。

面临大明湖的二楼匾额:“集山楼”是唐寅书。

晏公庙位于济南大明湖南岸稼轩祠西。在扩建大明湖公园时,在一民居院中出土了刻有“晏公庙”字迹的石匾,经多方考证,应为纪念古代齐国贤相晏婴的。现放于庙宇正殿前西侧。那块出土的石匾,静静躺在一个玻璃罩内。石匾长75厘米,宽15厘米,高40厘米,上刻大字 “晏公庙”,题头字迹为“光绪庚寅(1890)秋月”, 落款为“閤(合)街公立”字样。

“晏公庙”三个蓝色大字镌刻在太湖石上。

晏公庙坐北朝南,而山门却坐东朝西,山门并不大,但很精致,垂花门上写有“晏公庙”三个大字,任真题写楹联:“先贤开霸业;后学继遗风”。

大门前的石兽。

小小的庭院干净利落,迎门是一座青砖影壁,上面镶嵌着兽形云纹图形。

在影壁的背面,镌刻着《史记·管晏列传》节选,讲述晏婴的人品伟绩,由济南书法家刘绍刚书写。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绕过照壁,里面是一座幽雅的四方小院。小院不大,小院的东部,建有两座高大的石阕,左右相对,下有四方阙座,上有精雕阙檐,中间为方形柱状阙身,外观宏伟肃穆,十分醒目。阙身的四面皆有石刻,由欧阳中石、蒋维崧、张卫正、任真等书法家题写,精练的文字或讲述着齐天贤相晏子的生平和功绩,或记录了历史名人对晏子的评价。

晏公庙内小院南墙上镶嵌着几十米长的石刻浮雕,以浮雕和石刻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记载了晏子与齐景公交往的五个故事。

景公饮酒不卹天灾致能歌者晏子谏

景公以晏子食不足致千金而晏子固不受

景公以晏子妻老且恶欲纳爱女晏子再拜以辞

景公欲更晏子宅晏子辞以近市得所求讽公省刑

景公以晏子乘弊车弩马使梁丘据遗之三返不受

庙宇的正殿位于小院北边,坐北朝南。殿堂面阔三间,进深两间,粉彩斗拱,青砖硬山墙,青筒瓦单飞檐悬山顶,青石灰瓦,朱漆门窗,彩檐斗兽。门楣上悬挂着欧阳中石题写金字黒底的“行补三君”匾额。张卫正先生撰,韩庆生书楹联:“谋于上,不违天,殚思为国;举惟贤,皆有道,尽智导民。”

走进殿堂,迎面一座神龛,卷帘旁挂,中间是晏子坐像,威仪高贵,襟束庄严。神龛上方高悬一块黑色牌匾,仰面看时,赵之谦魏碑集字“齐天贤相”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匾额下方的立柱上,悬黑底金字种炳铮题写楹联一幅:“和顺亲民三朝相;清廉睿智第一臣。”

在晏公庙大殿里,东、西和北面墙上皆绘有大型彩绘壁画,壁画下面平铺的是四幅卷轴,分别记录了十六个有关晏婴生平、功绩的故事。

这些壁画故事以晏婴的“贤”和“智”为表现点,生动地再现了他足智多谋、廉洁奉公、立身持节的辉煌人生。

壁画故事一:习辞善辩卫国格

狗门入狗国

小人使小国。

南橘而北枳。

俭啬之于行。

壁画故事二:材高知深通众凡。

二桃杀三士。

折冲樽俎才。

列罪救烛邹。

慧笑谏齐君。

壁画故事三:与家为国显丹心。

智勇吊庄公。

君子死社稷。

易行治东阿。

乐贤哀不肖。

壁画故事四:济世匡时表古今。

习礼守大节。

承罪誉君德。

严辞拒孔道。

楹语鉴后祠。

略考地方文献,却找不到晏婴与晏公庙的直接关系,明崇祯五年《历乘》、民国《续修历城县志》都有相关记载,现代济南文史专家著作中也有提及,甚至在全国各地分布着众多的晏公庙,它们大都锁定了同一个人:元代的晏戌子。晏公,名戌子,江西临江府清江镇人。元初以文才应选做官,后辞官,在归乡的船上死去,随行将其入棺,待到家后开棺时,发现棺中并无尸体,于是人们认为晏公升天成神,就在家乡修建晏公庙对其祭祀。 后来,民间传说晏公经常显灵于江河湖海之中,渔民和乘船做生意的人,如果在江河湖泊中遇到风波险情,只要叩头跪拜祈求晏公,很快就会出现舟航稳载、所谋顺遂平安的景象。明代,朱元璋封晏公为 “平浪侯”。后又册封他为 “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帅”,职司平定风浪、保障江河湖泊里过往船只的安全,并命天下建庙祀之。所以,全国各地纷纷建庙祀奉晏公,这个江西一带的地方水神,在朱元璋的推动下,逐渐成了全国性的水神。

过幼安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因此此桥连同附近的稼轩祠都是纪念这位词人的。桥栏很矮,不足半米。

出南门,前往曲水亭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