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耗资1亿美元拍摄的《长城》指定是个垃圾
张艺谋耗资一亿美元拍摄的《长城》日前爆出预告片,本想引起一片赞美,谁成想立即引来吐槽无数,其中溅起的吐沫顿成万箭齐发之势。自拍摄《英雄》起,至《满城尽带黄金甲》《三枪》《金陵十三钗》,张艺谋就没有真正为中国拍过一部电影,无一不是价值观错乱,误导民众的毒草。所以,青衫老祖对张某人始终嗤之以鼻,这样一个人,可惜了他的才华。
《长城》之所以指定依然是垃圾,原因有二:第一,这与《金陵十三钗》一样,依然是在美国人的领导下抗拒外敌入侵的噱头。所不同的是,《金陵十三钗》是美国人带领中国妓女抗战(多么恶毒的视角),而《长城》是雇佣军带领某朝中国将是抗战。张某人总是抛出这样的噱头,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扎根于张某人内心的奴性,即中国不能挑战美国,因为只有在美国人的领导下,中国才能成功。这样的奴性在《英雄》中已经有所体现,即放弃“刺秦”才是真英雄。而当时的国际政治格局是,由于美国的咄咄逼人而引发中国人强烈的反霸情绪。不“刺秦”的背后实质就是不要“反霸”,因为“世界只有在美国的领导下才能发展繁荣”。中国是大国,是有着平等包容的天下观的文明之邦,即使不称霸,也不应当屈服于霸权政治。面对不可阻挡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张某人不是如何届时深深扎根于中国人心中的“泱泱大国”意识,而是不断灌输“美国是世界领袖”错误思想,意欲何为?
第二,就是“好莱坞”式的“大投资”,“红高粱地”的“老视角”。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什么时代?就我国而言,总体已经处于工业化中期,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处于工业化后期,北京已经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像阿里巴巴、腾讯、华为、滴滴、百度、北斗、量子等正引领中国进入信息化时代和互联网社会。在这个时代,科技、智造、信息成为极端重要的三大元素,我们所有人,都已经生活在三大元素的光环之下。艺术是干什么的?艺术应当是为时代放歌、为人民放歌、为英雄放歌的。什么样的时代,就应当产生什么样的艺术。科技、智造、信息是时代的元素,无疑也应当成为艺术的元素。但是,让我们看看张某人的所有电影,有哪一个是与时代合拍的?完全没有。他的所有电影的视角,都停留在遥远的农耕时代。即使是战争片,也陶醉于大刀长矛、箭羽翻飞。张艺谋号称要把《长城》拍摄成一部可以比美好莱坞作品的电影,因此提出1亿美元的大投资。但是,他搞懂好莱坞了吗?根本没有。好莱坞电影之所以成功,不仅因为大投资,更因为它强烈的时代感。可以说,《好莱坞》电影是真正的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电影。它的所有电影,甚至包括反映古战场的电影,都注意把故事情节与工业文明联系在一起,把工业文明和科技的魅力发挥的淋漓尽致。你看它的航母、看它的战机、看它的机器人、看它的武器,哪个不是最先进工业文明的象征!即使其中有许多科幻的东西,人们依然津津乐道,为什么?因为它扎根于工业文明之上,所有人都感觉那是真实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好莱坞电影中许多科幻的东西,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好莱坞电影,从一定意义上成为科技发展的引领者、未来社会的勾画者。与张艺谋总是从农耕时代找灵感、从刀枪剑戟中讲故事相比,岂止云泥之别?!试问,一个投资一亿美元的电影依然逃不出农耕时代的窠臼、依然充满《红高粱》中的尿臊味儿,怎么可能不是垃圾?
要命的是,中国的电影艺术创造源泉停留在遥远的农耕时代,绝非张某一人,而几乎是全部!君不见,有多少电影导演陶醉于翻拍武侠作品,又有多少导演钻进四大名著中爬不出来,拍了电视拍电影,拍了老版拍新版。在他们这里,有一点工业文明的影子吗?中国的电影包括电视艺术如此脱离时代、脱离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能有什么生命力呢?拿什么与《好莱坞》比拼呢——要知道,好莱坞电影中的许多工业文明在中国也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了,与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反而没有多少疏离感啊?!走出农耕时代,走向工业文明,是中国电影艺术复兴崛起的唯一出路!
值得欣喜的是,青衫老祖已经看到希望。为此,我们不能不提到两个人,一个是周星驰,一个是吴京。周星驰的《美人鱼》大卖24亿,不是靠大投资,靠美国人领导中国的噱头,而是靠贴近我们所处的时代。尽管周星驰讲了一个环境保护的故事,但是,它也是在我们这个时代才会有的故事,它让我们感觉到亲近,也受到警醒。吴京的《战狼》超越了所有中国功夫电影,第一部即获得7亿票房。根据青衫老祖的判断,其《战狼2》必将成为10亿级电影。为什么?因为他拍摄的是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电影。在第一部中,它把许多镜头对准了武直10,使用的是中国特种兵最先进的装备;在《战狼2 》中,他将采用更多的更先进的装备,充分展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雄风。
让张艺谋们休息,让吴京们崛起。处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呼唤更多的顺应时代潮流、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新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