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去世后为什么会有“烧纸”的传统
我国自古遗留的这种风俗有着太多的复杂程序,停尸,报丧,招魂,送魂,吊唁,入殓,择日,哭丧,下葬,头七,周年等等。
我们民间的习俗讲究有很多,并且在经过了千年的沉淀后,已经可以算作是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其中三点是尤其重要的,第一就是人的出生了,满月,百天都是比较隆重的节日。这是一种传承的祝福,不管穷富也都是会摆下酒席庆祝的。还有周岁的抓阄更是让许多家长充满希望,当然其中物品也是高大上的,要不然失望的可就多了。第二就是结婚,传统一点来讲,结婚需要注意的东西就很多了,属相,八字在大师们的眼里是增加银钱的说词,同时又是媒婆收钱之后三两句便能让人打消的想法。
我们今天主要说一下结尾,就是一个人死去的时候。当然只是挑选其中两个比较让人觉得奇怪的做法。首先,烧纸这个项目可能是我们最先能够想起来的事情。
那么,人死了为什么要烧纸呢?
这个故事就比较远久,并且说法纷纭,比较出名的其实就是一个推销手段而已。东汉蔡伦成功造纸后,每天日进斗金,让他的哥哥嫂嫂看了分外羡慕,可这两人又没有造纸的本事,只能看人家啃骨头,自己大饼卷着米饭当三明治吃。
没几天嫂嫂就想了个法子,既然小叔子会这门手艺,就让哥哥的也学会了,不就从此脱贫致富奔小康了吗!
有道是什么样的女人便有什么样的汉子,蔡伦的哥哥蔡莫也是个急功近利的人,跑到蔡伦那里学了三五天就觉得OK了。赶紧回家开店,结果做出来的纸质量极差,擦腚都磨的疼,眼见着卖不了,自家娘们就想出一条妙计。说来也简单,但就这么一次广告,我国百姓买了千年的帐!
这女人只是假装暴毙,让他老公将自己放在了棺材里,然后一个人在外边又哭又喊又烧纸。烧了两麻袋后,引来众人参观,众人还以为是这纸张太糙卖不了钱,气死了这婆娘。热闹看的正上瘾的时候,棺材里边的蔡夫人来劲了,一拍棺材板,大喊道,我胡汉三又回来了,呃,不,是老娘回来了!
这可吓傻了一帮围观的吃瓜群众,起码在那个年代,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玩笑开大了!等到七手八脚将这女人从棺材里拉出来后,人们都问你不是死了吗,怎地还能回来?蔡夫人便继续忽悠众人,说这纸到了阴间就是那里的钱,我男人给我烧了这么多,我不就被阎王送回来了嘛。众人一听这还了得,赶紧买纸给祖宗送过去呀,说不定还能捐个帮办!
作为烧纸钱的起源之一,这个源头的确是有些奇葩的。它既是一次成功的产品推广,也是一次彻底歪理邪说风行。同样作为封建迷信之一,烧纸钱这个项目先不说具体目的,每年因此烧毁的树林与庄稼都是极大的损失,国家三令五申之下,依然千年威力不减,更加前景辉煌,不得不说是极为可怕的。
我们再者来说一下葬礼所穿的衣物,死者的就比较讲规矩,每个地方都有其特点的存在,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丧葬文化。但孝子们全部都是披麻戴孝,统一着装,这一点是或许有些区别,但也仅仅可能是样式的不同。
这披麻戴孝又是怎么来的呢?
这四个字本来是个成语,出自元朝一个无名氏所写的《冤家债主》第二折。当然还是会有一个故事作为佐证的,开篇无非也是那句在很久很久以前,具体多久却是谁也不知道的。主人公是个老太太,养了两个儿子,面对别人的孝顺儿子,老太太这两货,也就只能呵呵了。
于是,老太太也出招了,见多识广的她就让自己的傻儿子看看山林里的乌鸦和猫头鹰是怎样过日子的。大儿子看了几天,告诉他妈,乌鸦傻不拉几的,整天瞎嚷嚷,还住的特别高,掏个鸟蛋都麻烦的很,猫头鹰更是白天见不着,晚上又飞的太快看不见。二儿子想了半天告诉老娘,大哥说得对!
老太太,卒!
呃,故事不是这样的,事实上是两个儿子看到乌鸦整天忙着捕食,不是大的喂小的,就是小的喂大的。而猫头鹰则是整天不动,等到大鸟老的动不了就将母亲吃掉了。两兄弟一看,畜生都知道孝顺,还是赶紧回去孝顺老娘吧,结果等到他们回来,老太太已经饿死掉了。他们可能忘了时间这个概念,想想吧,从小鸟看到大鸟,这都几年过去了。于是这二位只好披麻戴孝的将老太太埋了。
这个故事的寓意很简单,就是要懂得乌鸦的孝顺与猫头鹰的无情。但同样,这故事没有合理的逻辑作为支撑,因为,这本身就是假的!事实上,猫头鹰没干过这事,故事毕竟也只是故事而已,流传的久了却变成了一种文化。
我国自古遗留的这种风俗有着太多的复杂程序,停尸,报丧,招魂,送魂,吊唁,入殓,择日,哭丧,下葬,头七,周年等等。这里边的种种说法与操作在这个可悲的事件中显得非常可笑,其中的择日也好,哭丧也罢,子女们做什么都需要经过法师的提点。
提点都是花钱的,择日更是荒谬,常常有人家大夏天的将棺材放在太阳下等着好日子下葬。要么是尸臭味布满街舍,要么是装个压缩机将尸体冷冻起来,待到下葬时和棺材冻成了一块,掰都掰不开。甚至连哭都得这些人说了算,想想吧,是不是有些悲哀?
丧葬文化体现的东西不需要这么程序化,有时候一朵鲜花不也是一种美好的安慰吗?而那些排的长远的花圈,除了浪费钱财还有什么意义?
作为封建社会下的精神产物,有着一定的核心性理论,但不一定是正确的,试问,一个连死人都不放过的产物能好到哪去?有人说这不对,这话大逆不道,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怎么能够乱说呢?这就该放大招了,晋代郭璞所著的《葬经》有个著名的论点,葬者,藏也,乘生气也!便是如此权威也只是对风水的重要性作了论述,当然还介绍了相地的具体方法,作为中国风水的宗脉,你到这里来说烧纸?
对不起,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