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有一个治疗 “面瘫 ” 的奇穴,很独特
医病非难,难在疑似之辨;
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误人匪浅。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庖丁解剖学和您一起学解剖临床!
公孙穴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篇》,为足太阴脾经的络穴,别走阳明,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有健脾益胃、通调冲脉、消除痞疾之功.
公孙穴为什么能够治疗“面瘫”呢?来看看张正海医师治疗的案例吧!
案例一
本村年过六旬的老农张某,突发面瘫,口眼喎斜相当严重,说话跑风,喝水漏水,向承岐讨取治病的偏方。他见老人面如此严重,告之说只用偏方恐怕无济于事,得用常规药物治疗。老人家境困难,不愿吃药,他就说:“我为您针灸吧。”老人之前几乎没有患过病,看见针就害怕。着急地说:“孩子,你千万别扎,我怕!”承岐就想,老人怕针,又经济困难,有什么办法能让老人不花钱、少挨痛而病好呢?
考虑公孙穴为足太阴脾经之“络”穴,从此通向足阳明胃经,阳明主面;同时该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灵枢・五音五味》说:“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脊里,为经络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这就是说,冲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沿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也就是说,足太阴脾和冲脉这两条经脉都与颜面神经有直接关系,以之治疗颜面神经的疾患,是不是可行呢?
承岐安慰老人说:”我只给您扎一针,如果有效,明天咱接着来。如果无效,我明天就不给您扎了。“老人胆怯地说:“咱可说好了,就这一针。”承岐就用一寸毫针在老人的健侧公孙穴扎了一针,得气后让老人做张口、睁眼闭眼的动作,自己则用平补平泻的手法反复捻转针柄,一直操作半个钟头。第二天老人高兴地告诉他:口眼基本不喎了,主动要求再给他扎一次,有网友可能会问道,不会针灸的该怎么办?不要紧,可以以棍代针,效果同样,以棍代针最大的好处,可以在家里开展自我调理,这样可以大大的缩短疗程,因此新经络公众号的小编建议不会针灸的网友可以制作一个小棍针代替手掌按压,小棍针既有按摩的效果,又有间接针灸的功效,可谓一举两得。
如何制作棍针呢?
请看下面棍针模型图片,这个棍针模型源于南少林伤科,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南少林棍针,从外表上看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暗藏机巧,它集拨、压、点、刮、推、撬等12种手法于一身,因此它即可拨、压、点,又能刮、推、撬,而且还有一些针灸效果,如果把2种棍针结合使用,还能巧妙的起到复位的作用,例如小关节错位,把2种南少林棍针结合使用,轻轻一撬,通过一种独特的杠杆力就自动复位了。
用棍针按压公孙穴时,要用棍针的尾部去按压啊,只要轻轻的一按,通过独特的杠杆力,产生很强的气感,从而能够达到类似针灸的效果。
什么是南少林棍针的尾部呢?南少林棍针的上面为头部,下面为尾部,带把的就是尾部。
案例二
2003年10月,家住灵寿的季某来找承岐,说他2个月前左侧上下牙剧痛,找医生吃了好多消炎止痛药都不管用,左侧脸频肿得像个馒头。后来就口眼喎斜了,说话跑风,喝水漏水。在当地多次找医生扎针、吃药、割治无济于事,后经人介绍来找承岐针灸治疗.编辑新经络.
患者年近六旬,口眼向右侧明显喎斜,左眼不能闭合,自述喝水时左侧口角漏水,心情郁闷,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象微弱。承岐原意以局部取穴和辨证取穴相结合进行针灸治疗,但转念一想,患者的病程这么久了,又找人割治、针灸多次了,用常规扎法肯定无效,遂决定扎公孙穴一试,同时公孙穴又有健脾理气的作用,针刺后还可能增进食欲。就取患者右侧公孙穴,进针得气后让其反复做张口闭眼动作,他则用补益的方法反复转针,持续5分钟后休息5分钟,连续3次为一个回合,第二天再进行下一次治疗。针刺3次后,患者口眼喎斜明显减轻,食欲增强,心情好转,再连续针刺3次,诸症悉平。
后来,他用此方法治愈了许多面瘫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