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英红:3岁要饭,22岁当影后,抑郁自杀未遂,她才是不老女神!

“那时候每天都哭,嫌自己垃圾没用;

脑海中会出现很多声音:你留在这里干嘛?

到后面做了很多傻事,一次吃100多颗安眠药。”

5月31日,武打皇后惠英红接受刘嘉玲采访时说起那段灰暗至极的时光,笑中带泪。

在美女如云的演艺圈,惠英红一直觉得自己外表很普通;

加上经常被观众吐槽长得太丑还不会演戏,一度自卑到想死。

在镜头前,她总是一副英姿飒爽的模样,实在无法想象她的内心也有碎成渣的时候。

现在,看着她越来越从容舒展的面容,不由得想起尼采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

所有杀不死你的,终会让你变得更强大!

从乞丐到影后:惠英红的传奇人生

很多人评价惠英红,说命运给了她一手烂牌,她却打成了王炸。

这句话听起来很励志,但是要活出来,却要亲手撕去自己一层又一层皮。

“我从小是在湾仔要饭的。”惠英红至今依然清楚记得小时候跟在妈妈身后混迹红灯区讨生活的日子。

那里鱼龙混杂、危机四伏,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人打一顿;

更让她心有余悸的是,讨的钱不够多,回家还要被老爸吊起来打。

从3岁到13岁,整整10年间,她就像一棵小草在这片无人在意的角落里挣扎着活着。

稍大一点,为了补贴家用,出落得越发亭亭玉立的她,便去夜总会做了舞女,就在这时遇见了大导演张彻。

他对她说:“舞女只能做一时,演员可以做一辈子。”

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惠英红,她早已受够了风雨飘摇的乞讨生活。

于是,她便以打女身份出道了。

做打女很辛苦,也很危险,身世稍微好点的人都不愿意拿自己的生命冒险;

但这却是她唯一的选择。

为了从这场残酷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她拍起戏来,可以用“视死如归”来形容。

手受伤了,拆了线才一个星期就回到片场。

拍群殴戏时,生生被打得直接晕死过去。

有一次,从16楼跳下,威亚出了故障,摔得鲜血直流。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摧毁她继续拍戏的决心;

对她而言,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当打戏式微,她无戏可拍的时候,一下子就崩溃了。

也就是那时,她选择了自杀,幸好被救活了。

从那以后,她开始认真思考如何改变戏路,到处求导演给机会,不在乎片酬和戏份。

凭着这份决心,在50岁那年,她终于凭借《血观音》中笑里藏刀的棠夫人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女主角。

在大龄演员普遍无戏可演的娱乐圈,她凭借自己精湛的演技和极强的职业操守,50岁又开启了事业“第二春”。

而今60多岁的她,依然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继续活跃在片场。

不得不说,姐姐的生命力真的是太强悍了。

让人绝地逢生的力量

惠英红的逆袭,不只让人佩服,更令人唏嘘不已:

一个人只要不放弃自己,生命力真的可以强到超乎你想象。

这种生命力,用心理学的语言来说,就是复原力。

复原力是我们面对逆境挫折时的一种重要能力,它让我们有勇气面对挫折,有力量克服困难,有能力在逆境中成长,变得越来越好。

最最重要的是,它深藏于我们内心,只等着被发现和激活。

如何识别自己的复原力是否强呢?

一般来说,我们能否从挫败当中恢复,取决于自己对3个重要问题的回答:

1.如何应对挑战?

2.如何保护自己的弱点?

3.如何增加自己的资源?

具体来说,可以这么问:

面对挑战,是倾向于躲在自己的舒适区,选择性回避?还是保持开放心态,积极面对,无论是失败还是成功,都能够坦然接受?

对待自己的弱点,是讳莫如深,不敢承认,总想着掩饰,还是接纳自己有弱点,但是也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不会因为一个缺点而全盘否认自己?

对于资源,是固步自封,认为自己就只能这样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还是即便在低谷也会积极寻找改变的可能性,并努力争取,为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全力以赴?

积极回答越多,就表示复原力越强。

试想一下,一个人若总能够积极面对挑战,勇于承认自己的弱点,并能够抓住一切可利用资源改善现状,是不是无论跌入怎样的低谷,或早或晚,都能够绝地逢生?

惠英红一路走来,就完美诠释了一个复原力强的人如何能够从乞丐逆袭成金马奖影后。仿佛只是一念之转,一步深渊,一步巅峰,人生有时候就是那么神奇。

一个小练习,

让你快速提升自我复原力

俗话说,人生之不如意十之八九。

与惠英红比起来,更幸运的大有人在,更不幸的也大有人在;

然而,几乎所有人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有一些时刻,会深深地觉得无力应对。

最近,大家都在说躺平,想必都是疲于应对生活的坎坷挫折了吧?

然而,说躺平就能躺平的又有几人呢?

大多数人都只能偶尔躺平积攒一些能量,再继续赶路。

也许,努力提升复原力,让自己能够尽快从低谷中触底反弹才是更现实的选择。

那么,当我们遭逢逆流,可以做哪些小事让自己快速复活呢?

方法有很多,今天只介绍一种:如何快速激活内心资源。

后结构主义心理学理论认为,每个人内心都蕴藏着无限资源,所谓心理困扰,不过是因为自己的力量被一些限制性观念压制住了。

比如,习得性无助、喜欢自我批评、消极关注等。

经常遭遇挫折的人,容易形成习惯性无助;

成长于非常严苛环境中的人,长大后会内化别人对自己的批评,变得无法接纳自己;

悲观的人,看不到事情的积极面,总是选择性地关注阴暗面。

要破除这些限制性观念,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就要重新建立积极神经连接。

也就是,当这些负面声音出现的时候,换一种更积极的思考方式,渐渐地自然而然就能变得更积极了。

陷入无助中时,对自己说“我又在表演弱小无助的角色了呢?让我来看看其实可以做些什么。我相信,一定会有办法的,毕竟像我一样遭遇的人,有很多都活得越来越好了呢。”

自我批评的时候,对自己说“我又在批判自己了呢?谁规定我必须要做到那样才算好呢?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按世俗的标准我是不够好,但是为什么我一定要迎合呢?我可以做些什么,将自己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极致呢?”

消极关注的时候,对自己说“我又盯着不足,给自己添堵了呢。如果我转换一下角度,多看积极面,是不是会发现更多可能性呢?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就不要死盯着不足了,多看看好的那面吧。”

当我们扫除了内心的无助感、自我批评、消极关注的声音后,就会发现自己又重新找到了力量,找到了方向。

很多时候,击垮我们的不是挫折本身,而是无法接受人生有时候必然会经历挫折。

然而,这是多么不切实际的愿望啊。所以,若能够把每一次挫折看作是一次转机,我们也就拥有了在逆境中满血复活的能力。

最后,我想向惠英红致敬,向每一个努力在废墟中开出花来的生命致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