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大爷跟老丈人学中医,治好偏瘫亲家母,医生儿子却贱卖中药材
近日,来到河南省栾川县白土镇均地沟村。大山深处,竟有一个小村落名叫花园,然而山村并没有繁花似锦的景象,路边种着很多山核桃,拖着毛茸茸长尾巴的“毛格狸”【形似松鼠,不知学名】一边在树上跳跃,一边掏食着还没有成熟的果实。
村口路边,树下坐着两个人,上前搭话问路,得知面前的大爷竟是这里的老村医。
大爷姓芦,今年整80岁。问起来他的从医经历,大爷笑着说:“我没有正式学过,上过几天补习班,其实我是跟着俺娃子他伪爷【外公】学的……”
上世纪60年代,为了提高山区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来自洛阳大医院的医疗队在白土镇开设卫校,培养了很多乡村医生。而芦大爷入行算是比较晚的了,60岁以后,乡村医生实施退休,芦大爷的儿子从嵩县卫校毕业,于是继承父业,坚守着村里的卫生室,而芦大爷返回山里务农。
深山里的住户比较分散,一道小山谷就是一个自然村,芦大爷家在这个自然村中间的位置。三间上房,侧房是两间瓦房两间平房。儿子一家住上房,芦大爷老两口住在左侧的两间瓦房里。
“天老热,来,喝点茶!”大爷从厨房提出来一个暖水瓶,端着两个古朴的粗瓷大碗,把我们让进屋子里。
这是两个颇有年代感的瓷碗,具体用了多少年,大爷也说不清楚,只记得是曾经用购物票在镇上的合作社买回来的,一个碗大概不超过2毛钱。已经很多年没有再见到过这种碗了。
摘下帽子,老人慢慢讲述了自己从医经历的20多年。“俺那老丈人,那是旧社会就会医生,兴学医生那时候,咱这儿太偏僻,好些人都不识字,也就没有人去学。我是到82年吧,才跟着俺老丈人多少学点,学的是中医,才开始跟着人家抓抓药,背背医书,认认草药,干了有几年,回来自己开药铺。咱村卫生室就是我弄得么,后来年纪大了,上级叫60岁以上的乡村医生退休,刚好俺那娃子,从嵩县卫校毕业回来,现在是他在那儿……”
“咱这山里到底是人少,常万儿【以前】感冒发烧是常见病,那都不用寻医生,轻了自己抗抗,严重了喝点姜糖水、黄蒿水,三两天也就好了。现在人不行,多少害点病,都得去医院输液,抗生素输多了,身体抵抗能力就没有了,看着怪好一个人,实际上是药布袋,全凭西药养着呢。”
因为均地沟村位于大山深处,除了本村人,平时也没有什么人来找他看病,有一些在路上遇到他,问清楚病情,芦大爷会就近在地边寻找一些药材,告诉患者:“咱这儿有哩,你就不用买,没有的,你去卫生室也中,去白土街也中,放一块熬熬喝两天,有效果没效果你都再来,到时候再看。”
事实上,很多患者都不需要再来找他。“木那,人家都好了,还来寻我干啥?”芦大爷自嘲着说。
芦大爷最擅长的其实是心脑血管病,也就是农村俗称的“偏瘫”。
由于退休已经近20年,曾经治愈的老人们大都因为其他原因去世,唯一的例证就是大爷的亲家母。同村的董大哥搬着手指头向作者证实,他知道的就有3个。
“医生不是神仙,不是说啥病都会治,也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有好效果,偏瘫在西医里头叫脑梗、脑出血,那就是打针输液。在中医里头叫中风,有中络经,中腹脏两大类,我擅长的是中经络,你不管是口眼歪斜,还是半身不遂,只要治得及时,都能治好,特别严重的,会在手上落点毛病,不会影响基本生活。”
20多年前,亲家母突患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那时候医院还没有专门的心脑血管病专科,根据芦大爷开的方子,在家服用5副中药之后,略有减轻,于是来到大爷家里,又进行了半个多月的调理,如今也近80岁了,走路不用拿棍子,还能下地干活。
“咱这儿主要是太过偏僻,老山里面,也有人打听他,进来沟寻不着,人家就又走了……”芦大娘补充着说。
“我这方子,是从书上学的,也不是我自己琢磨出来的,才解放那时候,中医多,现在反过来了,是西医多。俺那娃子也是学的西医,我退休不干了,药铺只怕还有好几千块钱中药,我说叫他看看书,能卖了卖点,结果人家说中医不中,都是忽悠的,好些药都给处理了,可便宜那价格贱卖了。现在,谁找我了,基本上我都是让人家自己上坡找点药材,实在没有的,去街上卖点……中医不挣钱,好多药去坡上转一圈就拽回来好些,就是那,学的人少了。”
每一次去地回来,芦大爷都会顺手采一些中药材回来,有的留着备用,有的卖给药材贩子。芦大爷为了给病人俭省花销,采用的是中药丸剂的方法,把十几位中药磨成粉面,再把红糖熬成糖浆,搅拌后搓成药丸,每次服用一枚,也就是这种最简单的方法,让十几位偏瘫患者扔掉了拐杖。
都说中医是越老越香,芦大爷却不愿意再出山了,他说:“现在连咱自己亲娃子都不信中医了,外头不认识那些人,人家会信咱?熟人来了,给他们开个方子,生人来了,咱这儿好些手机都没有信号,也寻不着我,我也想歇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