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学霸月入五万都不配征婚,现在女生到底要什么?
添加好友【昭德心理】并加入社群,
解锁您的专属管家赢取社群福利!
你长这么丑还好意思找对象啊?
最近几天,一条征婚帖引起了小编的注意。
图片来源:豆瓣
没想到一条豆瓣上悄悄着陆的征婚帖,却引起了全网大规模讨论。
明明看起来中立客观的内容,却硬生生被豆瓣上的部分账号恶意攻击,瞬间“普通且自信”这顶帽子,就被扣到了他的身上。
知乎话题“如何看待男子月薪五万征婚被骂过于自信”
小编其实是非常好奇的:男子在征婚全文中,只字不提对女方的相貌家境等各种要求,唯一条件是愿意和自己在一个地方生活发展。
但是图中我们却看到,背后的故事已经遭到了无数网友的自行发挥,其中,有一部分的豆瓣女用户用了带有侮辱性的措辞攻击男子的性别特征:
豆瓣
舆论中,真相已经不再重要了,征婚的张先生俨然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我国社会中“普且信”的直男的缩影,他代表着一群没有颜值,没有情绪价值,没有豪车豪宅,却对女方从相貌到工作到家境到思想挑三拣四的男性。
知乎回答@陶韵
所有攻击他“普且信”的人,普遍的切入点都是:你是有清华姚班学历,谷歌大摩的就职经验,这代表你就能这么看不起普通女孩了吗?非要奶茶妹妹这样的才能配得上你吗?
这部分的女性用户,和网络上其他动辄扣“普且信”帽子的用户,通过这样的攻击方式来表达着自己被挑选,被凝视的不满。
但是这样的攻击,却恰恰昭示着:以张昆玮为代表的这样一群男性,同样也是被凝视的人,被评价的人,被所谓的“车钱房、颜肌鸟、秘趣暖”束缚的人。
丝毫没有人在意的是,那个被骂的男子事实上理性、不卑不亢地写一篇对质疑的回应,表达了“只想当一个普通人”“征婚不会再有第三次了”。
张昆玮本人的回应
好像真相真的不重要了。好像两性之间不再求同存异了。这是一个只在乎斗争,占领高地,绝对的对错,以及比出谁更厌恶对方的时代。
“普且信”骂战中,到底谁赢了?
给不了解什么是“普且信”的读者朋友们科普一下这个梗的来源吧。
图片来源:《脱口秀大会》
2020年的《脱口秀大会》中,参赛的杨笠调侃了她身边的男性朋友:在她伤心寻求安慰的时候,朋友非要打着为了她好的名义说伤人的话,末了还要强调,除了自己没人会这样坦诚地告诉她“真相”。
杨笠于是因此感到可笑:我明明只是需要一些情绪的抚慰或是陪伴,你却觉得我是来向你学习的,为什么这样子的男性明明这么普通,却能够这么有自信。
这个段子在播出当天迅速火出圈,引起了广大女性网友的一片共鸣——诚然,我们身边用这种方式行为思考的男性实在是太多了。
图片来源:微博@行走的喜之郎果冻🐼
虽然原段子里,“普通且自信”的男性是有上下文的,但是自从火出圈之后,似乎所有可以被称之为普通的男性,以及所有不管普通不普通只要是自信的男性,都会被冠上这个最新网络用语:“普信男”。
“普信男”一时之间,也成为了很多人无差别攻击的对象,无论你贫富、胖瘦,只要你是“普信男”,你就活该被最恶毒的语言狙到身败名裂,就该和“直男癌”一样,被列入最不受欢迎男性群体。
与此相对应的,发动这种攻击的女性群体也开始被归类,被网络狙击,与“普信男”和“直男癌”相对的最不受欢迎的女性群体,被称为“田园女拳”。
知乎@追梦的蚂蚁
同“普信男”类似,“田园女”这个词也在使用的过程中,被不自觉地逐渐扩大范围:
如果你批评男性普信,你是“田园女”;如果你在家暴的社会新闻下陈述施暴者主体依然是男性,你是“田园女”;你反对别人挑剔女性身材样貌年龄,你是“田园女”……
图片来源:微博@地瓜熊老六
“田园女拳”一旦开始发言,就是“拳师”开始“打拳”。与此相对应,对方阵营开火的就是“普信男”在“乱吠”。
这场“田园女”和“普信男”的战争演变到今天,似乎已经不再局限于当时的语境里所限定的那两个群体了。
似乎你的性别已经自动决定了你的立场观点,稍微一个关于性别的博文内容,即使基于事实,没有攻击的表达,依然能被冠上“打拳”,“双标”,以至于现在的新闻内容只要有“男”“女”二字,底下的评论已经开始一片“打拳”“乱吠”预测。
这场战争造成的最终结果,很难说谁赢了,因为事实上,好像两边都输了,都成为了被对方定义、伤害进而不断重复互相攻击的恶性循环的受害者。
到底是谁在搞性别对立?
事到如今,各大主流社交平台上,以“普信男”“田园女”的对抗为矛盾集中点的性别对立已经愈演愈烈了。
性别对立到底是谁煽动的?我们真的有一个完美的“始作俑者”可以去归责吗?
前一阵子,杨笠因为被批判煽动性别对立,英特尔的代言遭到抵制,但是难道杨笠真的是挑起性别对立大战的人吗?在她之前,这真就是不存在的一个现象吗?
也许我们都应该回归理智,认真地看一看性别对立这件事。
图片来源:微博
看起来,杨笠的出现,似乎只是扯掉了一直掩藏的男女这两个社会性别之间冲突的遮羞布,而“田园女”“普信男”这些名词,和征婚的王昆玮一样,只是两个攻击的靶子,两个符号罢了。
我们真正反对,真正想要去挣脱、攻击的,其实是社会文化中,牢牢束缚住我们每一个人的,隐藏的性别价值框架。
图片来源:《奇迹男孩》
研究人的成长阶段的心理学家艾瑞克森认为,青少年的时期,是我们的自我身份认同确定的关键时期。
在此之前,我们通过和外部社会的互动,已经慢慢累积对于自己的性别、相貌等特征的模糊概念,到了青少年,我们已经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被塑造出一套稳定的对自我和他人判断的价值体系。
社会性别价值的框架,在每个文化体系中,都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于是成长中的你我,不自觉在家人、朋友、陌生人的反馈中学会:女孩要漂亮、温柔弱小、被异性欣赏才有价值;男孩要健壮、强大、有能力才有价值……
图片来源:《成长教育》
在电影《成长教育》中,青春期的女主角毫不掩饰对于高学历女教师的质疑:你确实是一个有能力的女人,但是我被男人追求,被带去高级餐厅、爵士俱乐部、剧场,而我认为你这样的生活,是不如我有女性价值的。
这又何尝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网络平台上常态化的一种观念呢?如果“田园女”是煽动性别对立的人,那么“田园女”对于女性价值应该体现在何处的深深的执念又是来自哪里呢?
图片来源:《亲爱的自己》
如果“蛆蝻”“普信男”是煽动性别对立的人,那么他们对于男性价值的敏感,对于来自女性的质疑的执念又来自哪里呢?
图片来源百度
我们每个人在顺从性别框架主导的话语体系的同时,不断地在加强这个枷锁的牢固度,与此同时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被困住、被捆绑,无限地循环。
我们在“好女人”“好男人”的标准里盘旋,我们去攻击那些同样被绑在一条船上的人,我们去排挤那些不愿和我们一起被框架束缚的人,却不曾去质疑这些话语体系是谁创造的,它们凭什么定义我,我凭什么要顺从。
图片来源:《听见她说》
现在要去探讨性别框架的形成,也许是一个太大的命题了,这其中有生物学上生育和劳动任务分配的原因,有哲学上两性的超越性的原因,有这些原因叠加之下不断加强的经济分配失衡的原因,内卷的原因,等等。
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事实是:现在的男男女女,我们每个人,在这场对立中,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永不结束的面试,不知道还有谁不满意,不知道还有谁需要讨好,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停止被批评。
别卷了,放过自己吧!
大家都累了,放过自己,不好吗?
图片来源:《奇迹男孩》
既然性别对立是一件两败俱伤的事情,我们何不和对方阵营,和自己走向和解呢?
我们常常发现,真正不放过自己的,其实是自己,对自我的压抑和约束,让自己顺从这个性别的框架,往往才会导致他人针对自己的性别作出一个评价的时候,我们对号入座地受到攻击,然后气急败坏地反驳回去。
和自己和解的第一步,就是不再被舆论牵着鼻子走,听着所谓“好女人应该如何和好男人相处”“好妻子和好丈夫应该如何”,拿着自己所有的短板去一条条比对性别框架中最苛刻的要求。
凭什么任由别人构建我们的话语体系?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我,凭什么要被一个平均标准所框住?
bilibili@阿里达摩院扫地僧
听到太多的声音说:女性就是本身比较胆小的,男性就是本身比较外放的;女性本身比较多情绪敏感一点,男性会更顿感理智一点;女性就是比较在乎细节,男性就是大方向把握得好……
抛开这些束缚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想象过吗?
会不会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是可塑性极强的个体,会不会我们本来真的什么都能做,却在自我的限定和斗争对立中耗费了自己太多宝贵的时间精力和能力?
电影《小妇人》
我们听够了女人们只能去爱和被拯救,我们也听够了男人必须英俊多金才华横溢有能力了。
我们有不同的思想,有不同的灵魂,有心灵,抱负,才华,这些都是我们在社会性别框架之外,没有办法也不需要被定义的部分。
悦纳自己的特别,悦纳自己符合所谓女性或者男性特质的部分,也悦纳自己不顺从的、自由生长的特别的部分,我们才能够接受不同,接受异见存在,而我依然是我自己。
希望我们都能够在很久之后的某一天,像马丁·路德金曾经说到的种族畅想一样,我们以不同的身份站在一起,求同存异地、平等地前进。
作者:小戴同学Ela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