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木匠混了27年,他设计的美宿毫无网红感,却总是满房
既下山·梅里
在大理见面时,他看起来温和又热情,主动搬来椅子,邀请我们一起喝咖啡。
度假酒店是谢柯的拿手好戏。
2018年底的既下山·梅里让他极速出圈,如今,他的作品总是一房难求。
既下山·梅里
六阅·海东方
六阅·海东方
谢柯大理自宅
但他的红,没有夸张的装置,没有跟风的潮流,没有铺天盖地的求打卡,和任何网红的代表都不沾边。
教科书上没有写字,谢柯也没有秘诀。
他的房子,只为 “人”。
夕上·双廊
01
通过他的设计
可以看见背后的城市
经谢柯设计过的房子,总像是原本就属于那里。
在梅里雪山面前,他打造的既下山沉默而内敛。
既下山·梅里
建筑成为了一个等候多时的接纳者,张开怀抱,欢迎着艰难辗转抵达的人们。
壁炉里跳跃的火光、墙上斑驳的藏地壁画,以及大大小小的陶罐,让这个为朝圣者们准备的憩息所,质朴而温柔。
既下山·梅里
这座改建自民国使馆和银行的傍江老楼,院子里有两棵土生土长的黄葛树,可以眺望对岸热闹的渝中半岛,打开窗,就是东水门大桥和长江索道。
既下山·重庆
在谢柯手下,屋内的墙体、建筑层高,乃至窗的比例,都保留着老建筑的原汁原味,实木家具也和古朴的氛围一脉相承。
既下山·重庆
素色的墙面映衬着窗外的绿意,内外的景致逐渐合二为一,重庆的味道也就蔓延到了屋里。
既下山·重庆
夕上·双廊
夕上·双廊
谢柯的空间是朴素的,但绝不是简陋的。简单外表下,唯一凸显的,是对人的关照。
在各类网红风格大行其道时,让空间回归内在的舒适、恰当,这种有意识地摒弃风格,就是谢柯的风格。
02
工匠出身
他相信空间可以生长
在那之前,他还当了七年的钳工,在表妹准备考学时,只是陪同学习的他,意外考上了。
或许正因此,他身上总沾着一丝设计师里独特的匠人气息。在他身边的,也还是那群从1994年就认识的工人兄弟。
“我特别幸运一开始就遇到他们。那时候刚从学校出来,啥也不懂,就经常往工地跑,观察现场,学到了好多,发现原来一套东西做完,背后有那么多细节需要你去关注。”
六阅·海东方
简单,并不代表粗糙。
这些手工匠人们常年累月触摸木材,打磨的每件现场木作,都是工艺品,比起现代工业下的规模化生产,更有人的温度。
夕上·双廊
谢柯设计的家,基本都有木工手作的物件。
从桌子到书柜,再到院子里的葡萄藤架,甚至在大理自宅里,也有他从路边捡来的一整块原木,经过少许雕刻,就成了一张茶几。
谢柯大理自宅
夕上·双廊
朝夕的明暗和四季的更迭都时刻涂抹和塑造着整个环境。
大多数时候,比起冥思苦想什么手法,什么材料,谢柯总是先钻进空间里,仔细看看自然已经准备好了哪些礼物。
一面平平无奇的素白墙面,把小窗拉开,窗外绿色的枝条立刻变成了一张画。
夕上·双廊
它正好把屋外的房檐,瓦片和柿子树都装进去,映着背后湛蓝的天空,美得就像上学时在他调色盘下的创造。
五姐妹丽江养老房
交给谢柯的房子,他比业主来得还勤,来回走动,或坐或卧,让想象的触角拂过屋里的每一寸。
六阅·海东方
难怪他的设计都是发乎直觉。
夕上·双廊
一件家具安静地躺在角落,就能和其他物品对话;一堵白墙平平无奇地立在一旁,在光影的游走中仿佛就有了呼吸;一些植物可能在你希望它开的时候败,在你以为它枯的时候荣……
六阅·海东方
“很多人在设计的最开始,就已经有一个完整的构图和画面,之后他所有的选择,都直奔那个结果而去,没有留下任何的意外或者不确定性。其实,那些才是最有意思的东西。”
于是,他只设计70%。
在剩下的留白里,房屋会随着时间,与街道,与自然,与内部发生的情感与故事一道自由地生长,最终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
夕上·双廊
住在里面的人会发现,他们的家不是一个只用来给外人观赏的漂亮玻璃球。
他们的家是用来住的,是被自己不断改写的,是活着的。
夕上·双廊
03
不盲目跟风
为真实的生活而设计
熟悉谢柯的人都说,他是个很懂生活的人。
他喜欢老小区,自己也住在重庆的老小区里,因为喜欢那里“生活的痕迹”。
植物生长的状态,光投在地面的变化,车道上的各种喧嚣……在街头巷尾漫步时,很多人们视而不见的日常,都深深地印刻在他的虹膜里。
谢柯的眼睛愿意记住这些,因为它们代表了这个城市真正特别的地方,这是那些大同小异的商业中心所不能做到的。
“城市正变得越来越相像”成为了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如果被随意空投进一个地方,他甚至不能判断自己究竟在哪里。
城市是被人设计的,谢柯知道,是设计变得相像了。
但他不喜欢跟风。他的设计表达的,本就是自己渴望讲述的故事,绝不是被当下的时尚所牵引。
既下山·梅里
“但这是很奇怪的,”谢柯说,“因为它跟生活无关。”
同样,在洱海边,点开一百张民宿照片,一半以上都是落地窗前的精致浴缸照,这种潮流也让谢柯费解。
“他们泡的时候百分之百是要把窗帘拉上的。”他觉得,这种设计违逆了人本真的习惯,场景应当保有隐私,而不是一个纯粹的拍照现场。
夕上·双廊
“现在所有人都希望能快速地给到一个网红的东西,两三年就把它卖了,成本就回来了。”
“我会觉得,如果是这样的人的话,我们把东西做出来,到时候去经营,它也会变成他们的样子。”
谢柯的餐厅“格外小馆”
入行近三十年,他早已不把商业价值看作终极目的。主人,客人,乃至所有人,在空间里生活,交融,对话,才是谢柯心中的理想状态。
什么红就做什么吗?
可以红,但没必要为了保持红丢了自己。
网红风格就像汽水,给人一时间的甜爽,而谢柯喜欢喝茶,热气持久,回味悠长。
“经常有人说,那家酒店太好了,他们半年就收回投资了,我说这跟好有什么关系?”谢柯笑。
“如果十五年,二十年之后它还在那儿,还会被人提起,还有喜欢它的人,那才是真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