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闲物志:红芋剌子
写过《红芋推子》后,冯传礼老师打来电话,叫我写《红芋剌子》。他告诉我说,红芋推子,是农业生产的工具,红芋剌子,则是农家生活的用具。两样都写出来,才算圆圈。
他说,在很多人家,红芋剌子也都是闲物一件了。
而以我的观察,作为生活用具的红芋剌子,何止是闲物。如今,在皖北农家的锅屋里,已很难觅到它的踪影了。
冯传礼是皖北颍上县的农民,也是当地民间的文史学者。他已年近八旬。我跟他熟识,有些年头了,说句文绉绉的话,就是忘年交。私下里,我喊他老冯;人事场上,我称他冯老。他给我出题,一定程度上,也有长辈对晚生提掖的意思。至少,也是对我的指点。
言归正传。剌子,很多人习惯写成拉子。我查了工具书。剌,也通拉。但我觉得,剌,用在红芋剌子上,似乎更为贴切一些。
曾经,在皖北乡村,红芋(红薯)是当家的庄稼。皖北乡人的一秋,一冬,乃至一春的温饱,就靠它了。尤其是秋冬两季,他们的一日三餐,多跟红芋有关。有时候是红芋茶,有时候是红芋稀饭,有时候是红芋面蒸馍(粑粑)。那时候,他们有几个关于红芋的顺口溜,听来意味深长。
关于红芋剌子:早上剌,晚上剌;一顿不剌,红芋茶。关于红芋馍:红芋面粑粑子,肚皮撑的耷拉子。
皖北村人的语义中,红芋剌子,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就是工具。一小块薄铁皮,用铁钉,由背面向上,钉出来一些小洞眼。把它嵌在木板中间。用的时候,把洗净的红芋,在上面来回划拉。因为那些小洞眼的摩擦,红芋就会成为细碎的屑。他们也把这些碎屑,就叫做红芋剌子。
这些碎屑状的红芋剌子,用来和在熬煮好的红芋稀饭中。再烧开锅,就是红芋剌子稀饭。很多皖北人的记忆中,这样的红芋剌子稀饭,呈粘稠状,又香又甜又爽口。人说成“糊浓的”。一家人老老少少,都对红芋剌子稀饭,情有独钟。
我在老家的屋拐角,找寻红芋推子时,也想找一找红芋剌子。我妈说,那东西哪还能有,铁皮早都绣坏了。又听说,我楼下的老沈家,有一个新制的红芋剌子。好几回想去看看,拍张照片也行啊。可惜,见了面忘了;想起来时,又不见面。这样拖下去,连张照片也没拍成。
如果老沈真的制了一个红芋剌子,那他一定是个有心人,也是个念旧的人。而今的皖北城乡,红芋早已退居次要。烤红芋都是稀罕,何况用红芋剌子,来剌出红芋剌子,和(huò)锅?
注:昨天晚上,见到了老沈制的红芋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