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璟

李璟(916年五代十国时期南吴高祖天祐十三年-961年8月12日北宋太祖建隆二年六月),初名景通,曾更名瑶,字伯玉。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烈祖李昪长子,南唐元宗,南唐第二位皇帝,杰出词人。于943年(南唐元宗保大元年)嗣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被后周夺取淮南江北之地,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从金陵迁都洪州,称南昌府。961年逝世于南昌,时年四十六岁,葬顺陵。死后获宗主国宋朝特许而被追上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他流传下来的词有四首:《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应长天· 一钩初月临妆镜》、《望远行·碧砌花光照眼明》,被收录《南唐二主词》中。

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王若水点评:

李璟流传下来的四首词作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写一个女子的悲秋念远之情,充满了感伤和哀怨。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前写悲秋,后写念远。构思新颖,自然贴切,体现了南唐词坛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特色。被评论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词的上阕着重写景。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重在写秋色。“菡萏”:荷花的别称。“香”点其“味”;“翠”重其“色”。秋来荷花香销叶残的景象引人惆怅。二句“西风愁起绿波间”重在写秋容。“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一个“愁”字,拟人化了秋风和秋水,于是,自然的景物也同主人公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主人公的主观感受。“韶光”:指美好的时光。主人公美好的青春就如同美好的春光流逝一样,在秋色满天的时节,一起憔悴于凄清悲凉中。“不堪看”三字,质朴有力,明白深沉地抒发了主人公的“自古逢秋悲寂寥”主观感情。

词的下阕着重抒情。首句“细雨梦回鸡塞远”托梦境诉哀情。“鸡塞”:《汉书·匈奴传》载“送单于出朔方鸡鹿塞。”《后汉书·和帝纪》有“窦宪出鸡鹿塞”,鸡鹿塞,是中国汉代通塞北之隘口,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西北,简称鸡塞,这里泛指边塞。伴随细雨声声的梦中,与良人相会边塞,梦境即便美好,终会醒来,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二句“小楼吹彻玉笙寒”以吹笙衬凄清。“彻”:大曲中的最后一遍。“吹彻”:意谓吹到最后一曲。“玉笙寒”:玉笙以铜质簧片发声,吹久而含润,遇冷则音声不畅,故云“寒”。风雨孤楼,惊梦不寐,玉笙反复吹奏,寒凝而声咽,映衬了主人公的寂寞孤清。《摊破浣溪沙》曲牌要求下阕首二句对仗,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情亦声,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直抒胸臆。凄清风物,悲凉人事,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泪因恨洒,恨依泪倾。“倚阑干”结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意境无穷。

那销损的馨香、摧败的残叶,那秋风吹皱的绿池愁波、引发美人憔悴自伤,一声“不堪看”的轻叹,化作春逝悲秋、美人迟暮的千古同叹。梦中的边塞,梦中的良人,一伺惊醒,现实的细雨,现实的无眠,相思化作长久的怨曲。无奈的爱恨融入颗颗晶莹的泪珠,悠悠然滴落小楼栏杆。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李都蔚点评: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自古词人抒发春愁、春恨多用隐喻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的并不多见。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不落俗套。

上片前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赏景物,借抒怀抱,而卷上珠帘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形象的表达了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便有化用句“她是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青鸟”、“丁香”二句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感情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楚天日暮,长江接天,古人常用流水之绵长不尽来形容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