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App博主Hongkee | “离乡更远,我的母语情怀更浓”

Kua Hongkee,泉州晋江人氏。说咱闽南话app著名水站人士(误),致力于闽南语视频的制作。在本周(9.9-9.15)短短的七天时间内,Hongkee可谓相当高产,既带大家对比了漳泉两地闽南话的差异,又率众人领略了郑州大学的校园风光。那么,在这份对于母语的热忱背后,是一股怎样的创作源动力呢?今天我们借由这期推文,进一步感受这位后生家的本土情结。

P:Pohling   H:HongKee

P

当初为什么想做这个“漳泉对比”的视频?

H:一方面是有这个时间,然后也是很久没拍东西了,就想拍拍视频。之所以拍泉漳对比这个主题,是想能够帮app吸引到一部分漳州的受众,让更多人看到“说咱闽南话”,让更多人认识到闽南话也是可以用来表达各种各样的事物。最重要的是,我想逐渐打破漳泉自古以来的“僵局”。

P

僵局?怎么说?

H:这个“僵局”是漳泉缺乏沟通,相互隔绝的“僵局”。这个“僵局”可以说是闽南人对闽南语的不了解、不自信导致的。首先要认识到,同一种语言是必然存在多种口音的,但这并不妨碍正常沟通,泉州人和漳州人也是可以用闽南话交流的,可是好像大家认为闽南话就最多在本地市通行,当然这也与长期培养的地域认同有关。

我让更多口音出现在荧幕上,就是想让大家直观感受到差异,在认识差异后互相理解,从而鼓励持不同口音的闽南语母语者发声,共同建构起对“大闽南”的认同感,而不仅仅局限于某地某市。

P

那么在郑州这样一个北方城市读书,是没有闽南语氛围的,那是什么让你保持着这份认同感,这份创作的动力?

H:地理的距离并不会改变我对家乡话的情感,甚至会让我的母语情怀更浓,这或许就是“热爱”吧!譬如我拍逛郑州大学校园的视频,带大家逛校园的同时也希望大家意识到闽南语是“多功能”的,它来自本土,但具有创作的无限可能,我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进行母语的创作,这不矛盾。

P

你提到闽南语作为语言是多功能的。但如今很多年轻人将闽南话和闽南传统文化划上了等号,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H:在传统的基础上可以再创新,这也是在保存多元性。但生硬地与传统文化捆绑在一起无非只是在强行续命。我个人支持闽南语流行化,只有往流行、年轻、多元的方向发展,闽南语才有内生动力,才会让更多人看见。

P

照你这么说,那你今后的视频受众也会更多锁定在年轻一代吗?可是长辈们也在孩子母语教育中也扮演关键角色,他们的观点很大程度左右着孩子对母语的看法,你对家长们又有何倡议?

H:是的,我会着重视频年轻化的考量。但很多家长对闽南语的错误认知是让我十分遗憾的,我很可惜很多家长视野不够长远,不会去思考文化层面的东西,更关注一些“实效、功利”的东西,譬如他们用实际行动给孩子的语言投票,却只投给了最最方便的普通话。

家长不管小孩子的意愿,只教普通话,不教方言,以后小孩子英语和闽南语共有而普通话没有的音就发不出来,想学日语、韩语、越南语等外语,却苦于发不出入声和促音。小孩子是世界人,可以发出所有人类语言的音,只教普通话,相当于变相在剥夺小孩子的未来外语竞争力。

小孩子长大后,不知道自己是哪里人,只说普通话,那就是普通人,是中国人,却不是福建人,不是闽南人,他会把你接去上海,接去北京,接去美国,总之他们不会想回来,因为哪里都只是住的地方而已,为什么不选择一个生活条件更好的地方呢,破福建哪里比得上大城呢?

所以我希望家长能摒弃掉“闽南话无用”之类的狭隘论调,不要迁就孩童说普通话。咱厝人说咱厝话,这既是情感的归属,也是基于文化与乡的认同。

P

除了家长之外,对社会的大环境你也另有希冀吗?

H:我希望政府能在社会上积极推行三语共行。闽南语、普通话、英语,分别象征着本土、中国与世界。在接触的同时外界,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祖根。我不能接受自己居住的地方,原来就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而已。

无论在外如何打拼,就我而言,最终都会回到晋江助力发展,这是这块土地、这个语言、这份文化带给我的使命感。中国的发展,最终也应该得益于各个乡镇的发展,北上广深代表不了中国,培养乡土情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在助力中国各地发展。

文稿:Pohling&Hongkee

排版:飞天小黑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