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看天路,十年的变与不变

鸣谢 中铁四局宣传部

夜幕下的西宁火车站。西宁是青藏铁路的起点,西宁至格尔木的铁路早在1984年就投入使用,而真正称为天路的是格尔木至拉萨短,2006年7月1日通车。

一大早,很少下雨的西宁市,淅淅沥沥的下起了雨。雨水对于西宁人来说,无论下在任何时候,无论下的大小,都是喜事。

西宁古称西平,汉时置郡。无论它叫西宁或是西平,都与边塞的故事有关。人们希望它能安宁平静,长治久安。

西宁是祖国西部的咽喉要道。

目前,西宁高速铁路已经开通,高速铁路让西宁与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西宁这座城市也正在不断发展。

6月21日,夕阳下西宁至格尔木青藏公路上的车辆 。

青藏铁路的起点就在西宁。青藏铁路分两期。一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段始建于1958年,1984年建成通车。然而二期工程格(尔木)拉(萨)段却因为技术、气候、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始终不能开工建设。

直到上个世纪末,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国家正式将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提上日程。经过长期的酝酿和反复的科学论证,2001年6月29日,青藏铁路二期工程西(宁)格(尔木)段正式开工。

于是十万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进入高原。在这十万大军中,有一支诞生于抗美援朝硝烟战火中的功勋队伍。这支队伍自诞生以来,转战祖国的大江南北,参加了包括宝成、成昆、京九、徐州枢纽、芜湖小杨村枢纽在内的一大批铁路干线和枢纽车站的建设。他们开进青藏高原的腹地。这支队伍的名字,叫做中国中铁四局。

雪域高原,那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那里有最让世人惊心动魄的风景。但那里也是生命的禁区。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民谚,“到了昆仑关,如进鬼门关”、“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上了风火山、三魂快归天”。

青藏铁路建设面临“高原缺氧、常年冻土和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难题。

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1800多个日日夜夜,五度炎夏寒冬,广大青藏铁路建设者以敢于超越前人的大智大勇,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雪域高原上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新的丰碑,也铸就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涌现了大批像高原“红景天”徐玉成,“生命守护神”丁太环一样的时代楷模。

青藏铁路通车了,人间的温暖和幸福从此送到了边疆。

那些筑路人像当年静悄悄的来一样,又静悄悄的走了。只留下天路和流传四方的青藏铁路精神。

如今,又10年过去。回看天路,筑路人孕育的精神一直在传承、弘扬。

但当年筑路人战斗过的地方,却始终让他们魂牵梦绕。

于是,这群筑路人选择青藏铁路通车10周年这样特殊的日子,再一次从四面八方的建设工地,从西宁一路往西,往格尔木进发。

6月23日早晨,格尔木火车站广场,来自甘肃的道吉才旦在等车,他和七个朋友一道从兰州抵达格尔木,再从格尔木转车前往那曲旅游。

6月22日,格尔木的早晨,格尔木城市不大,却是青藏线上的重要中转站,也是青藏铁路格拉段的起点。

去看一看天路,走一走当年走过的路,再一次仰望高原圣洁的天,洁白的云,皑皑的雪和亘古矗立的昆仑山。

植被日渐稀少,黄沙漠漠、骤风四起,偶见的骆驼刺点缀着单调,柔和着枯燥和乏味。只有笔直的109国道通向远方,告诉人们此行的方向。

14个小时抵达格尔木,往西是南山口,这是青海往西藏的锁钥之地。

6月22日上午,格尔木南山口附近,一辆面包车陷入沙中。因为检查,大量的车辆拥堵,一些小车为了绕路,开进戈壁 。

6月22日上午10点多,格尔木至南山口检查站,拥堵超过11公里,进藏的司机往往要在这里堵上一天时间。随着西藏的发展,尽管青藏铁路通车已经10年,但青藏公路车辆这两年依然有增无减。

6月22日上午,格尔木南山口检查站,郭连胜在等待放行。40岁的郭连胜常年跑在青藏公路上,这次从西宁拉了一车牦牛到格尔木已经跑了24个小时,最长的一次到拉萨跑了一个星期,车上牦牛死了好几头。

筑路人走走停停,经干沟(现甘隆车站),干沟隧道、雪水河大桥、昆仑桥隧道、纳赤台车站,直到西大滩才停止了脚步,结束一天的行程。

雪水河桥东头就是护路队的宿舍。30岁的扎西东周来自玉树,在这里守卫雪水河大桥已经5年时间 。

扎西东周和普乌东周在雪水河上巡查,每隔一个多小时,两人都要上桥一次,一天12个小时不间断。

6月22日中午12时许,青藏铁路甘隆火车站,司机赵国民在等待另外一列火车经过。25岁的赵国民是青海人,在青藏铁路上已经跑了4年时间。青藏铁路是单行线,甘隆火车站是一个无人车站,主要作用是为了错车。


纳赤台火车站,邱柏林和自己的手下在铁路边目送着一列火车经过,他们在三分钟前得到火车经过的消息,提前撤到路基下。

穿越海拔4678米的昆仑山口,经过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穿越海拔46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在海拔4700米的五道梁短暂小息后夜宿长江源的沱沱河小镇。清晨再从长江源出发,经过通天河、雁石坪,翻越海拔5234米的唐古拉山口……

海拔3700米的昆仑圣泉,50岁的谢忠平穿着水衣在清除水里的垃圾,由于旅游开发,圣泉边的居住人口以及游人,对周边的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影响。

6月23日傍晚,两名户外驴友骑车经过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口。

6月23日,昆仑山口附近,一辆货车侧翻,司机躺在远处等待救援。青藏公路路和青藏铁路基本并行,公路上车祸不断。


6月23日下午,可可西里保护区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几名工人在拆除简易房子。据悉,年底前,保护站将扩建一座600平米的新房子。

6月23日,海拔4617米的五道梁,养路工尼格尔在和同伴烧沥青。他在公路道班工作已经3年时间。尼格尔说,虽然自己生活在高海拔,但干活也会喘不过气来,甚至头痛。

五道梁有着“过了五道梁,哭爹又喊娘。”的说法,过路的司机常常在这里短暂停留。来自青海的魏师傅在一家小饭店里休息,墙上写满了路人对青藏线的“态度”。

这群筑路人走走停停,在自己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合影留念,向身边的人讲述当年的故事,感叹环境的恶劣、彼时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流逝,感受10年天路带来的变化。

当他们看到历经10年风霜考验的青藏线,质量一如往昔,当他们看到藏羚羊,藏野驴悠然在铁路线边散步时,10年前的担心,都化作了时光酿成的酒,斟满每个筑路人的心房,在夜深人静时一饮而尽。

6月23日傍晚,青藏铁路长江源头沱沱河大桥,一列火车疾驶而过。

6月23日傍晚8点多,通往沱沱河小镇的公路上,拥堵的大货车排成一行。

6月23日晚,沱沱河镇上,一个来自甘肃的小伙在给客人做面条。

6月24日上午,一列火车从青藏铁路通天河大桥上驶过 。

6月24日上午,青藏铁路通天河大桥护路队队员在训练 。

50岁的拉毛措是雁石坪小镇的医生,已经从医28年,青藏铁路开通后只是坐过5次火车,都是拉萨到西宁或者西宁到拉萨。她说火车虽然经过家门口,但还是一个无人站。

雁石坪小镇,来自山东的大货车司机庞中升在吸氧。他从山东送货去拉萨,已经跑了6天时间,预计到后天才能到达拉萨。他说高原实在受不了,就到诊所里来吸氧。


雁石坪小镇上,16岁的尺仁百吉和15岁的尺仁布吉在打篮球,小镇上除了小学外没有别的篮球场。尺仁百吉在广东读书,去年第一次乘坐火车出远门,而尺仁布吉在安多读书,至今还没有坐过火车。

6月24日,雁石坪小学,几个放假后不回家的孩子。西藏很多藏民是游牧,驻地不固定,这些孩子放假后依然留在学校。

6月24日中午,刚刚回家的护路队队员索多亲吻自己4个月大的女儿。索多是雁石坪路段的一名护路队员。

6月24日中午,雁石坪镇一家私人诊所里,一名妇女在打点滴。

重返青藏线,这群筑路人带来了礼物,在雪水河大桥下,在通天河边,他们亲手栽下了10年前不曾立下的碑。

汉白玉碑身,刻着“伟大的青藏铁路建设精神万岁。”是的,精神万岁,伟大的青藏铁路精神万岁。

6月24日下午,一名徒步旅游者经过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

6月24日,安多县境内,一起车祸导致青藏公路拥堵3公里。

6月25日早晨,那曲县孝登寺草地上,一名僧人在诵佛经。

6月25日下午1点,纳木错景区,两名来自广东的女孩在拍照。她们是乘坐飞机抵达成都,然后自驾进入西藏。青藏铁路开通10年,但一票难求,很多年轻人依然喜欢选择自己的方式进藏。

6月25日,纳木错湖边,两个提供牦牛拍照的当地人躺在沙滩上等待顾客。10年前的纳木错还没有开发,游人随便可以进出。

人们常说,人定胜天,这是人类对自然的豪迈,也是对自身力量的信任和崇拜。但无论是哪一种豪迈,哪一种信任,哪一种崇拜。这种力量的源泉都来自于人的精神。

6月25日,一列火车从拉萨河谷驶过。

6月26日,来自成都的魏东一家四口在拉萨火车站前合影。全家乘坐44个小时的火车,刚刚从成都抵达拉萨,他们将在西藏进行为期一周的旅游。

6月26日上午,西藏拉萨火车站站台,几名僧人和另外一名高僧告别。

6月26日晚,布达拉宫广场,一名武警在执勤。

6月26日,拉萨八廓街上,休息的当地老人。

6月26日,拉萨大昭寺,几名游客在合影,10年前的大昭寺还不收门票,免费参观。

6月26日,拉萨街头一名手艺人在绘制彩色的柜子。旅游开发,给西藏带来蓬勃发展,一些年轻人不出门也可以挣钱。

10年回看,青藏铁路精神早已和青藏铁路一起,化为天路,化为丰碑,矗立在每个筑路人的心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