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十年纪事(六十六)
今天2014 年除夕夜。看了一会春晚,就关了电视。在网上读老鬼的《血与铁》,终于找到一个全本。
23点15分,接到一个显示为未知的电话,一看就知道是小牛打来的。那面刚刚是30号的早晨7点多,小牛刚起床,电话拜年。我仔细问他胃口可好,美国课堂可听得懂人家讲课?他说胃没事,可也听得懂。这几天是入住美国家庭,白天在圣地亚哥中学学习感受那边的教育。
时间很快,再过几天3号年初四早晨就到京。
围炉守岁,燕山夜话,四季更替又是一年,春天来了。
外面鞭炮声起,在迎接新春。
把几年前写的一篇《过年的味道》专贴在此,给大家拜年,追思往昔。
过年的味道 尽管数九寒冬,但在儿时冀中平原的乡下,每到年关是大人孩子心灵最温暖的时刻。凛冽的空中,会时不时传来零星炮竹炸响的声音,蓝天上飘荡着两响二踢脚炸响后的白烟朵儿。街上传来猪的哀嚎,在一户屠户人家的院墙外,支起了一口大锅,锅水泛着热腾腾的蒸汽。旁边是一颗大槐树,槐树的枝杈上吊着油亮的铁猫钩子。树下已有两三口猪躺在那里,前后腿被分别捆住。家家户户用大琉璃瓦盆已经把小米面和成了稀粥,在排队等炉糕锅子。你家用完,不等锅凉了,下家就用框背家来,赶紧在堂屋里开摊。一般是两个或三个锅子,锅子像现在的饼铛,但底略凸起,锅下有三个爪,锅上有盖,盖子象扁钟一样扣在锅上严丝合缝。每个锅子下面放三块砖,为的是把锅架高些。另外还要准备的是买红纸,买年画。放炮仗、杀猪、摊炉糕,挂年画,贴春联,蒸馒头,熬肉菜,穿新衣新鞋,是过年的盼头。
临近腊月二十三,在外远方的人就回家了。他们穿着制服棉衣棉裤,脚上是翻毛皮鞋,头戴羊绒棉帽子,提着印有火车头、轮船或长江大桥图案的帆布旅行包,操着和村里人不一样的南腔北调回来了。谁家有外面的工作人,谁家就是让人羡慕的富人家,被叫作有外援的家庭。到了年三十,家家过年的年货准备完毕。馒头蒸了一笸箩,炉糕摊了两笸萝。大肉方子顿了一大盆。还有冻豆腐、白薯粉条,衡水老白干、北京二锅头。瓜子花生芝麻盐。都是要在年里头预备好大享口福的。三十晚上,春联贴好了,年画挂好了,还把初一初二几天的饺子包好了。包饺子有很多忌口,饺子只能说包好了,包得了。不能说包“完”了。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没有书报,三十夜里,也就成了大家串门聊天打牌的开放日。小孩子此时最幸福,在入睡前,会把新衣服放在枕头边,新鞋放在炕沿下,恨不得抱着偎在被窝里。
大年初一,家家户户起得都比平时早。小孩子被喊起来时,锅里的饺子已在煮。村里的炮竹响成一片。孩子们的第一件事是穿好新衣裤和鞋子在地上蹦蹦。第二件事是在饺子上桌前赶紧放炮竹。第三件事是给父母爷爷奶奶长辈磕头拜年。先给爷后给奶,先给爹后给娘,要说上两句心窝子话,老人们辛苦了祝您们身体结实快乐。操扯辛苦一年的父母心里热啊,看着孩子们在长大,一年的劳累、憋屈,贫苦化作了幸福。老人们颤巍巍的从怀里掏出自己的体己钱给孩子们压岁。多则几元少则几角。自家的饺子吃了,头磕了。接下来是给乡亲们拜年。村里辈分大的,年长的在家备好烟盒子、香烟、瓜子花生等着,屋中地上有的还放上棉垫子。年轻的媳妇、小孩子和低辈分的青壮年,挨家给老人拜年。拜年的人首先是有亲族关系的当家子的子弟聚在一起,共同到本家的老人家里拜年。然后在逐步扩大拜年的范围。平时来往不错的,平日结有矛盾的,在年初一都要拜一拜,给朋友拜是联络感情,给冤家拜是希望化解矛盾以求和好。该去拜的转悠得差不多了,就会在相互投缘的朋友处滞留下来。该喝酒的酒局也就凑成了。小孩子不喝酒,跑回家揭开锅拿几个焐在锅里的饺子吃。年初二、初三,开始走亲戚出村给姑姨舅们拜年。接下来,一些男人聚在几处每年都开局的人家,开始赌博。一些妇女则打纸牌。小男孩接着放炮。没有客人来时主妇们轻松了许多,吃饭熬点粥就得了,因为一切都是现成品:饺子是包好的,肉是顿好的,馒头是蒸好的,菜是熬好的。上锅煮煮热热就成。
一过初五到了初七初八,年就过得差不多了。正月十五前,在外工作求学的人陆续和家人离别了。天空里没了激烈的炮竹声,空气里炮竹的气味逐渐淡了。小孩子对新衣服新鞋子的兴奋也没有了。饭桌上的馒头里挤进了窝窝头,肉菜快吃没了,萝卜咸菜条又回来了,学快开了,开始写作业了。太阳越来越暖,南风吹来了,带着和煦带来了渐渐浓厚的春意。
大寒小寒家家过年,小男孩放炮,小女孩穿花袄。爆竹声中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如今我们天天鱼肉蛋奶馒头烙饼,买衣服也不必等到过年。日子越好年味反而越淡了。如今过年孩子们在祺盼什么? 儿子的一位同学说:22号去四川,坐大灰机、大灰机!羡慕嫉妒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