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让之篆刻作品经典解析
吴熙载(1799-1870),字让之,号晚学居士,江苏仪征人,是皖派的重要印家。篆刻、书法都用邓石如法,亦能兼学汉篆,成功地塑造了一种“婉约”的艺术风格,是晚清有杰出成就的篆刻家,于用刀之法更有突出贡献。
吴让之一生精研邓石如篆刻,对邓石如篆刻的各种样式加以锤炼、整理,使之穗妥、精致。再加上对汉印的体悟,以及浑厚的篆书修养,刀笔相融,完美地呈现出他的艺术魅力,以致于吴昌硕认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
吴让之在篆刻上取得的成就和他的篆书是分不开的,其篆书和篆刻互为滋养,相互渗透,是同一种思想在不同材质上的共同体现,承载了他的艺术思想。“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篆书作品,是皖派书家中弘扬邓石如篆书而能旁滲多方的集大成者。
吴让之强化了皖派长于冲刀的流派特征,独创了“披削法”,能充分表达笔意,有如铁笔作书,直接了当地把他的篆书形质,还原在石面上,充分在表现了其篆书的婀娜多姿,圆转流畅。用刀如用笔,使得所作更具韵律感和笔墨情趣,有“神游太虚,若无其事”之妙。
篆法与刀法的相互生发和直接对应,使其作品更能传达情绪,表达感情,篆刻作为一种抒情的方式,在他的作品里被表达得极为透彻,从而为篆刻史展现了一幅水墨淋漓、多姿多彩的优美长卷。
经典解析:
吴熙载印
此印师法汉私印而隶意更足,刻痕爽利,有如书写。布局钗对角呼应,边界有三处崩残,既团聚了气脉又修饰了留红,吏红地具有节奏感,也强化出了左右两排之间留红的醒目、明确,突出了印眼所在。两块精巧的留红一上一下,醒目耀眼,宛如双眸,从而能“真放在精微”了。回到印面上,用刀极为随意,单双刀结合,深凿浅刻并施,刀痕组合有速度感,节奏奔放,自是大匠把式。
熙载之印
此印分布平整,书法谨严,而印面效果又能如此生动,则归功于吴氏刀法。 该印用刀浅行、深凿并施,信手拈来,随意之极。少数线条在深刻的基础上“披削”加宽,既精确了留红又加强了章法的对比关系。“载”字崩残并笔是视觉重心,具力量惑,突出了留红的呼应。印面刀光剑影,用力极其抒情,披削法的运用既准确地表达了书写性又呈现出苍浑醇厚的质感,神采奕奕。
仲陶
此印轻松随意,形态婉转,互为穿插,层次分明,二字可做四字观,更增情节。“陶”字右弧用力甩出,留白呈三角形,有力量感。字符圆转,而边界方整,此处锐角或可调节边界与内文的关系,仅此一笔,有助于朔造刚柔相济的局面。整体留有自若不经意,而又神完气足,形态完整。刀法的运用力求表达悠闲自足的状态,轻行取势,刀感细腻敏感,心意立见。
盖平姚氏秘笈之印
此印文字似汉碑额篆,而更具儒雅。排列顺应文字笔划多寡,一任自然。穿插合度,秩序井然,既充分地表达了感情,又不失理性控制。文字舒展开张,劲挺峻美,若隐若现,营造出迷离、缥渺的境地。用刀精熟,又迅疾猛利,节奏感强,令人愉悦。让翁细朱文种类繁多,而于此最为豪迈、峻美,容风情万种于方寸天地,深刻入微。
震无咎斋
此印有如窗花,呈对称状。左部与右部排线密集,“无”字留白更见疏朗,“震”下白地,以及“咎”字留白,极好地调节了全局的疏密,使密处能见虛灵;“咎”字上部三根竖线,穿插至“无”,美仑美幻;“斋”字上部右摆之笔可与“无”字右弧连续成一斜笔,气势猛烈,老辣痛峭;“震”字末笔弧线又能承接斜势,神气完备。此印体态大方,具装饰性,却能自然洒脱,长线扮披、时见飘逸。
醉墨轩收藏金石书画
此印师法汉九字印式,块面与疏朗形成鲜明的对比。全印以茂密为主导,更好地凸现出有序的红底,活泼与秩序为一炉。密处浅行披削,使其浑厚,形成块面。疏处留红不显突兀,自见天光。“收”、“藏”之间的留红,贯穿上下,“金”字左边的留红映带左右;“石”、“收”之间的留红,俏皮而不失诙谐。诸如此类,共同营造出红与白,图与底的相映成趣。
不无危苦之辞
六字作此印式本不多见,垂脚印化不做舒展,更见平整大度。留红有巧思,如“不”、“苦”之间的红十字形,可见让翁驱使笔画有如排兵布阵,收放有度,进退裕如。全印神气自“不”字中轴倾泻而下,流动全局。“无”、“危”、“辞” 三字崩残,破边的运用,团结其气,互为顾盼。综观印面,轻 披、浅削、深凿的运用,皆听于内心的激情,刀光剑影中自见本真。
二金蝶堂
该印信手刻就,于若干接续处巧用锋颖,极见活络。细节的把握合乎情理,具文人篆刻的抒情写意,手法又精准明确。 四字生动活泼,风姿绰约,“蝶”字“虫”旁末笔轻行取势, “堂”字左弧浅刻,“金”字横点俏皮,诸多要素,遂使全局生动多姿,神彩焕然。全印排线可分为三级,第一层横向排叠, 继而弧线过渡,直至底部,复归横势,节奏自然,若不经意。
画梅乞米
四字婀娜多姿,婉转流畅,荡气回肠。排线极见穿插之美,让头舒足,留白丰富而不凌乱。用刀舒缓,游刃恢恢,如入无人之境。此印布局对角呼应。“画”、“米”端庄, “梅”、“乞”游走,动静相生,营造出一幅迷离多姿,形散神聚的画面;“梅”字弧笔牵引至右,互为往来,留白具流动感,相互渗透,不分彼此。边框巧设残破,以助其一团和气,盘旋往复。
逃禅煮石之间
该印婉转通畅,神完气足,线质劲挺,安雅恬静。全印气势由“逃”字首笔拐出,连接“煮”字,经“石”字横线引笔,贯穿至下方,继而与印章左部会合;“煮”字火旁两小撇往横势撑出,则是连贯左右的神来之笔;单字留白多有巧思,“逃”字左部上提,“禅”字右空,“石”下大白,“之”字收腰,“间”字留白,空间灵立见,疏朗有致。如此,则疏处不显其空,密处不见拥挤了。
一月二十九日醉
该印文字取小篆之形而具金文意趣。生动活泼,犹有醉态。形散而神聚。两边多有连续、穿插。“一”字连接“九”字横线卡齐上边线,延续上边留白;“月”字左摆与“九”字折弧右展,形成穿插关系,互为渗透;“十”字横线左斜,延续 “醉”字末笔弧线,贯穿左右,神完气足。全印用刀明确、干净利落,“醉”字末笔犹见精谨,似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此印运用理性手段,营造出长线纷披、飘逸多姿的垂脚,表达优美的情感。此印比之北魏悬针,似更缠绵,殚精截虑,营造出图和底、朱与白的迷离境界。文字取材多方,承古开今,虚远缥缈。全印各字错落不匀,而以中间两字纵势极络, 加之“焉”、“所”横画以稳定的十字架作用,秩序井然,从 而实现了感性表达与理性控制的完美结合。
汪氏八分
此印虽小,但鲜活无比。尤其是“分”字上部两笔连挑,率意自然,与毛笔书写的手感不相上下。从印面上看,全印虽是双刀为主,实则多是一刀为主,如书写般完成笔画的大部,返回一刀则只是对笔画边缘略作修饰,故而笔画方能鲜活。布局上,由于“汪”字笔画繁多,“氏”、“八”笔画过简,导致“分”字处理成为难点。让翁以增加折笔的方法,加密了 “分”字,使得印面形成疏密的对角呼应。同时“汪”、“分”两字重心下沉,“氏”、“八”两字重心上提,又形成了字势的对角呼应。鲜活的手感和鲜明的对比使得全印生动活泼,成为小印创作的经典作品。
【本文参考《中国篆刻艺术精赏--吴让之印》,福建美术出版社陈建辉编著。另著有《先秦玺印》《隋唐五代印章》《西泠八家》】
(声明:传播收藏知识为宗旨,本文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之删除。)
—《END》—
来源:网络......
▼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分享,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