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机率的事件,家长要不要来看看?

孩子的成长过程总有一些让家长不省心的事情,常见的有感冒发烧气管炎因为已经司空见惯,家长们开始会有心烦意乱,却也会孩子成长过程中经过多次历练而百炼成钢,开始临危不惧,有条不紊的处理各种小问题。什么情况要去医院,什么情况可以在家处理都已经清清楚楚。

但是也有些家长可能会遇到一些极少见的情况,内心会非常焦虑。在身边没有人或者少人知道的问题我们要怎么正确面对呢?

这几天我就遇上了这样一个家长。我也是有孩子的人,也非常能够体谅妈妈们对于自己的孩子的那种爱之深而导致的不冷静。这里把咨询的过程写下来,希望能给其他家长一些提示。

10个月女婴,妈妈在给孩子洗澡时发现孩子的乳房已经开始发育了,摸着有一个可以移动的硬块。内心很慌乱,直觉认为是奶粉的问题。于是找我咨询,我告诉家长6个月到2岁的孩子有一种情况叫单纯性的乳房发育,发病率是千分之三左右,也就是一千个孩子大概有三个。家长怎么判断孩子是单纯性的乳房早发育还是真的出现性早熟,可以多观察孩子其他的性发育标志,比如孩子的阴毛、腋毛有没有长出来,还是孩子是不是长得比其他孩子更高更大,看起来更老气?如果都没有,那就不用太担心。而单纯性的乳房早发育会慢慢自行消退。家长不要老是去刺激孩子的乳房就可以了。

我还特别叮嘱家长不要抱着孩子到外面给七大姑八大姨摸。

第一因为这些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可能会把孩子的情况说得很严重把家长吓得更怕。

第二我们对于孩子的性教育要从小开始,不建议从小让孩子裸露着性器官给外人看到,从小要让孩子知道这些地方不能给人摸。

最后我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验一下血,看激素水平高不高。验了之后家长告诉我激素水平正常,但是她天天看着好像有时觉得大了有时觉得没变,所以还是很担心。

我给了家长一个建议:孩子乳房大小和体位有关系也和家长的感觉有关系,有时候很担心看着就会觉得好像是大了。实在担心可以拿尺子给孩子量肿块的高度。过几天再在同样的体位量,如果变化不大就没有关系。科学是要讲理论及数据的。

最后告诉家长,以血液检验结果为准,血液检验没事就可以诊断为单纯性的乳房早发育。感觉家长还是有点怀疑就给她举例子,举了个乙肝的例子,很多有乙肝的人没有任何症状,就是验血的时候验出来了,而孩子现在有这样的症状,如果验血正常就不用担心。所以有没有问题以验血结果为准。家长才开始慢慢放下心来。

这个小问题就折射出我们国人思考问题有一个特点:单线思维,纵向思维。觉得是这个原因就开始往这个原因去深挖。比如说这样的问题十有八九的家长就会认为是奶粉有问题。而且只认为是奶粉的问题。

但是我们要知道人体本身就有激素,(如果没有激素就没没办法传宗接代了。)有些孩子比较敏感就会出现这样单纯性的乳房早发育。这是属于内源性的。激素也有外源性的,主要也是食物中来的。而外源性的也要一一分析孩子日常吃的食物了。小的孩子可能有喝母乳的有喝奶粉的。都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单纯性乳房早发育。但为什么家长喜欢把所有的问题往奶粉头上倒呢,这也和我国奶粉频频出事有关系。但是现在国家也开始痛定思痛,从前年开始国家对婴幼儿奶粉市场进行全面整顿。每一批国家都会进行检测,所有的检测标准都开始和国际接轨。奶粉中激素过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以前见过有家长一意孤行觉得是奶粉有问题,结果拿去相关部门去检测后发现奶粉没问题,结果家长自己反而要支付相关的检测费用)

因为出现这样情况的孩子一般已经过了6个月开始加辅食了,家长到市场买的鸡、鱼(特别是黄鳝)等食物也要注意。不建议给孩子吃鸡皮、鱼卵,鸭脖子这些部位。市场中没有经过检测过的食物原料极有可能比国家严格检测的预包装食物潜在的危险更大。

希望家长在遇到孩子的问题时学会综合考虑和分析,看哪个方面出问题。

有朋友后台问怎么约我。点击原文链接,我在百度问咖等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