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出生入死远离死地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七章(长生篇第四章)
出生入死 远离死地
(原第50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岁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解】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长寿之人,善始善终的人。
3、死之徒:生命短暂,不得善终的人。
4、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人活着,却徘徊在死亡之地。
5、生生之厚:厚养生命,给生命增加了不能承受之重。
6、摄生者:懂得养护生命的人。
7、兕虎:独角犀牛和老虎,这里泛指野兽。
8、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即长生。
【释义】
这里讲生死大道。能够自然长生的人十之有三,但生命短暂的人也十之有三,还有十分之三的人在生死之间徘徊。为什么这样呢?皆因生命增加了不能承受之重。我知道真正了悟长生之道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猛虎,在战争中不会被战火牵连。因其内在没有受害的意识与信念系统,所以犀牛找不到投角之处,猛虎找不到下爪之地,士兵找不到举刀的机会。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其远离死地。
【释意】
厚德方可以长生。道需要代言人,德是道的化身,厚德之人即为道的代言人。厚德之人身上的能量气息,一没有被伤害之心,二无恐惧之心,因为从来没有给出伤害的能量。这符合宇宙法则:你接收到的都是你给出去的。这一章和“天地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那一章,有同工之妙。一滴水如何才能永不干枯?自然是融入大海。当你的修行可以让自己融入万物且不受伤害、亦不伤人,就可以得到长生之妙。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六章(长生篇第三章)
不为自生 天长地久
(原第7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注解】
1、不自生:不为自己而生,并且滋养万物。天地为万物而生,万物为天地而生。
2、后其身而身先:有利时让大家先来。
3、外其身而身存:外,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有名时置名于度外。
4、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不正是由于他不自私吗?反而能够成就自己。无私不是不要自己、而是极致地做自己,因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为名利而做,而是完全循本心而做。这样的品质与天地合,故能像天地一样,天长地久。
【释义】
在人类的认识中,天地是最长久的存在。天地之所以一直存在,是因为它滋养万物,万物需要它存在下去,而不是因为它追求“我的存在”而伤害万物。所以圣人,因能甘居人后支持更多的人向前,反而被推向前面。因能把名利置之度外,反而获得更大的名利。并不是圣人需要依靠做这些事证明自己的德行,而这就是圣人本来就享受做的。这世界上最大的私就是活出自己。
【释意】
积德的结果是,你不长久天地都不答应。因为你利益了万物,就会被万物所滋养,同时也创造了万事万物对你的依赖。因此,有道有德,走遍天下都不怕。众人代表了天意,违背了集体意识,就是违背了“天”。你获得了多少集体意识的认可,就获得了多大的“天”。当你超越了对“我”的限制,你就变大了,就越来越接近“道”。如何理解道的“功德”?有形的是功,无形的是德,在天地内在运作。支持宇宙想体验的就是在道中。首先支持的是自己,先活出自己的体验,顺便支持他人。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章

    <道德经>通读   第五十章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避兕虎,入军不避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七章:正奇妙用无为自化

    <道德经新译>第十七章(国篇第八章) 正奇妙用 无为自化 (原57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三章:利民益生 久安长治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三章(民篇第五章) 利民益生 久安长治 (原第75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 ...

  •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一章​:六根扰心 守中无妨

    <道德经新译>第二十一章(民篇第三章) 六根扰心 守中无妨 (原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三章:小国寡民 安居乐业

    <道德经新译>第十三章(第四章国篇) 小国寡民 安居乐业 (原第80章) 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

  • 《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三绝三弃见素抱朴

    <道德经新译>第十一章(国篇第二章) 三绝三弃 见素抱朴 (原第19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 ...

  • 《道德经新译》第七章:道行天下无往不利

    <道德经新译>第七章(道篇第七章) 道行天下 无往不利 (原第35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 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 道之,出言淡乎其无味, 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 ...

  • 《道德经新译》第五章:万物之奥天下贵之

    <道德经新译>第五章(道篇第五章) 万物之奥 天下贵之 (原第62章)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

  • 《道德经新译》第四章:用冲不盈渊兮似宗

    <道德经新译>第四章(道篇第四章) 用冲不盈 渊兮似宗 (原第4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

  • 《道德经新译》第三章:大道泛兮左右万物

    <道德经新译>第三章(道篇第三章) 大道泛兮 左右万物 (原第34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 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 ...

  • 道德经讲义-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六十七章 我有三宝 天下皆谓我大,似不肖.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