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品不是瞎评,一次严谨的审评应该严在哪里?

福建是产茶省份,在福州,福建茶常常要聚在这个重镇的茶馆里开个宴会,得到资深茶客的认证才算打出了声响。每年都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地下斗茶赛。

不得不说,如果没凑过一两场斗茶赛热闹真的就只是你懒得动而已。

再加上科代表5G网冲浪发现,广大茶友们真的斗出了“把戏”。在某音上,就连盲评都有两种,除了我们熟知的隐藏具体信息,还有一个是戴上眼罩的盲评,有一说一,这真的比通过看叶底来推测茶叶的命脉更具有“算命”的仪式。

但说句得罪人的话,审评不等于盲评,盲评更不是瞎评。明知道得罪人,还要说出来,科代表是因为有的底气,审评步骤的不严谨对结果是会有影响。

比如,茶样够不够有代表性就影响了整个判断过程。

今天,科代表就从茶样几个方面展开。

1.

让人捉摸不定的茶样量

像比官方举办民间斗茶更江湖的地下斗茶,他们最不严谨的地方就是克数。

最常见的就是拿8克的茶和10克的斗,当谁看不出来?比的前提就是要站在同一起跑线,在起跑线先了半个脚掌都不服气,更何况是差了20%的投茶量。

稍微正规点的审评,对投茶量是有严格要求的,一般的情况下,都是按照审评标准中1:22的茶水比,换算下110ml盖碗需要投茶5克。主要是因为像岩茶这样的重香味与耐泡次数,茶水比比红绿茶更浓些,冲泡次数也是最多的,共三次。

第一次,2min,辨香气纯异高低

第二次,3min,辨香气类型,花香,岩韵

第三次,5min,持久性,滋味以第二泡作为主要参考

这背后更严谨的是,像盖碗这样的评茶用具,虽然简单但是特殊的,有严密的规格要求,需要业内统一制作,不是谁都揽得了的瓷器活,绝对是专业的。

2.

再来看看茶样中讲究的程序

比起可以用具体规制来规范的评茶用具,茶样的不确定因素就更多。

把盘,主要是指摇样盘,用回旋筛转的方法,使盘内茶叶按形状、大小、粗细、轻重分成上中下等部分。

再到扦样的过程,用拇指、食指和中指轻轻扦取具有代表性的一小撮,来保证上中下段都能合理参股。

上段茶:比较粗长轻飘的茶叶浮在表面

中段茶:细重紧实

下段茶:沉积于底层体小的碎茶和片末

颜值上的不同就已经影响了茶样的品质,上段的粗松,会让茶汤的香气、汤色、滋味都处于劣势,像茶皂素浸出量就会更少,再加上这些斗茶基本上是没有刮沫的步骤,每一个误差都存在深深的茶汤里。

下身茶碎片过多可能有做工、品质方面的问题,叶底碎杂也会影响整体叶底的匀整性和柔软度。这种外形茶汤的浸出也会更快些,能不能扛起三次的冲泡就太看内力了,就怕前面太用力,后面输得惨惨的。

所以,一般是以中段茶为好。

▲斗茶赛前期准备茶样封装

别看外形和叶底在乌龙茶五项因子的评分中是最低的,但要忽略你还真的不够格,就连在各大官方、民间斗茶赛上战斗过资深的专家们都会被一泡匀整紧洁带乌润的干茶外形所吸引,赞赏道:“这泡茶工艺不错。”对比下,某音上的真盲评可不就算瞎评了。

叶底更是有独属于它的评茶用具,叶底盘。茶叶审评后,用清水漂叶底让你观察更仔细,扦样的上中下段叶底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上段较老,下端杂碎。

3.

当然,还有一些没有写在审评国标里,但也会有影响的

比如,茶样的生产日期。

一看到这个点,大家第一个反应会不会是新茶和陈茶,但转念一想一般没有人会把陈茶和新茶去斗吧。

陈茶有陈茶的好,但它和新茶比起来,有些香气和滋味的鲜度是不够的,今年牛栏坑和慧苑坑集萃的审评,Y老师就从自己小仓库拿出了一泡隔年陈的百年老枞排在集萃最后一泡,平时科代表惦记都不一定蹭得到,那天晚上它的行情确实不好。

虽然不是明确的陈茶和新茶,但生产日期还是会有先后,最后一道火隔了几个月,不就影响了茶样的退火时间。

火候饱足有可能在三次冲泡中都存在,除了闻了就让人喉咙紧张的上火感,火气还会影响香气是否纯正,也因此有的人会用火攻来掩盖茶的缺陷和杂味。

同时也会影响一泡茶清晰度,把具体的内容都藏在了火味后。

在此特别说明的是,科代表并不是要来强调说所有的斗茶赛不够严谨,像很多民间斗茶赛因为许多不可控因素,反而能够适应现场活动对程序进行有筛选,让严格的审评灵活转变后在民间得到更好的普及,人人皆可参与的乐趣。

以上就是科代表简单举的几个小例子。

我是又皮又萌,智商爆棚的岩茶科代表,我偷偷告诉你们一件事,岩茶教室的整个TEME里,只有我才是正儿八经的茶学专业学生,Y老师什么的都是歪的。我来岩茶教室的目的,就是告诉你们,什么才是岩茶的标准。

有私事可私聊课代表

微信ID:kedaibiao0303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