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结构化的整合能力,家长家庭教育的破冰点,早知道孩子早受益
曾经的两个学生,现在的两个成年人关于“知识结构化”的感悟,一个人说“原来是这个缘故”,另一个人说“上高中后成绩就一落千丈,直到大学毕业才知道知识结构化神”。
这两条在我之前关于知识结构化文章中的评论留言,值得耐人寻味!
A反馈说:难怪我在中学时,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中等生。原来是知识凌乱,缺乏结构化的缘故。
B则说:天赋和记忆力决定前期的成就,知识结构化决定后天成就,我小学初中的时候成绩班上名列前茅,不是很认真学的那种,我做的笔记就你图上的学渣笔记,基本上做过笔记的基本上都能记下来,就算不能完全记下来,一翻书就能找到。这个时候知识量还比较少,一旦知识量庞大起来之后,就不一定能记下来了,上高中后成绩就一落千丈,直到大学毕业才知道知识结构化。知识结构化是一种学习方法,光有天赋和努力真的不够,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早学,孩子早受益
以小学一年级上册的课本为例,看似有知识点有清晰的目录,但仔细阅读里面的内容,会发现知识点的内容有点“杂乱”,一会识字,一会诗歌,一会儿歌,内容五花八门,知识点前后的逻辑关系没有关联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过程,知识点在大脑网络神经里留下的记忆、理解呈现的路径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样也是呈现点状“零散、碎片、跳跃”的分布状态。
但对于多数孩子来说,只要不过分贪玩,稍微用功点,这个阶段所谓智力水平还不会明显地拉开巨大的差距,毕竟小学课本知识的体量和难度相比初高中的学习任务要简单得很多,孩子普遍上可以凭借出色的记忆力获得比较令人满意的考试成绩。
然而进入中学,尤其是到了高中后,学生的智力水平明显开始出现了两极分化,很多原本靠努力还能维持中上游水平的学生,已经出现了学习效率难以为继,成绩增长乏力的情况,甚至一些学习成绩倒退,出现一落千丈的情况。
问题症结在哪呢?
一个学生要想获得拔尖的成绩,仅仅依靠努力和记忆力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知识更高阶段对应的学习方法和能力考核的要求。
换句话说,那些依靠努力和记忆的学生,进入初高中后,他们依然还在用小学阶段那套过时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对付初、高中知识,结果就是大脑运行的效率超载,出现了“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小马无论怎么努力奔跑,由于其自身负重的能力没有超越大车的重量,只会让自己跑得气喘吁吁,非常吃力,还得时不时停下来休息,续航能力差,目标的可实现性差。对于学生而言,在考试中的比拼中难以获得拔尖的成绩。
人不能指望用昨天的方法解决明天的问题,昨天是过去的存在,而明天是变化的,崭新的。读懂这句话很重要!
“记忆+努力”这是多数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努力的孩子还可以在考试中保持前列。
知识结构化的整合能力,即大脑加工处理信息的高级能力“识别,联想,重组”和顶级能力“重组,建构和创造”是初高这个阶段能力考核的要求,这就意味着谁的整合能力越强,他越能在考试中获得拔尖的成绩。
以语文为例,一道试题需要整合多个知识点才能完成试题的解答。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高考作文,它是对一个人语言学习能力“集大成者”的综合能力考核,在150分卷子中占了60分,占比达40%。
数学更是如此,它以抽象文字符号的形式出现,需要结合多个公式才能解锁试题的答案。
对于有天赋的学生来说,由于大脑神经网络指挥系统具有自动知识结构化,梳理,归纳和总结的整合能力,因此他们的学习能力可以轻松甩出普通智力水平的学生一大截。这也就是为什么后天习得知识结构化能力的学霸,在学习方法中极力推荐知识结构化的原因。而成绩普通,不够聪明的孩子,大脑的智力水平输就输这个关键点上。
所以对于缺乏天赋的普通孩子来说,如果从小能培养知识结构化的整合能力,在整合知识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记忆力、理解力和直觉力,不仅可以让孩子在小学阶段获得优异的成绩,打下扎实的“童子功”,更深远的决定性作用是在初、高中阶段可以持续发力,让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绩可以远超那些缺乏知识结构化整合能力的同级学生。
但问题是谁来培养呢?
靠老师吗?这相当不现实!
大多数这个时期的孩子心智还并不成熟,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也无法进行有效地监督,反馈,及时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学习方法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累积和沉淀,所以让孩子养成知识结构化的整合能力,这个责任就落到家长的家庭教育上。
家长教育的困扰和焦虑
提到知识结构化,有家长说:
我儿子好像这些习惯都不明显,但不影响他做学霸。
这是遗传也好,撞大运也罢,看上去多少有些精神“凡尔赛”的味道!清华北大的教授也不能确保自己生下来的孩子就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旷世奇才。
学霸父母当年搞得定语数外,搞得定物化生,搞得定自己,但现在就是搞不定一个亲生的娃。在一种叫智商遗传“均值回归”的现象面前,父母双学霸也表示对此无奈:老公清华,我北大,生出的娃学习是学沫。这不是个案,那些让老师、家长省心的孩子,一出生大脑就已经建成了罗马图纸的孩子,老师和父母的存在只是做个正确的引路人。
就像康德说的:天才自创法则。
天才的孩子,令多少普通家长“可望不可及”。家长看了一堆学霸知识结构化的干货,更多的则是一种发自灵魂激动而无奈的呐喊。比如有篇文章写道:老校长公布了8个“学霸”孩子身上的学习习惯,每一个都让人受益终生,家里有孩子的必须参考,教出来的孩子出类拔萃。
有个家长吐槽说:
孩子一个也做不到!每天都得催。
评论区底下一片附议,攀比各自的辛酸泪,没有最惨,只有更惨,满屏的悲壮,大有壮士一去兮不复返之心,但又割舍不下这份亲情,只能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
孩子缺乏学霸的学习习惯,除了部分孩子不是教育体制学习的那块料之外,多数孩子没有养成学霸的学习习惯主要责任出在家长身上。
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各种学霸的方法论一抓一大把,但为什么执行到自家孩子身上就那么困难呢?
不是学霸的学习方法看不懂,也不是操作上有难度,而是多数家长没有在孩子学习成长的早期进行人为“潜移默化”指导,把孩子的学习引入到一条正确的轨道上,帮助孩子养成拔尖的学习习惯。要知道,孩子一旦自我形成混乱的学习习惯,此时再去改变这种大脑网络神经已经设定好的学习的运行程序,除非有外力的干预,加之科学有效的方法,或是孩子自己开悟了,否则家长把再多学霸的学习方法强行灌输给孩子,其结果都是为时已晚、大势已去。
就像小孩小的时候不练习劈叉,等到十几岁时再练习,筋骨都僵硬了,要想练习劈叉就很难了!童子功很关键。
因此,家长想要孩子拥有一个拔尖的学习方法,必须在孩子学习成长的早期进行人为“潜移默化”的指导,这个阶段孩子的头脑相比三五年后比较“简单、纯粹”,接受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此时孩子的大脑就像“柔水”的状态,倒进杯里,就是一杯水,倒进碗里就是一碗水,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可塑性极强,只要家长给予耐心的引导和科学的方法,孩子的学习就会朝着星辰大海的方向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