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源流

方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东至密县东境,绵延于伊川、偃师、巩义、登封、荥阳、密县境内的嵩山),后人以封邑为姓,称为方氏。因方雷氏在上古黄帝时“以功封方山”,黄帝的基地主要在河南,所以,应该说方氏起源于河南嵩山一带。
    2、出自姬姓,为西周后期周宣王时大夫姬方叔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姬方叔,在征伐淮夷、猃狁,特别是平息南方荆蛮的叛乱中居功至伟,周宣王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其子孙以祖字为姓,称为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3、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为神农氏第8代孙帝榆罔子雷之后,以地名为氏。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省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名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省方氏(疑与上“1”款姓源相同)。
    4、出自姬姓,为宋初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之后所分。据《元和姓纂》所载,宋初有福建省泉州人翁乾度(姬姓后裔),生有六子,皆进士。分姓洪、江、翁、方、龚、汪六姓,其中第四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5、出自其他少数民族有方姓。如现今的满、蒙、傣、回、土家、朝鲜、台湾土著、壮等民族均有此姓。得姓始祖:姬方雷。炎帝神农氏第九代孙。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其部落迁至今河南叶县南、方城县东北一带,其后子孙有以封邑为氏者,称方姓,他们尊姬方雷为方姓的得姓始祖。

二、方氏始祖—方雷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方雷,是方氏的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他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楡罔之长子。《书洪范》说:“雷于天地为长子”。《春秋合谶图》说:“轩辕氏主雷雨之神。”他是黄帝之后嫘祖的父亲,原居雷泽(今濮阳和山东菏泽一带)。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中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不少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方氏在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时就承诏定谱,《方氏血脉谱》早在东晋成帝咸康二年(公元336)就被御批为“名家盛典”,并敕谕方氏子孙,“世代藏传,永久勿失”。《歙淳方氏柳山真应庙会宗统谱》中记载:“歙之方,自河南之固始,无别出也。江南、闽广之方,俱自歙之东乡,无别出也。歙之东乡,则今淳安也。方之在徽歙者,皆出淳安,谱牒甚明。苐各派繁衍,昭穆难序耳,世祖黟侯之墓与庙在淳者,子孙世守之。在歙者,惟柳亭山一庙,郡志载焉”。 到南宋时,在江南的方殷符的第五子方廷英之长子方以平改为邝姓。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溯源堂组织,方、雷、邝三姓“源同一脉,衍以三宗”。

封邑简介

方雷的封邑——方山,就是今禹州西25公里的方山。北距方山镇政府所在地方山村一公里。方山崖壁上留有古代方氏居住的洞穴,直到1958年治山治水时才消失。方山脚下原有庞大的方氏祖营,至今仍不时有遗骨、陶片、剑镞之类的东西被水冲出。方山附近至今还保留着方氏旺族。如方山西坡的方沟,东坡6公里的方岗。方岗也叫下方,有5000多方姓人。古代,全国的方氏都来阳翟方山祭祖。改革开放后,先后有韩国的温阳方氏、美国方氏、香港方氏等等多次来方山寻根祭祖。其中,香港慈善家方润华先生数度来方山,先后捐资100多万元,在方山、方岗建数座中小学、幼儿园以及修祠堂,开发方山等。

史籍文载

据史书及钦定《方氏族谱》载:“吾方氏得姓之初始祖,系出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字天震,本姓姜,居空桑。因永曜假摄,蚩尤作乱,雷与弟实同轩辕避地姬水之阳,遂即姬地起兵,握先帝权,将诸候兵破蚩尤于坂泉,斩永曜于涿鹿,天下大定。雷合绍榆罔帝之位,推而不就,退居西陵,让于轩辕尊号黄帝。后徵雷为左相,封于方山因姓方氏;实为右相,封于房陵,因姓房氏。”“雷公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遂仍其初而不改。”

三、方姓迁徙

西汉末,丹阳县令方紘因王莽篡权,为避乱,从河南迁居安徽歙县东乡(今为浙江淳安),成为徽严二州,乃至所有的江南方氏之共祖。纮二传为储, 其后代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储有三子,其长子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觌、季子洪之后流布亦广。 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觌与洪的后代。方氏为名门望族,徽州八大姓之一, 方姓在歙县为第3大姓, 淳安为第1大姓.汉唐间方氏封侯伯以上者有31人.直至近代。

方姓最早迁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后裔“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宋明时期,莆田方氏科举盛况空前,科甲人物竞达360(进士和举人)多人,两宋方氏有28对父子、26对兄弟中进士,进士多达132人.居莆田诸姓之冠。
    桐城(今为桐城和枞阳)方氏为第一大姓,主要有三大支, 曰“桂林方”,“鲁谷共方”即“猎户方” 和“会宫方”。桐城方家以古文名世,代有才人,文风衍长,几百年不衰,为我国明代中叶以来,学术文化与道德上,历史贡献最著之家族。桐城方氏把方氏诗礼文化传统发扬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方氏扬名立世作出巨大的贡献,直到当代。
   四、方姓郡望堂号

1、郡望

河南郡: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改奉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新安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后移治安徽歙县。
    2、堂号
    方姓堂号有:“河南堂”、“六桂堂”、“立本堂”、“伦叙堂”、“榴耕堂”、“聚乐堂”、“敦义堂”、“永思堂”、“大训堂”、“友庆堂” “永锡堂”、“白云堂”、“发祥堂”、“世恩堂”、“壮猷堂”、 “观礼堂”、“阳牧堂”、“光远堂”、“光启堂”、“正学堂”、“溯源堂”。

五、方姓历史名人

方 雷: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助轩辕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其后裔以地为姓。至今已4700多年,传衍169世。

方叔西周周宣王时卿士,曾率兵车三千辆南征荆楚,北伐玁狁,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

方叔,周宣王时贤臣。周宣王时,方氏的始祖方

方叔雷的63世孙方叔先后奉命征伐淮夷,击退北方少数民族猃狁的侵扰,又率兵车三千讨伐不听号令的楚国,建立了赫赫功勋,使衰落的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曙光。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故后世一些方姓宗谱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在诗经的《采芑》篇中,诗人为此发出了方叔元老克壮其猷的赞誉。《诗经》中《方叔》篇,描写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战争。周宣王为了表彰方叔的功劳,赐方叔食邑于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

方储

方储(?-93)东汉官员、学者。字圣明,一字颐真,丹阳歙(今安徽省歙县)人。习孟氏《易》,精图谶,善天文。章帝建初间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议郎,转洛阳令。后加太常卿,封黟县侯。

方储,聪颖博学,曾精研《易经》,通晓图谶占卜之学。东汉建初四年(79),被举孝

方储像廉和贤良方正。章帝召考对策,方储得第一名。 次年春二月初一,日蚀,章帝请大臣推荐直谏之士,丹阳太守周歆推荐方储,方储详述灾祸的来由。汉章帝一次召集文武大臣议事,令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方储则居正中,曰:"臣文武兼备,任所使用。"章帝夸其才,又请方储等人试解乱丝,唯方储拔剑斩断乱丝,对章帝说:"乱必剪之,而后理!"一反常规,驾驭形势,遇事都应当如此。章帝很器重其胆识,委以郎中,不久出任句章(今慈溪西南)令。又历任阜陵(今安徽全椒县)、阳翟(今河南禹县)令。

建初六年,在阜陵令任上回家奔母丧,克尽孝道,负土筑坟,种树千株。元和初年(84),再次被举为贤良方正,考对策,又得第一名,拜授议郎,改任洛阳令,升迁太常。永元五年(93)六月,和帝定日举行郊祭,召问方储天气状况,方储说:"天气当有变,御驾不宜出郊!"即那天天气不好,劝和帝不要去。到了郊祭那天,天朗气清,于是和帝遣使责备方储妄言欺君。方储对使者说:臣从先师那里得到书籍,能推知事物发生的征兆,现在坏天气就要降临,希望皇上立即乘车回来。使者去后,方储以诚而见责,自叹:为人臣以蒙受不忠之名为耻辱,遂忿然饮毒酒自尽。

和帝郊祭回归途中,天气突变,洛阳一片昏暗,降冰雹大如雁蛋,死者千计。和帝大惊,悟储有先见之明,深为内疚,派人去找方储,知方储已死,非常感伤:"储死,谁与我共治天下呢!"后追封方储为太常尚书令、黟县侯。命官护尸,归葬歙东。乡民于霞坑柳亭西小山上建庙祭祀。

兄方侪为南阳太守、关内侯,弟方俨为大都督、丹阳太守,办事皆刚毅果断。

方储有三子,其长子方仪之后,迁湖、常、鄞、滁、仁和、南海、莆田、兴化、九江,以莆田最盛。其次子方觌、季子方洪之后流布亦广。汉唐间居住于歙东乡及浙江省交通便利处的方氏,主要是方觌与方洪的后代。

方干

方干(836-903),字雄飞,号玄英,门人私谥曰玄英先生。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

徐凝一见器之,授以诗律。唐宪宗元和三年举进士。钱塘太守姚合视其貌陋,缺唇,卑之。懿宗咸通中,隐居会稽镜湖。有诗集。

方干为人质野,喜凌侮。每见人设三拜,曰礼数有三,时人呼为"方三拜"。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

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门人相与论德,谥曰"玄英先生",并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方逢辰

方逢辰(1221-1291),原名梦魁,字君锡,号蛟峰,学者称蛟峰先生,淳安县城郭高坊(今属浙江)人。南宋政治家。自幼随父习字学文,尤以理学为归宿。尝与黄蜕何梦桂等人肄业于石峡书院。

宋理宗淳佑十年(1250),理宗临轩策士,见他所对敷陈鲠亮,亲擢他为进士第一,并且亲自将他改名为"逢辰"。此后,他便以"君锡"为字。始补承事郎、佥书平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宝佑元年时,被召为秘书省正字。二年,在校书郎任以言事罢。即因上疏条陈海州丧师的导闻及战守计,言词激烈,理宗不悦,遂称疾求去。尽管程元凤拜相后又极力推荐,终因朝中大臣相继指摘他不该"交游学舍"而作罢。开庆元年(1259),召为著作郎。景定元年(1260),兼权尚书左郎官,居官不久又以言事忤贾似道罢官。应聘在婺州书堂开讲授徒,生徒从游者数百人。景定二年(1261),任婺州知府,不久又罢,回乡创办家塾,以理学授门徒。不久,又出任嘉兴知府,继而瑞州,不等届满又被罢官。度宗即位,即咸淳元年(1265),召为司封郎官兼直舍人院,实录院检讨官,寻迁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其后历任秘阁修撰,三年,出为江东提刑,徙江西转运副使。五年,权兵部侍郎。后任编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兼侍读等职。七年,迁吏部侍郎。德佑间,历官荆、湖、四川宣抚司参谋官,累官至户部尚书,丁母忧去国,从此绝意仕途。后改礼、吏部尚书,俱不受。宋亡,元世祖曾诏御史中丞崔彧起用他,也遭拒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一。

方逢辰平生以格物为究理之本,坚持以笃行为修己之要,读书有法,劝戒有条。凡他所到之处,无不以教务为先,如吴中和靖书堂,金华婺州书堂与东阳义学,江西鄱江书堂、东湖书院、宗濂书院等,都是他的公暇治学之地。人称"蛟峰先生",是南宋著名教育家。著有《孝经解》、《易外传》、《尚书释传》、《学庸注释》、《格物入门》诸书行世。

方逢辰的著作大多散失,五世从孙方渊辑为《蛟峰先生文集》八卷,七世孙方中续辑外集四卷。事见本集末附黄溍《蛟峰先生阡表》、文及翁《故侍读尚书方公墓志铭》。方逢辰诗,以明天顺七年方中刻本《蛟峰先生文集》(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

方回

方回(1227~1305),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节操无可言者,为世所讥,然善论诗文,论诗主江西派,为江西诗派殿军(参见《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六编·元代文学》)。字万里。徽州歙县(今属安徽)人。南宋理宗时登第,初以《梅花百咏》向权臣贾似道献媚,后见似道势败,又上似道十可斩之疏,得任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府。元兵将至,他高唱死守封疆之论,及元兵至,又望风迎降,得任建德路总管,不久罢官,即徜徉于杭州、歙县一带,晚年在杭州以卖文为生,以至老死。

方回罢官后,致力于诗,选唐、宋近体诗,加以评论,取名《瀛奎律髓》,共49卷。

方岳

方岳(1199--1262)字巨山,号秋崖,新安祁门(今属安徽)方岳人。理宗绍定五年(1232)进士,曾为文学掌教,后任袁州太守,官至吏部侍郎。因忤权要史嵩之、丁大全,贾似道诸人,终生仕途失意。工于诗,多描写农村生活与田园风光,质朴自然。其词多抒发爱国忧时之情,风格清健。著有《秋崖集》四十卷,词集有《秋崖词》。方岳故居在城北何家坞,坞内原有君子亭、归来馆等建筑,山上有梅,池中有荷,风光迷人,因方岳见池中荷花茂盛,改名为荷嘉坞。

方岳出身于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七岁能赋诗,时人称为神童,南宋绍定五年(公元1232年)中进士。因他刚直不阿,不畏权贵,敢于斗争,多次遭到权奸贪吏的诬陷和打击,仕途坎坷。洪焱祖说他"诗文四六,不用古律,以意为之,语或天出"(《秋崖先生传》)。他议政论事的文章,流畅平易,且颇有见地。如《轮对第一□子》指斥当时"二三大臣远避嫌疑之时多,而经纶政事之时少,共济艰难之意浅,而计较利害之意深",被洪焱祖赞为深切之论。在淮南所作《与赵端明书》指责赵葵治军之失,真切直率。他也是南宋后期的骈文名家,所作表、奏、启、策,用典精切,文气纡徐畅达,为当时人所称道。

(0)

相关推荐

  • 北京大学教授冯志亮谈方氏的起源与姓氏意义、发展传承

    方 方姓是中国第六十九位姓氏,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两省.当今方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1%,总大口大约有413万. 得姓始祖方雷,姬姓,名雷,炎帝神农氏后裔.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 ...

  • @方姓后人:六合方山是你们老祖宗的发源地

    方氏后人在黄帝老丈人家乡六合方山发声 六合方山是方姓发源地 中国人自称是炎黄子孙,15年前一项考古成果却表明,轩辕黄帝竟是南京六合人的女婿.这不仅将南京和华夏的老祖宗拉上了关系,更重要的是也为扑朔迷离 ...

  • 姓氏文化:方姓

    方  姓 得姓始祖 方雷.姬姓,名雷,炎帝神农氏后裔.黄帝伐蚩尤时,双方激战于涿鹿,雷奋勇杀敌,将生死置之度外,佐黄帝剿除蚩尤立下大功.战争胜利后,黄帝论功行赏,雷被封于方山(今陕西省陇县).夏代时, ...

  • @全国方姓 看看你们的家谱真实记录

    研究方氏文化,添彩六合方山 美丽的方山之顶(吴小宝摄) 江苏六合方山乃方姓发源地已成方氏研究学者专家的共识.据创谱地浙江淳安方氏源头谱<河南方氏宗谱>.<丹阳方氏宗谱>< ...

  • 方氏家族总谱、方氏字辈(2021更新)

    一.方氏简介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 ...

  • 鄂州方姓源流

    鄂州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中游南岸.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鄂州居中独厚,北距首都北京.东距上海.西距重庆.南距广州均在1000公里左右. 鄂州历史悠久,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有史料记载上下五千余年 ...

  • 【姓氏文化】方姓源流

    方姓源流 方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姬姓,为黄帝神农氏裔孙雷之后,以封邑名为氏.据<风俗通义>及<世本>等所载,相传上古黄帝神农氏之裔孙雷,封于方山(今河南省中北部,西起洛阳龙门 ...

  • “安”姓源流

    安,武陵郡(西汉高祖皇帝改黔中郡置武陵郡,治所一说在索县,即今湖南常德市东断港头乡城址村;一说治义陵县,即今溆浦县南马田坪乡梁家坡村西北).源出有熊氏.远古黄帝的第二个儿子叫昌意,被封于西戎,后来建立 ...

  • 简姓源流

    #简姓源流#这个姓氏虽然源流复杂,但大多数来自姬氏,对于考察姬周起源很有帮助,大家见过没有?[是黄帝子孙,姬族后裔.周朝春秋时期只有周大夫简师父.鲁大夫简叔二人.后有晋大夫狐鞫居,封给他的供养地名叫续 ...

  • “常”姓源流

    常,郡望为平原郡,西汉初置郡,治所在古平原郡城,即在今山东平原县南二十里.<汉书·地理志>记载: '平原郡,高帝(前201)置.莽曰河平,属青州.户十五万四千三百八十七,口六十六万四千五百 ...

  • “乐”姓源流

    乐,南阳郡(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即公元前272年置郡,治所在宛县,即今河南南阳市).源出子姓.周朝诸侯国--宋国第十一任君主宋戴公,其子衍,字乐父,其后人以王父字为氏,故为乐氏.春秋战国时期,燕国有名将 ...

  • “郝”姓源流

    郝,太原郡(秦庄襄王四年,即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即大原市西南汾水东岸,汉代废止又重设,多次反复.但是,设置此郡时,治所多在晋阳).源出上古太昊氏(又称太昊伏羲氏).太昊的弟弟郝省封于郝,其 ...

  • “毕”姓源流

    毕,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到了西汉高祖二年,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即今河南洛阳).源出姬姓.周文王有一子名毕公高,周武王把他封到毕地,即今陕西西安西南,为毕国始祖,其后人以国 ...

  • “罗”姓源流

    罗,豫章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南昌县,即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源系出祝融氏.春秋时期,诸侯国中有罗国,其子孙便以国为氏.唐代有武将罗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