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九成宫粉壁涂泥,专家经过发掘,发现了李世民“简朴”的真相

在著名书法作品《九成宫醴泉铭》中,曾经记载过唐太宗李世民以“粉壁涂泥”的方式建成九成宫。该说法是否准确?考古专家们在考古发掘时,又会有怎样惊人的发现?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写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其文字内容流传甚广,但碑刻者却不可考,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九成宫醴泉铭》中,叙述了唐朝“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借以歌颂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作品主要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烘托出“天子令德”的高尚品行。在文章的末尾,作者还不忘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作为欧阳询晚年的经意之作,《九成宫醴泉铭》历来被后世学书者推崇,视其为楷书正宗,也将其誉为是“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在研究《九成宫醴泉铭》时,考古专家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记载,作品中提到唐太宗李世民在建造九成宫时,利用了“粉壁涂泥”的方式,这完全是老百姓修房子的省钱方法,看起来令人不可思议。此时一个问题出现了,作品中“粉壁涂泥”的方式是否为详实记载?现代考古专家是否能从古迹中寻找蛛丝马迹?

自197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成专家团队,开始对九成宫遗址进行全面的考古发掘,并在遗址内发现其缭城城垣、内皇城城垣、诸多宫殿、亭台楼榭、寺庙、道观及生活设施等众多遗存。时隔25年后,自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组成小组,开始对隋仁寿宫唐九成宫4号殿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

此次发掘工作漫长而又艰辛,但收获满满,考古专家们发现了唐代在隋朝宫殿基础上增建的部分。其中包括垫高抬升的基台、殿面、西慢道,慢道西端往西、南、北三面皆出有平台,其中平台南北东侧皆以砖包砌,显示殿西或有相关配属建筑。唐代以隋代石构殿基为基础,对殿基和慢道整体抬升加高,主要由夯土构成,起夯自隋代压栏石同高水平的旧夯茬。

发掘显示,唐代殿面大致可复原为东西38米、南北25米,面阔九间,进深三间,是一座殿基高达4.2米的高等级台式殿堂建筑,其本身最有可能是当时的“咸亨殿”。此外,4号殿外唐代地面下潜埋有两道排水道管道,部分叠压于散水石上,它们应该就是唐代宫内增加的重要引水设施。众所周知,唐代宫殿的建造方式,都是在隋朝宫殿基础之上改良而成,其整体设施完全没有太大的改变。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积物中,考古专家们还意外的发现大量散落白灰墙皮残块,其南侧基台所砌陡板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至4层。由此也表明一个问题,在唐代时期,宫殿的殿基陡板石面部分,都是以白灰装饰的。正因如此,考古人员认为,看似穷酸的宫殿设计方式,应该就是唐太宗矫正隋室奢华弊政在建筑上的重要反映,该发现应该就是魏征的《九成宫醴泉铭碑》中所言“粉壁、涂泥”的重要历史见证。

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他勤政爱民、崇尚节俭,既要求别人从俭戒奢,自己更是身体力行。唐太宗继位后,一直反对大兴土木,而是要求在隋朝宫殿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作为新朝的宫殿。然而由于宫殿已经使用多年,住所内十分潮湿,导致唐太宗患上了严重的风湿。臣子们为皇帝的健康担忧,纷纷规劝其重建宫殿,但唐太宗却坚决反对。不仅如此,当洛阳城遭受到水灾之时,百姓们的房屋都被冲毁,李世民当即下令拆除部分宫殿,将木料分给受灾的百姓,而当洛阳宫殿被冲毁后,他只是命人简单的稍加修葺。

“爱民者民恒爱之”,无论是《九成宫醴泉铭》中的记录,还是其他史籍资料中的记载,都生动刻画了一位爱民如子的君王。正是因为李世民拥有一颗爱民之心,大唐王朝才会迎来百年盛世,创造一段历史佳话。

参考资料: 《考古说唐》河南出版社出版 黄晓飞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