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论帝王智术:君道该如何修养?

中国古代的帝王有一套治心驭臣的政治权谋,通常被称为帝王心术,比如,儒家注重讲“内圣外王”,修心、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孔子的学说中,对于“内圣”与“外王”还没有区分开来进行论述,而孔子之后,孟子则相对地更多的强调“内圣”的方面论述,孟子在这方面的理论后来被宋明理学发挥地更加完善,成立受高层统治者青睐的治国理论;与孟子有所区别,而荀子却更多地重视“外王”方面的理论阐述,荀子的理论被法家发挥得更彻底,所以一些法家的代表人物,如韩非等,成了荀子理论的重要的继承者。

而鬼谷子作为纵横家的鼻祖,他不仅非常重视“外王”学说中的驭臣治国策略,而且,他也很重视“内圣”方面的君道修养。当然,鬼谷子所阐述的君道修养与儒家所主张的修养观是大不一样的。

鬼谷子画像

《鬼谷子》的《符言》篇就是专门阐述纵横家所主张的君道修养。

首先,《符言》认为,君王的第一修养是善守其位,能从容应对。《符言》的作者认为,君王身居高位,是政治管理的最高掌权者,一定要做到安祥、从容、正派、冷静,既要能适时顺应朝局的情势,又要能懂得遇到诱惑时应该节制,有时要表现出与世无争,该给予时要甘愿给予,如此方能心平气和、冷静客观地对待各种政治派系、各类大臣的矛盾纷争。

《符言》的这一观点很有道理,冷静、从容必须是君王心性修养的重要素质,易动怒,易受诱惑,不适当妥协,不能有所节制,想要掌控朝中的各派政治力量,想要驾驭文武大臣是很难做到的。越是有雄心、想有大作为帝王,都越是能够非常冷静、从容地处理各种大事,他们往往能临危不惧,遇乱不慌,诱惑面前不动心,成功之后不得意忘形。所以,在普通人看来,帝王的心是冰冷的,帝王是无情的。

其次,《符言》认为,君王要能明察秋毫,要虚怀若谷,诚于纳谏。在《符言》的作者看来,作为君王,眼睛要明亮,耳朵要灵敏,心灵要机敏,才能对事对人明察秋毫。而只有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心知天下事,才能判断准确,才不至于决策失误。与此相应,君王心胸宽阔,能虚怀纳谏,真诚和认真地对待臣下的谏言,才能接受到更多的建言。真诚就是不厌烦、不敷衍、不假意接受;认真就是不糊里糊涂地应允,也不没有理由地拒绝,只有广开言路,才能集思广益,才能让决策更合理;而如果害怕谏言,或拒绝进言,等于是让自己与大臣们隔离开来,在消息来源方面,将是自我封闭的,这对于治政是大为不利的。

鬼谷子画像

《符言》这一观点很值得重视,历史上一些有大作文的帝王都是能虚怀纳谏的,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便是以善于纳谏而著称,有李世民才有魏征那样敢于执着谏言的大臣。李世民的“兼听则明”的君道修养为后世所称道,贞观盛世的造就离不开李世民虚怀纳谏的政治素养。

再次,《符言》认为,君王要能赏罚必信,信守承诺。一旦承若赏罚,就必须信守诺言,处罚要坚决果断;赏赐要兑现承诺。而且,赏罚必须分明,并能为臣民所明察,只有让臣民觉察到赏罚的事实,才能扩大影响范围,并树立起君王的权威。赏罚分明的君王,必不惧奸邪之徒的冒犯,连神明都会来保护。

其实,说神明保护赏罚分明的帝王,这只是一种宗教神权的政治托辞,必不是真的,但是,只有赏罚分明,赏罚必信的帝王才能立威立势,这确实是真的,历史上有大政绩的帝王,大都是能赏罚分明的,能严厉执法,能严明军法,能犒赏忠臣,能奖赏有功将领,能提携身边的谋臣等等。

而且,《符言》强调君王要遵规循理,作为管理百官的最高统治者,要守住规则,循理处政,赏赐善良的臣民,惩罚作恶的臣民,依据大臣政绩的大小合理地给予奖赏,善待贡献大的朝中大臣,不能浪费钱财,不能劳役民众,合理治政,方能保证政权的持续性。

鬼谷子画像

还有,《符言》认为,君王要能集中各种建议,要了解各种消息,要能顺天时,借地利,求人和,能把上下左右前后的状况都搞清楚;同时,还要通晓人情事理,深知事情的缘由,知解人际关系,对臣民的活动状况和各种人情关系能知晓。所以,晓事理,知民情,这是君王必须具备的能力。一个不能通晓民情的君王是无法治理好国家的。

此外,《符言》认为,君王要能洞察奸邪,眼睛要敏锐,耳朵要聪敏,特别是对于佞臣奸雄,要能明察其本性,不要为奸佞所欺。

君王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自己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即便是奸佞的恶臣藏得隐秘,躲得远远的,也要能将其识别。透过隐约迷茫去发现奸邪本质,这是君王必须具备的观察能力。

最后,《符言》认为,君王要深知名实相符的道理,要能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并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分与实际相符,治政才能顺畅,名不符实,名便不顺,治政不畅,容易发生动乱,要治理好国家就难了。名分必须以实际作基础,而实际必须是符合民众的意愿的,意愿往往是民众经过分析形成的,而分析靠的是智慧,不要以为民众是无知的,其实,民众是能察秋毫,辨是非的,符合民众的意愿,让实际对民有利,这是名实相符的实质。也是君王治政必须具备的基本策略。

(0)

相关推荐

  • 《韩非子》卷48八经8主威诗解功名赏罚依法主威

    <韩非子>卷48八经8主威诗解功名赏罚依法主威 题文诗: 君行义示,则主威分,君慈仁听,则法制毁. 民以法制,而畏君上,而君上则,以势卑下, 故而下肆,很触荣于,轻君之俗,则主威分. 民之 ...

  • 俗解《鬼谷子 符言第十二》——顺便谈教师的执教策略

    教师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时代在变,人也在变,这就要求教师要与时俱进.可"进"的途径似乎主要是两条:一是学习,一是实践. 因此,读点古文,虚心借鉴古代智者的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执教实 ...

  • 同是外族入主中原,为何现在人那么憎恨清朝而对元朝却很少诘问?

    首先,提问者把清朝和元朝全摆出来,并且说是外族入主中原,这问题本身就满满的大汉族主义,这是对民族团结有伤害的. 为什么特别憎恨清朝?我说下我自己为什么特别憎恨清朝吧. 一清朝是中国各个朝代中对人民奴化 ...

  • 中国史学名著《贞观政要》原文·注释及译文 卷一·论君道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 ...

  • 国学经典著作《荀子》全文及译文 (君道篇)

    <荀子>是战国末年著名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的著作.该书旨在总结当时学术界的百家争鸣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反映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思想以及荀况的伦理.政治和经济思想.荀子·君道篇[原文]有乱君, ...

  • 《贞观政要》论君道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 ...

  • 鬼谷子用人识人之道:一个人有没有出息,只要看这两点就够了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他能掐会算,懂得排兵布阵,上通天文,下晓地理.他为人高深莫测,但不为世俗功名利禄所诱惑,隐居鬼谷. 兵法家尊他为圣人,纵横家尊他为始祖,算命占卜的尊他为祖师爷,谋略 ...

  • 《荀子》君道原文及译文

    君道 作者:荀况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 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 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 ...

  • 荀子 君道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 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 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 省,足以遍矣 ...

  • 《鬼谷子》七术之道:所谓高情商,就在于修炼

    <鬼谷子>第十三篇<本经阴符七术>,总结提炼出七种修身养性的方法,指导人们从内到外.从道到术的修炼技术. 本,事物的根本:经,常见的原则.本经,即事物的自然规律.为人处事的基本 ...

  • 【名师课堂】“任务群”教学首发:“君道”主题之《晋灵公不君》《求谏》群文阅读课

    作课教师:郑俊彩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出两篇课文相同的文言现象. 2.通过课本剧表演和影评,准确理解相关内容,归纳晋灵公和唐太宗对于进谏的态度和做法. 3.通过赏析< ...

  • 荀子《君道篇第十二》

    君道篇第十二 <君道篇>是说君子是治理天下的本源.首先说君子是法制的本源,君主要培养这个本源,即是首先君主要自己修养德行,做一个君子.再说君主之道,在于用礼法施行.又说君主是日晷仪,人民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