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伤寒论》阳明经证四方应用
山东省名中医
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山东省名中医刘启廷,从事中医事业70年,善用经方。现将刘启廷临床运用《伤寒论》阳明经证四方的应用经验介绍如下。
· 白虎汤 ·
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辨证要点:壮热,大汗,口干舌燥,或谵语神昏,脉洪大。证属里热炽盛,热而未实。
药用:知母18克,石膏30克,甘草6克,粳米30克。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日3次。
方解:白虎汤是《伤寒论》中辛寒清气的代表方。方中知母苦寒,清热泻火,滋阴润燥,为君药;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善清肺胃之热,与知母相配,既能清阳明气分之热,又能润燥以滋阴;甘草甘平,补中益气,调和诸药;粳米甘平,益气和胃,与甘草同用,具有和中养胃之功。全方具有清燥热、救阴液之效,旨在清气分热。
临床上凡遇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四证并见者,均可应用白虎汤治疗。在八十年代流行性出血热疾病高发期间,治疗高热期患者就经常使用白虎汤方药。如曾治疗患者王某,男,45岁,1985年5月10日就诊。经多项检查,西医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收住院,配合中药治疗。症见面赤,高热,大汗,口干渴,烦躁,腰痛。患者形体胖壮,皮肤散在紫红色出血点,舌质绛紫,舌苔薄黄,脉洪数。中医予白虎汤治疗,药用石膏120克,知母30克,甘草10克,粳米30克。水煎,分4次服,4小时服药1次。连服3剂后病人口干渴明显减轻,体温降至38.5℃,皮肤出血点变淡,腰痛减轻,舌仍干,脉稍数。治疗予前方,石膏、知母减半量。再服3剂后,病人能安静入睡,口干渴基本消失,仍有微汗出,体温37.8℃左右,进入出血热二期,后继予西医治疗而痊愈出院。此例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属疫疠范畴,热势来者凶猛,必须大量石膏、知母清气凉营,清热之力既迅速又持久,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方中粳米不能缺少,粳米稼穑味甘,气味温和,禀容平之性,为后天养生之资,与寒凉药为伍,除能养胃气外,还有助于石膏作用的发挥。
白虎加人参汤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辨证要点:一是较白虎汤证的汗、渴更剧;二是无大热大汗,而有渴饮的症状;三是脉虽洪大但无滑数,亦可见脉象无力或虚数;四是有白虎汤证,但年逾花甲,气血阴液亏虚,显出种种不足。以上四条符合其一者,都可认为是白虎加人参汤证。证属里热炽盛,津液亏虚。
药用:白虎汤原方,加人参9克。上5味以水20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日3次。
方解:本方由白虎汤加人参组成,是清热与益气生津并用的方剂。因壮火食气、热盛伤津,故用白虎汤辛寒清热,加人参益气生津,为热盛气阴两伤之良方。
在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疾病中遇到一例,患者张某某,男,73岁,1985年6月30日就诊。经多项检查,诊断为流行性出血热,收入住院,配合中医治疗。症见面红目赤,高热不退,体温39.5℃,口干多饮,体虚无力,皮肤散在少量出血点,腰痛转侧不利,小便涩痛,舌质红,舌苔白欠润,脉虚数。证属里热炽盛,津液亏虚。治疗予白虎加人参汤化裁,药用石膏100克,知母20克,甘草10克,西洋参30克,粳米30克。水煎,分4次服。连服3剂后,体温降至39℃左右,口渴减轻,仍有自汗出,皮肤出血点变淡,小便通畅,舌淡,舌苔白,脉细数。上方再服5剂后,患者精神明显改善,体温仍维持在38.5℃左右,口渴、汗出基本消失,脉仍稍有虚数,治疗予单味西洋参10克,水煎服。余症由西医治疗,半月后病愈出院。
本案患者症见大汗、大渴、大热之外候,仍需使用大量石膏、知母清散里热,但考虑患者年高体虚、津液亏耗,故辅以西洋参固气、滋阴、生津,扶助正气,因诸参之中,唯西洋参性凉,生津润燥,不助其热,这样既能治疗祛邪,又能固正。
· 猪苓汤 ·
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辨证要点: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发热,心烦不寐,舌质红,脉细数。证属水热互结,阴虚有热。
药用: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各9克。上5味,用水2000毫升,先煎4味,去渣,烊入阿胶,1日服3次,每次温服140毫升。
方解:方以猪苓为君,淡渗利水;泽泻、茯苓为臣,甘淡,以助猪苓利水渗湿;佐以滑石之甘寒,利水清热、通淋;阿胶滋养阴血而润燥,防止渗利之品再伤阴血。五药合用,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共奏利水渗湿、清热养阴之功。
猪苓汤可用于湿热互结、小便不利之症。如余某某,男,56岁,于2011年8月25日就诊。主诉小便涩痛排解不畅3天,伴有发热、口渴多饮、自汗出,形体消瘦,面红,舌质红,舌苔少欠润,脉浮数。证属下焦水热互结,气化失调。治宜清热润燥,助气化利小便。方用猪苓汤加味。药用猪苓15克,茯苓15克,泽泻30克,阿胶15,滑石30克,玄参30克,木通10克,车前子3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服药2剂后,小便涩痛略有改善,发热、口渴、自汗减轻。继服3剂后,发热、口渴、汗出消失,小便仍稍有等待及排解不尽感,口淡无味,纳食不馨,且伴见腰膝酸楚,脉缓无力。证属肾亏脾虚,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固肾,健脾助运。更方用五苓散加味。药用茯苓30克,猪苓15克,白术30克,桂枝15克,泽泻30克,熟地15克,山萸肉15克,黄芪30克,甘草10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连续服药15剂,基本恢复健康。
本案患者素有前列腺疾患,经常出现小便不利的症状,因感受风寒后,发热出汗,其热直入下焦,水热互结,热灼肾阴,伤及阴津,而使膀胱气化功能失职,水湿内停,故出现小便涩痛排解困难,用猪苓汤利湿清热,养阴润燥;加玄参、木通、车前子、甘草滋阴通淋。后期出现脾肾亏损、气阴两虚之侯,更方用五苓散健脾利湿以助运,用熟地黄、山萸肉、黄芪补脾益肾,以善其后。
· 竹叶石膏汤 ·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辨证要点:发热汗多,心烦少气,口干喜饮,气逆欲吐,舌干少津,脉细数。证属气阴两亏,余热未尽。
药用: 竹叶10克,石膏30克,半夏9克,麦冬18克,人参6克,甘草6克,粳米15克。上7味,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去渣,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日3次。
方解:本方是白虎加人参汤去知母,加竹叶、麦冬、半夏组成。由于白虎加人参汤具有清热益气生津的作用,故用此方作为基础方,加竹叶清热除烦;因其病后余热不甚,故去知母,以石膏与竹叶相配,清肺胃之郁热。半夏和胃降逆止呕,且能开胃行津液;麦冬滋养胃阴。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清热、益气和胃之效。其中麦冬与半夏相伍,既无滋腻之嫌,又无辛燥之弊。
此方多用于治疗热病后气阴两虚、余热未尽的病症,是一种滋润清热清补剂。如王某某,男,45岁,于1986年7月15日来诊,突然高热不退,大汗淋漓,口干渴,伴见头昏、烦躁,收入住院治疗,邀中医会诊,刻诊见舌绛,舌苔黄欠润,脉洪大,诊为暑热伤阴,急予白虎汤治疗。3剂后,热退、渴减,仍觉潮热微汗,心烦气短,口干欲饮水,舌红欠润,脉虚数,证属气阴两虚,余热未尽,又拟方用竹叶石膏汤治疗,药用淡竹叶15克,石膏30克,半夏9克,麦冬15克,西洋参1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水煎,分3次温服。连服3剂后,潮热心烦消失,津生口润,食欲增加,仍觉乏力,更方增液汤加西洋参善其后,服用5剂而告愈。此证为暑热伤阴,引起热、渴、汗俱盛,与阳明热病等类,故用白虎汤类方有效。因人参性热易伤阴,换用西洋参性凉而补,既能益气清热,又能养阴生津。(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山东省临沂市中医医院刘启廷全国名中医工作室 刘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