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第一位生物学博士吴贻芳:嫁给金陵女大的女校长

26岁成为第一届女大学生;35岁成为中国第一位女生物学博士、第二位大学女校长;52岁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57岁担任江苏省教育厅长;63岁成为江苏省副省长;86岁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93岁安然辞世。

以上便是民国第一代女博士吴贻芳留给世人的漂亮履历,然而若将镜头摇转到她18岁这年,她的人生却是截然相反的模样:

这一年,父亲被上司陷害自杀、哥哥因留学无望跳江自杀后不久,她的母亲因抑郁致死了,随后,她的姐姐在母亲灵堂前自缢身死。

一个好好的七口之家,突然死了一大半,除了她之外剩下的还全是老弱。处理完母亲、姐姐的后事后,吴贻芳望着年仅9岁的妹妹吴贻荃和已白发苍苍的祖母,欲哭无泪。

这时候的吴贻芳和父母兄长一样,不自主地想到了“死”,不对,这个词对于当时当时的她而言并不需要“想”,它更像根治在她脑子里的魔咒。

吃饭的时候,洗脸的时候,甚至上厕所的时候,吴贻芳都会不自觉地想到“死”。她虽然随着二姨夫陈叔通一家搬到了新的地方,但只要闭上眼,她便又回到了过往,又看到了选了“死路”的父母、兄长和姐姐……

吴贻芳不敢睡觉,她怕那无休止的噩梦找上她。每每这时候,只要望着身旁熟睡的妹妹她竟有些羡慕起来:“不懂事真好啊,啥都不懂多好!”

说来,她也庆幸妹妹才几岁,否则,她可能又要多收一具尸体了。

生存还是毁灭,在此时吴贻芳的世界里,成了一个必须要选的答案。因为,如果不选,她很可能会疯掉,而“疯”是更厉害的毁灭。

吴贻芳庆幸自己曾读过诗书,只在不停翻书本的时候她才能短暂地停下对死亡的思虑。但看书本有时也会适得其反,因为书本里总免不了“父”“母”“兄”“姊”这类字眼,而这些字眼,是现在的吴贻芳最不想见的。

二姨夫把房间里所有能用来自杀的东西都收走了,绳子、甚至可能打碎割腕的瓷器、还有笔等等一切尖锐的物体。

可二姨夫似乎忘了,人如果真要死是没有任何人和任何事物能阻止得了的。

一个黑夜,妹妹睡下了,吴贻芳静静躺在床榻上,房间里静悄悄的,只剩她自己心啜泣的声音。灯亮着,对,她不敢关灯睡觉,她怕自己看见什么,但她怕见的恰又是她最想见的。

吴贻芳开始相信世上有鬼,因为那样至少还意味着,父母、兄长和姐姐还存在,他们还有机会见面。可世上真的有鬼么,吴贻芳又不确定。

活着对于此时的吴贻芳而言,只有无尽的痛苦,这痛苦无时无刻不折磨着她的精神。而在现实里,她要面对的还有太多,今后如何生存、如何给祖母养老、如何抚养妹妹……这样的难题,甩在一个刚刚失去四位至亲的女孩身上,的确太残忍。

吴贻芳瞪着眼静静地躺着,她不再阻止自己的思绪纷飞,许久后,当无数想法一起涌入又消失后,她在书本里汲取的那句“生存还是毁灭”再次盘旋在她脑海。

吴贻芳觉得,是时候好好地思考这个问题了。活着那么难,死却那么容易,应该选死。这大概也是父母兄长姐姐都选了死的原因吧,它太容易了。

可吴贻芳知道,自己曾答应过二姨夫不会寻死, 他对她说过“死是不负责任的”,对,她还有责任,对祖母、对妹妹的责任。可这责任,该怎么负呢?她自己这一生又该怎么活呢?

想着想着,吴贻芳又哭了起来,但她不敢大声哭,她怕哭声被妹妹和祖母还有二姨夫听到。那段难熬的日子里,她差不多每天都是这样无声哭着睡着睡着哭着,直到天亮。

每天早上,当陈叔通看到吴贻芳红肿的眼时,他都心痛极了。他也曾失去过至亲,这种痛,他感同身受。作为过来人,他知道,这种时候最要紧的是尽快让她的生活进入正轨,如果在这过程中,她能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那一切就好说了。

陈叔通知道吴贻芳喜欢读书,于是,他想办法将她作为特别生插入杭州弘道女中四年级。因为不放心,他还特意安排她走读。

每天的上课学习,是吴贻芳最开心的,因为只有在知识的海洋里,在和同学一起时,她才能真正忘了那些伤痛。吴贻芳开始不那么频繁地想到死了,但她的心里始终有挥散不去的阴霾。

1914年2月,陈叔通到达上海后安排吴贻芳进了一所小学校教英语。当她开始去为学生讲解并教他们知识时,她才突然在付出中找到了久违的快乐。

某一次批改完学生作业后,吴贻芳在疲倦中抬头看到窗外的一抹绿,那么突然地,她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这是这些年来,她第一次因为感动而落泪,而这感动里糅杂了二姨夫和二姨母的付出,也糅杂了以往对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怀。

过往,她都是因为委屈而哭泣,可这一次,她的泪水却全然出自感动。委屈的泪水让人更加自私,而感动的泪水则能在洗刷心灵的同时让人分外通透。

吴贻芳意识到,原来,为别人去付出,为别人去活,竟这般舒服自在。那天回到陈叔通家后,吴贻芳径直走到陈叔通跟前主动道:

“姨夫,我以后就做一个老师,去教书育人,去为国家培养人才。”

陈叔通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后他长舒了一口气缓缓道:“你能明白你身上的责任就好,以后你想做什么我们都支持!”

吴贻芳看着姨夫含泪点点头,良久,她用低到自己听不到的声音对他道了一声“谢谢”。

爱国志士陈叔通

吴贻芳知道,这些年,姨夫也是在为她和妹妹活着,但他从来没有祈求过回报,这样的榜样,她怎么今日才明白呢。

不久,为了更好地教书育人,拼命学习的吴贻芳得以以特别生身份进入金陵女子大学学习,这便是吴贻芳真正走向更高远知识殿堂的第一步,也是从这时起,她的人生真正开始走向了开阔。

吴贻芳和同学分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大学机会,在这期间,她在孜孜不倦学习的同时还担任了自治会会长。对,这便也是她为别人、社会、国家服务的方式。

“五四运动”爆发后,斗争之火蔓延到南京。吴贻芳带领金陵女子大学其他四名同学站在了学生运动的风口浪尖处,她带领游行队伍高喊着口号,迈出了用新思想救国救民的新步伐。

此时的吴贻芳已经把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当成了终生志向,为它,即使牺牲又如何,吴贻芳的无畏无惧给整个南京人民和金陵女校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吴贻芳领导才能和魄力的第一次彰显。

1921你冬,美国一位大学校长来北京讲演,期间吴贻芳用流利的英语为她做了翻译。随后,爱惜人才的校长推荐她去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

读博期间,无畏无惧,把为社会、为国家活当做志向的吴贻芳还做了一件让中国人感动的大事。她在听到澳大利亚总理在讲演中抨击中国后,愤而连夜写了一篇长文刊登在了报纸上反击。

这篇言辞工整,态度鲜明,不卑不亢的文章在维护了中国尊严的同时,也引起了无数华人、和国人的强烈反响。这篇文章,也是吴贻芳对在美国六年间对民族尊严和国家尊严经常受到践踏的一次痛苦回击。

博士毕业这年,吴贻芳放弃了在国外发展的机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她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培养一代又一代有志之士以救国救民。

正是在回国的这一年,拿到生物学、哲学双博士学位的吴贻芳拿到了金陵女大校长的聘任书。收到邀请后,35岁的吴贻芳毫不犹豫地答应了,这不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吗。

成为母校女校长后,吴贻芳为了实现“教育救国 ”的理想,她倾注了巨大的心力。为了这个理想,她甚至做出了“永不婚嫁”的决定。

吴贻芳给女校定下的校训是“厚生”,“厚生”二字出自《尚书·大禹谟》中的“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它的原意是: 使人们过上富足的生活。

被吴贻芳定位校训的“厚生”后来被她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她说:

“人生的目的不是光为自己活着,而是要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来帮助他人和社会,这样不仅有益于别人,自己的生命也因此而更丰满 。”

这段话,用吴贻芳枕边书《圣经》中的话讲便是:

“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 , 并且得的更丰盛”。

作为校长,吴贻芳一生都在以身作则,以身教教授学生。实际上,人活着不应该只为自己活,正是她在20多岁时便体悟到的。她此后余生里,也一直是如此做的。

在吴贻芳的统率下,金陵女大很快开始发展壮大,而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也都成长成了国家栋梁应有的模样。

可就在吴贻芳事业蒸蒸日上、理想一步步走向现实之际,命运再次和她开起了玩笑:她此时在世间唯一的至亲妹妹吴贻荃竟突然失踪了。

妹妹失踪后的每一天里,吴贻芳都在设法找寻着,可一次次,等待她的都是无尽的失望。

妹妹失踪那天起,吴贻芳身边便再也没有了至亲,很多人劝她找一个伴儿,这样至少不会寂寞孤单,但吴贻芳却只摇着头不回话。

厄运从来压不跨真正的强者,接受妹妹失踪事实后的吴贻芳一边寻找妹妹一边努力工作着,这以后她干脆以校为家,一心扑在了金陵女校的教务上。

吴贻芳自己是不婚主义者,始终独身,但她却从不反对女大的学生恋爱。在了解到女大学生经常偷偷找地谈恋爱后,她还特地为了安全考虑为学生们安排了约会的地方——金女大100号。

这里不仅有专门的椅凳,还被布置得分外温馨。

但,吴贻芳虽然不反对学生恋爱,但对于学生的恋爱,她还是有要求的,比如,她就坚持认为男女交往中,女性要有尊严,所以男女一同出游、跳舞、就餐,女生应付自己的钱。

在女大,吴贻芳更像是一位母亲而不是校长。她对每个学生都关怀备至,平常她不仅能报出每一个学生名字,还能说出她们的兴趣爱好,甚至喜欢吃什么。

为了更好地和学生交流,吴贻芳还经常将学生请到家里做客喝茶。在她的影响下,女大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处处充满了母女情和姐妹情。

吴贻芳执掌金陵女大的23年里,金陵女大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一跃成为了国际知名高校。长期以来,金陵女大学生的出国深造率一直雄聚各大高校前列。最重要的是,金陵女大培养的人才后来都成了国家栋梁,她们始终秉持着金女大校训“厚生”,为社会、为国家奉献着自己。

新中国成立后,吴贻芳历任南京师范大学名誉校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苏省副省长等职。1945年,吴贻芳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1979年,为表彰彰她对社会服务事业,对世界和平做出的重大贡献,美国密执安大学为她颁发了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

1985年11月10日,吴贻芳在南京安然辞世。

自此,吴贻芳圆满的一生便正式拉上了帷幕。回头看吴贻芳的一生,不得不感叹,她一直在用一种叫“厚生”的方式,解答那个叫“生存和毁灭”的终极问答。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