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趣事典故——陶姓
家谱传记
陶渊明与酒
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他的诗篇,与他的饮酒生活,同样有名气,为后世歌之颂之。他虽然官运不亨通,只作过几天彭泽令,便赋“归去来兮”,但当官和饮酒的关系却那么密切:其时衙门有公田,可供酿酒。他下令悉种粳以为酒料,连吃饭的大事都忘记了。还是他夫人力争,才分出一半公田种稻。弃官就无禄,喝酒就成了大问题。然而回到四壁萧然的家,最初使他感到欣喜的是“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但以后的日子如何,就不管了。
桃花源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说之奇,举世闻名,具有很高的游览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桃花源位于湖南省桃源县境内,背倚雪峰山脉,面临八百里洞庭湖,要居武陵源、岳阳楼、南岳衡山等风景名胜区之中枢。
桃花源在历史上就是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有第三十五洞天、第四十六福地的美益。千百年来,桃花源咸集文人墨客,忙煞古今游人,陶渊明、孟浩然、王昌龄、王维、李白、杜牧、刘禹锡、韩愈、陆游、苏轼等都留下许多珍贵的墨迹。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桃花源、关心桃花源。1990年以来,桃花源开始了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修复开发后的桃花源,有神话故乡桃仙岭、道教圣地桃源山、洞天福地桃花山、世外桃源秦人村四大景区近百个景点。每年一届的桃花源游园会,是湖南省“三节两会”的重要活动之一。
陶渊明(公元约365~427年),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今江西)。是东晋伟大诗人。他出身于没落士族,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陶茂和父亲陶逸做过太守。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衰,生活贫困,仕途蹇滞,二十九岁才开始做官,初为江州祭酒,后为镇军、建威参军;四十一岁任彭泽县令,仅八十余日。因对当时黑暗腐败政治深恶痛绝,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为保全自己正直品质与节操,毅然辞官归田,永不复仕。他写了大量的田园诗,诗中充满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纯洁田园的热爱,今存诗一百二十余首,文十余篇。
《桃花源诗并记》是陶渊明作品中思想价值较高的一篇。诗人以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切感受,突破了个人狭小的生活天地,从现实社会的政治黑暗、人民生活苦难出发,结合传说中的情形,描绘了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立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诗并记》所描绘的理想乐园,反映着小生产者的理想与愿望。这个理想与愿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但其思想意义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极大否定,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憧憬。在艺术上,《桃花源诗并记》也有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它形象鲜明,描绘出一个理想高远的境界,语言简练,质朴而自然。作品里的每一情节、每一人物、每一景象都无不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逼真。这些艺术成就对后来作家与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应当指出,《桃花源诗并记》中所描绘的理想世界,只能是一种幻想。这种幻想,可能产生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陶铸罢宴
陶铸罢宴的佳话,传遍神州大地,有口皆碑,举国称赞。陶铸不光罢宴,而且还要把设宴人训斥一番。1960年9月,陶铸一行人到广东省化州县的龙首乡,看望在抗旱救灾中有功的农民群众和乡村干部,那时,“大跃进”的灾难已充分暴露,而且到了连穿衣吃饭都成问题的地步。为了挽救危局,省委提出“共赴国难,准备吃苦”的口号,并规定不准大吃大喝,不准用公款请客,半年内不准吃猪肉。汽车刚刚看到龙首乡的村庄,就发现村口站着密密麻麻的人群。
陶铸同志刚一下车,人群里便爆发出一阵“欢迎陶书记前来视察”的呼喊,陶铸同志的脸色一下子变成铁青,很不高兴,但在群众面前,他强忍怒火,说:“我们绕过去,从别处进村。”在前来欢迎的县社干部指引下进到乡公所。没想到,乡公所的办公桌上,堆满了香蕉、橘橙、菠萝、糖果……看到这些,陶铸同志扭头就走,根本不肯进屋。尾随在后面的县社干部,正好跟陶铸同志迎面相撞。
陶铸站在院子里,县社干部围了一圈,满脸怒火的陶铸终于说话了,他对县社干部大发雷霆,说:“同志们,现在是国难当头,省委号召共赴国难,准备吃苦。你们这样搞,劳民伤财,不符合省委精神。像你们这样搞,会亡党亡国的……我知道,这不是群众搞的,是你们县社干部搞的。你们搞成这个样子,叫我怎么立足?你们要向群众检讨,并且要订出改正措施。不得到群众满意,不能离开龙首”。
陶铸拂袖而去,直弄得前来迎接的地县干部尴尬万分,下不了台。这天夜晚12时,地委书记孟宪德召集了电话会议,说明陶铸要到各县视察,各县一律不准列队欢迎,不准设宴招待,伙食标准坚决按省委规定办事,不准买鱼肉,只准炒青菜豆腐。因为有了这次电话会议,在湛江地区将近一月,去了十多个县,再没有列队、设宴之类的事儿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