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学史上100大科学家(2)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了尽量获取一千个读者的心,我搜集了来自十几个国家,总共28个版本的《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家排行榜》。这28个版本,总共有300多位科学家上榜,根据上榜次数(比如25个版本都有爱因斯坦,那么他的上榜次就是25),我选举了前100名,列出来,与大家探讨。如果上榜次数相同,按照出生年代排序。
本文排序,不是依照哪个科学家在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有多高,而是大众投票,所以也受到了这些科学家名气的影响。
本文按照倒叙排序。
其实本榜单,并不只有100个科学家,其中包含了9个家族组合:“居里家族”、“达尔文家族、“玻尔家族”、“欧拉家族”、“汤姆孙家族”、“赫兹家族”、“伯努利家族”、“赫歇尔家族”、“莱特兄弟”,每个组合各占一个名额。
前天,我为大家认识了《世界科学史上100大科学家(1)》,今天,我们接着领略这些科学家的绝世风流。
下面继续介绍上榜3次的科学家。
98、John Bardeen(约翰·巴丁)
生卒年代:1908-1991
国籍:美国
研究领域:物理学
上榜次数:3
约翰·巴丁的研究方向是固态物理。1945年开始,约翰·巴丁在贝尔研究所研究半导体及金属的导电机制、半导体表面性能等问题。
1947年,约翰·巴丁和布拉顿发明了半导体三极管(双极性晶体管)。一个月后,肖克利发明了P-N结晶体管。晶体管效应的发现导致三人后来共同获得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50年,巴丁开始研究超导电性,他意识到电子与声子的相互作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1957年,约翰·巴丁和库珀、施里弗共同创立了BCS理论,对超导电性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他们三人后来也因此获得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巴丁也成为第一位,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约翰·巴丁的老师,是诺贝尔奖得主尤金·维格纳。约翰·巴丁最有名的学生,是红光LED发明者尼克·何伦亚克。
97、Maria Goeppert-Mayer(玛丽亚·格佩特-梅耶)
生卒年代:1906-1972
国籍:德裔,出生于波兰,有德、美双国籍
研究领域:物理学
上榜次数:3
1931年,玛丽亚·格佩特-梅耶的博士论文是研究原子的双光子吸收之可能性。这个现象一直到1960年代激光发明后才受到证实。为纪念她在这个领域的贡献,双光子的吸收截面单位被命名作GM(Goeppert-Mayer)。
1940-1950年代,格佩特-梅耶为爱德华·泰勒研究光学问题,其研究结果被应用到设计第一颗氢弹。
1963年,格佩特-梅耶因提出原子核壳层模型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是继玛丽·居里之后第二位拿到此奖的女性。格佩特-梅耶的模型解释了“为何特定数量的核子使原子核特别稳定”这个困惑物理学家许久的问题。这些数量被称作幻数。背离当时已知的知识,她假设原子核就像一系列的封闭壳层,而质子与中子倾向两个合成一对。这就像地球绕着太阳公转时同时绕着自转轴自转。
格佩特-梅耶的老师,是诺贝尔奖得主马克斯·玻恩。
因为篇幅原因,我们今日就介绍两个杰出科学家的成就吧。后天继续携手大家领略更多科学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