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教育观察报告
中职院校教育观察报告
本人实习实践参加了上海商贸旅游学校和上海市城市建设工程学校2所中职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经过学校教师的介绍和实地参观,对中职院校的现状有了一些了解,下面就是我的一些体会:
一、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困境
中等职业学校,几年前才遭遇过毁灭性寒潮,现在又迎来了更加严酷的挑战。90年代末的时候,全国的中专学校似乎一夜之间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到2000年,由于加入WTO,国内经济迅猛发展,企业用工量急剧上升,于是中职学校又悄然开始复苏,短期职业培训学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仅仅8年的时间,到了2007年,国家政策性调整后,职业培训学校几乎在一夜之间又从人间蒸发,而此时的中专学校也不乐观,而且其“悲惨”命运也许是空前绝后——中职学校正遭遇生源的瓶颈。这一次,中职学校还会迎来春天吗? 研究一下中职学校现在的处境,不难发现生源数量上严重缺乏、生源质量明显下降——中职学校的发展真正是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具有非常特殊的教育地位。首先,它既是中等(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则要求职普比1:1,实际上职普比为4:6),同时又是大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既具有与普通高中教育相同的教育对象和不同的培养目标,同时又具有与高等职业教育不同的教育对象和相近的培养目标。第三,它既要面对教育对象大多是初中阶段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同时又要面对社会各阶层对中职教育的不解、偏见与诋毁。第四,它承担了以人才选拔为目的的普通高中教育无法承担的最重要的教育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如此特殊的教育和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之多、压力之大、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前铺后叙,就中等职业教育自身而言,由于“普高热、中职冷”等人们观念、现实和制度的原因所导致的生源匮乏、专业重叠、质量较差、体系割裂、模式单一、管理多头、各自为政、师资不配套、实训跟不上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职教育的发展、中职生的培养质量、中职生的就业前景以及中职学校的招生。产生的负面影响则是中职教育遍地开花、不见硕果的普遍办学效果,引发了中职学校毕业生很难适应即刻面临的就业岗位,产生的消极后果则是用人单位不愿意选择中职学校毕业生或选择之后的再培训,进而形成了招生、办学和就业的恶性循环。
1、招生难。
原因有:(1)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意识和狭隘教育观的影响,和社会上客观存在着农业与非农业、城市与乡村、干部与工人的差别和身份界限,社会上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2)现阶段,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主要还是初中毕业生。由于初中毕业生数量减少,普高升温,留给职业学校的招生空间越来越小。(3)各种职业学校间出现了愈演愈烈的招生大战,买卖生源现象比较严重。一些根本不具备教学条件的民办学校,靠高额的生源组织费拉拢一些教师和班主任为他们输送学生,最终的培养质量可想而知。家长大呼上当,甚至把职业教育一概否定,在社会上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管理难。
由于招生难,生源严重不足,为维持正常办学,招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基础及素质再差的学生还得招进来,致使生源整体素质较差。要把这样的学生培养教育成为合格的中专毕业生,教学管理难度相当大。有的学生在中学就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没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入中专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学期三、四科不及格的现象很常见。学校严格管理,批评教育和处理违纪学生,流失学生比例高达10%。
3、优质就业率偏低。
有些毕业生就业后,岗位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大、加班时间长,干不了多长时间就回家了。有的企业用工不规范,轮番招收新工人辞退老工人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能长期、稳定就业。家长有怨言,社会有意见。
4、专业设置乱。
不少学校不能从本校现状和优势出发,为了扩大规模、抢夺生源盲目开设不切实际的专业,甚至出现先开设专业招生,后找老师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不适应,造成了诸多实际困难。
近年来,中等专业学校专业设置审批已形同虚设,不仅没有论证、审批,而且申报都不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专业设置的完全放开给办学单位很大的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学校很大的随意性。专业设置的重叠与混乱,带来的将是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高,项目投资分散,招生的恶意竞争等一系列深层问题,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许多中职学校把办学方向定位为高考辅导性质,开展多种形式的高考辅导,完全背离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
5、师资队伍乱。
第一、师资结构不合理,学科不配套。一方面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或专业,但是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要讲求方法的。即便他们的专业知识很扎实,但是,如果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相应的教师培训,教师队伍教育观念落后,职业意识不强,教育素养不高等弱势将会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另一方面师范类院校和专业毕业的公共文化课教师过剩、专业理论课教师不足。从事非本专业教学工作和跨学科代课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理论教学“现蒸现卖”、实训环节疲于应付,理论和实训结合不到位等突出问题。
第二、教师潜能难以发挥,缺乏职业自豪感。调查还发现,许多教师对中职教育缺乏积极乐观的态度,对职业学校学生就业前景比较悲观。老师们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业基础评价普遍较低,对学生的专业素质成长比较失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自卑、不阳光、缺乏职业成就感、职业自豪感的现象比较明显,这必然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对学生的培养。
第三、教师缺少交流平台,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多数教师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情况不清楚;这种了解、沟通、交流的不到位,一方面不利于学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和教学效率以及办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直接影响了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和个人成长。反映出教师缺少观摩学习、培训提高的机会,闭门造车、我行我素、刚愎自用和自以为是的现象屡见不鲜。
第四、“双师型”教师匮乏,跨学科教学现象严重。调查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授课2门者占50%,授课3门者占36%,授课4门者占12%。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从事非本专业教学工作,在调查的161名教师中,非师范毕业的112人,占69.5%。从事所学专业教学工作的只有68人,仅占42.2%。教师长期从事多学科非本专业教学工作,教学科研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严重匮乏与外聘教师待遇解决困难问题之间的矛盾突出。
6、招生就业乱。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的相近或重叠一方面说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重复严重,师资队伍薄弱,专业建设混乱;另一方面说明中职学校校级间之缺少沟通交流,办学和专业设置盲目,缺少区域性宏观管理与指导。这两个典型问题导致招生工作异常混乱:一是招生受到地域限制,地方保护政策严重。目前,几乎所有县区一级都有中等职业学校,因此以县市区为单位的地方招生保护政策倾向性严重,限制了其他中职学校的招生和初中毕业生的求学选择。二是招生成本居高不下,生源大战愈演愈烈。由于对方性职普比1:1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所以有限的生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职学校的招生与发展,校级之间只有跨地区抢夺生源“切蛋糕”。因此有偿招生在所难免,增加了招生成本,扰乱了招生秩序。究其原因有三:第一、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协调,有一些专业设置不能随市场需求的变化来灵活设置,直接影响就业,削弱了职校为社会培养技术人才的职能。第二、由于专业师资缺乏和实训设备不全,导致一些专业不能正常开设,存在有专业无教师,有理论无实践的现象。第三、专业设置缺乏针对性,有盲目跟风之嫌,不少专业设置重复,重数量轻质量,设置专业仅仅为了抢夺生源,不切合本地本校实际,实用性不强,浪费极大。
如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则是这个区域的学校派员招那个区域的学生,那个区域的学校组团忽悠这个区域的学生,招生成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主线,完成招生任务成为中职学校的第一要务,也成为中职学校教师的首要任务。颠覆了办学质量才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的基本规则。
7、教学管理乱。
许多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自身就缺少必要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专业意识,自己的成长往往也没有得到规范系统的培养,走上教育教学管理岗位后把一些本来是学校教育教学最基本的和最基础的、常规的和规律性的、约定俗成的和十分重要的东西被忽视被改变。这种专业化的缺失在他们的管理过程的潜意识当中有意或无意就会体现出来。而这种意识在管理过程当中的体现不仅仅关系到他自身的成长,而且关系到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质量。基于类似原因,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完成授课任务层面,从备课、上课、课后辅导、作业批改以及考核评价等环节可以说都是粗放式管理、自由式发挥。缺少科学规范的管理和评价体系,缺少必要的细节管理和雕琢,缺少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缺少针对性较强的教育科研活动。同时,中职学校学生之间缺乏学业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学生施展才华的空间太小,学校缺乏激励机制和科学、完善的教师和学生考核制度,导致了从过程到结果都缺少使学生专注学业的目标、压力和动力。总之,缺少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为行动的管理和研究、在行动中的管理和研究、对行动的管理和研究。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从教学安排、教学组织、教学检查、教学评估各个环节的正常进行,从而最终影响教学质量。
8、生源质量差:
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我国中职教育不可能招收到品学兼优的学生,据不完全统计,中职学校所招收的学生成绩达到当地普通高中学校最低录取控制线的不足8%。中职学校生源质量较差,主要表现在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个方面。这样的学生势必对教育教学质量产生明显影响,同时无疑对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达到这一要求恰恰是中职学校自身很难实现的。
9、教学硬件差:
第一、课堂教学设备差。同高中教育相比,由于职业教育强调实际操作技术而被先入为主地忽视文化课和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在文化课、理论课教学设施配备上远远落后于高中教学设施。
第二、实训教学设备差。由于实训设备不全,加之师资力量薄弱,现有实训设备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诸多专业课不能正常开设。
10、办学质量差:
近年来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政策支持到项目投资空前重视,诸如减免学费政策、困难学生补助政策、增加生均公用经费等一系列资金支持有效的缓解了中职学校的办学压力,减轻了困难学生家庭负担,提升了大批初中毕业生选择中职学校的兴趣。然而中职学校以脱离本校实际盲目扩大规模、通过乱设专业吸引学生和家长眼球增加学生数量,导致突出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效益,严重偏离了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不少学校学生入校后得不到有效培养,许多学生毕业后不能胜任即可面临的就业岗位,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临用人单位的再培训和再培养。从国家层面讲,增加了教育成本,造成了极大的教育浪费。另外,一个直接影响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问题就是课程与教材建设。比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发,本来教材编写要以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为依据,但是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却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国家级出版社、也有地方出版社,有专家编写的权威教材,更有三五成群的教师自发相约编写的教材,有将多学科合并编写的,也有单学科教材……,总之,凡是能够在有规模学校实现批量使用和销售的教材,出版社就会出版推广,这样的教材理论性、科学性、权威性可想而知。
11、就业能力差:
许多学校的不少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养,“黑板上炒菜”、“黑板上种菜”等纸上谈兵、照本宣科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中职生的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根据毕业生实习跟踪调查显示,中职学校学生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行为习惯较差。不能严格遵守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工作制度,工作和业余时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随意性和自由度较大;二是专业技能较差。不少学生在实习岗位上缺少应有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大胆使用,不按照规程操作造成不良后果者屡见不鲜。这说明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职业技能提升两方面都不理想。
二、中等职业学校发展的出路
1、中职院校的定位问题
在教育的顶层设计阶段,要做好教育系统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这就如同建造一幢大楼,要首先设计好图纸再进行建造。设计是最关键的环节,只有设计的全面理想,教育才能按照正确的走向前进。而不是一边造大楼一边设计图纸。中职院校的在社会教育体系中的定位要首先加以明确,即以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社会应配套针对技能型人才设计相关的等级评定证书,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待遇。
2、中职院校离不开与社会、企业的合作
中职院校以学习技能为主,与职业技能培训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只是职业技能培训针对的是在职就业人员,而中职院校以初中学生为主。职业技能学校应以市场化办学为主,因为市场化民办学校更能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更加具有针对性。因此中职生的培养应该以民办学校为主或者企业合作办学为主。应该深化中职办学投资模式,允许民间资本进入职业学校,让职业学校焕发出新的生机。
3、中职学生的教育进阶问题
应大力促进中高职贯通,应大力发展中高职的民间办学模式,应该走市场化路线。这与本科院校的生源主要来源于高中不同。普通高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两类人才各有侧重,应该同等受到社会的重视。
在以效率为特点的现代社会,提高办学效率,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质量,简化学习流程是当前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全社会教育体系中,随着现代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的普及率大力提高的情况下,逐步实行小初贯通,中高职贯通,高本科贯通,取消小升初和高考,只保留中考。学生发展方向的分流以平时各科学习成绩和实习实训成绩作为重要参考依据,而不仅仅以一次考试作为评判学生能力的标准。初中毕业生实现分流,以技能型和技术型发展为两类发展主线,增强学生学习志愿选择的辅导工作,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喜爱的职业和师傅。对于职校技能型人才,在拓宽实训、社团等活动的同时,允许名师在职校设立工作室,以师带徒等方式培养人才。
为了树立全社会正确的人才观、职业观,要从小学、初中就开始重视技能的培养,要适当增加中小学的技能课程和实训课程,以提高全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