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惊蛰
今日驚蟄,二十四節氣的第三個節氣,也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
“驚蟄春雷響,農夫閑轉忙。”春雷是春天的第一個信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驚蟄之前,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
到了“驚蟄節”,天上的春雷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
驚蟄對人體產生哪些影響
驚蟄節氣,天地之間陽氣萌動生髮,地氣開始湧動,自然界冬眠的蟲子漸漸蘇醒。人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感受到陽氣生髮,很容易出現虛火上炎的情況,如:煩躁,易怒,失眠,偏頭痛,頭暈,精神不振,精力差,困乏、痘痘、口腔潰瘍、咽幹痛等。很多疾病本身容易復發及加重,其中以心腦血管疾病最為嚴重,以及不少皮膚病,如:濕疹、癢疹、牛皮癬等。
驚蟄節氣養生
《黃帝內經》曰: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髮緩行,以便生志。”
其意是,春季萬物復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這概括了驚蟄養生在起居方面的基本要點。
丘處機在《攝身消息論》曰:
當春之時,食味宜減酸益甘以養脾氣,春陽初升,萬物發萌,正二月間,乍寒乍熱。高年之人,多有宿疾,春氣所攻,則精神昏倦,宿病發動。又兼冬時,擁爐熏衣,啗炙炊煿成積,至春發洩。體熱頭昏,壅隔疫嗽,四肢倦怠,腰腳無力,皆冬所蓄之疾,常當體候。若稍覺發動,不可便行疏利之藥,恐傷臟腑,別生餘疾。惟用消風、和氣、涼膈、化痰之劑,或選食治方中,性稍涼,利飲食,調停以治,自然通暢。若無疾狀,不必服藥。
一、起居養生
驚蟄後天氣逐漸轉暖,但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有時還會出現“倒春寒”現象。因此,驚蟄時人們還不可急於換上春裝,尤其是老年人,更應時刻關注天氣預報,注意根據天氣冷暖變化及時增減衣服。
謹防感冒及心腦血管疾患。
預防感冒常備:小柴胡顆粒(寒熱皆可,建議常備)。
驚蟄預防心腦血管意外可備:安宮牛黃丸,此藥對於於心腦血管疾病的急救有奇效。濕熱偏盛之人兼有高血壓或心臟病,在驚蟄時節服一粒安宮牛黃丸,有益健康。(不懂體質辨識的請在專業中醫指導下,切不可自行濫用)
《玄樞經》曰:“春冰未泮,衣欲上薄下厚,養陽收陰,長生之術也。太薄則傷寒。”
衣欲上薄下厚
上薄,上半身可以舒緩舒緩,披髮緩行,這有利於陽氣的生髮;
同時,下半身還得“春捂”了,寒從下起,穿太薄了,容易受寒。
進入驚蟄以後,隨著天氣轉暖,人們時常會感到困倦無力、昏昏欲睡,這也就是民間所說的“春困”。
為了避免此“春困”情況的發生,驚蟄時人們應每天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
具體著重介紹2項養生操作:
(1)晨梳頭
春三月,每朝梳頭一二百下。——《養生論》
現代不少人是天天洗頭洗澡的,哪怕一天有點兒汗沒出,也沒怎麼運動過。但這種衛生的習慣未必是健康的。有些人每天早晚都要洗澡,反而更容易得皮膚病。
中國古人更推薦梳頭洗足的生活習慣。這並不是說古人生活條件所限而如此的。洗髮露洗頭會迅速將頭皮分泌的油脂洗掉,而這個油脂本身是保護頭皮和頭髮的。你頻繁把它洗掉,它就頻繁分泌來護髮。
有人就會問:天天洗頭髮質就乾枯,一天不洗又嫌它油?
其實:因為你天天洗頭,才會一天不洗就油。如果幾天一洗,反而不會那麼油。
晨起梳頭一二百下,能夠提神醒腦,疏調氣血。而強調春天梳頭,是因為春天肝氣旺,上行至頭,《內經》說“春氣在頭”,春天特別容易頭痛、眼皮跳、眼睛紅腫等,而通過日常的梳頭,驅散頭部的風熱,這些症狀都可以被緩解和預防。但需注意的是,晚上睡前不要梳頭,會讓人興奮。
(2)夜洗足
至夜臥時,用熱湯下鹽一撮,洗膝下至足方臥,以泄風毒腳氣,勿令壅滯。——《養生論》
俗話雲:“春天泡腳,升陽固脫。”而睡前泡腳,還能利於睡眠。泡腳最好是自膝蓋以下,都能洗到,而不止是兩個腳丫子。
中藥泡腳方近來非常盛行。而春天洗腳,最簡單的就是在洗腳水裡撒點鹽,鹽外用能除風邪,促進腳部氣血運行,不令經絡壅閉,預防腳氣沖心。
泡腳水溫不能太高,最好低於50度。尤其是年老體弱之人、高血壓患者不宜用過高水溫的水泡腳,以免出現出汗不止、心慌心悸等症狀。另外,兒童也不能用太熱的水泡腳,容易形成扁平足。
二、飲食養生
驚蟄時還應遵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的養生原則,適當吃些性溫味甘的食物,可以健運脾氣,這些食物包括黑米、高粱、南瓜、白扁豆、紅棗、等等。另外,少吃醋、山楂、水果、海蜇等冷酸食物,以免傷脾。
(1) 驚蟄吃梨:
驚蟄後進入仲春,萬物陽氣上沖。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
明代醫學家李中梓《本草通玄》記載,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的保健作用。無論生吃梨或是熟食梨,於驚蟄日,都是一種寓食於節的民俗傳承。春回大地,乍暖還寒,氣候比較乾燥,加上春季呼吸系統疾病較多人們很容易感冒、咳嗽,而梨有潤肺清心、消痰降火的功效,驚蟄前後吃梨,確實能預防感冒、氣管炎等外感疾病,明顯解除咽喉幹癢疼痛、咳嗽咯痰以及大便秘結等不適。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能幫助人體提高免疫力,增強體質,從而抵禦病菌的侵襲。
(2)春季少吃肉:
春天少吃肉,也是根據《黃帝內經》的春天養生原則而來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春天是動物交配繁衍,孕育後代的季節。在這個充滿生機的季節殺生是違背天地的好生之德的,古代甚至會立法令禁止一些漁獵的活動。由此,我們也會自然而然地減少肉類的攝入。
其次,我們冬天進補,往往會吃比較多的肉類或其他血肉有情,以便春天升發的時候,用到這些營養能量。但有些未消化的肉積可能會鬱在體內,所以通過春天的發散,來清理這些淤積。少吃肉,也是為了不增加化積解鬱的負擔。
(3)春季益食韭
是月宜食韭,大益人心。——《千金方》
韭菜雖然一年四季都有賣,但真正適合吃韭菜的季節是春季,到了夏天就不宜食韭菜了。
有些人到了春天容易兩脅作痛,這往往是肝氣郁而不舒的症狀,韭菜辛溫,能疏肝氣,緩解脅痛。
韭菜的散滯行瘀之力,可令氣血暢達。故除了兩脅,韭菜對於胸腹的瘀滯疼痛,以及心情抑鬱的人,食之最宜。在宜生髮春天,最忌鬱滯嘛。
韭菜、蔥蒜這類氣味比較刺激辛臭的菜屬於葷菜(“葷”字草字頭,可見為草木之屬,指肉類的是“腥”,它是肉字旁,如今的月字旁是肉字旁楷化後的樣子,實則這些月字旁多為肉字旁)。葷菜濁氣較重,多吃令人神昏。
(4)常吃大蒜
此節氣各種病菌開始活躍,因細菌而感染的疾病增多,大蒜是一種廣譜抗菌食品,對多種致病菌有明顯的抑菌和殺菌作用,常吃大蒜對預防呼吸道和胃腸道有作用。
(5)適當食野菜
驚蟄以後,野菜陸續上市,適當食用有益健康。
野菜吸取天自然之精華,其營養豐富,有些本身就是藥材,多食有益健康。
三、運動養生
春暖花開的時節,要多走出室外,投身大自然中,“無厭於日”,多曬太陽,多做散步、慢跑、太極拳、五禽戲等項目。經常曬太陽,這是養陽的最簡單且最實用方法,可選擇陽氣最旺盛的中午時段,讓皮膚接觸陽光,以升發陽氣。微微出汗,降體內虛火散發出來,便不容易“上火”
放風箏也是特別適合在春天裡進行的一種運動。
因為冬季裡人們久居室內,趁驚蟄陽氣生髮之際,到曠野郊外去放放風箏。
可以在享受自然美景的同時,使身體各部位得到鍛煉,加快人體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使機體順應自然界陽氣生髮的特點。
四、艾灸養生
驚蟄的到來,標誌著陽氣真正意義上的開始升發,大地回春的同時,也容易引發百病。驚蟄,平地一聲雷,蟄伏在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全都應聲而起,作為細菌病毒的載體,使得傳染風險升高。
古人在驚蟄當天,就有用艾煙熏室的習慣,為的是殺蟲滅菌,防病養生,而經過了一個個時代的檢驗,事實證明這確實是一個防疫防流感的好辦法。在疫情時期,堅持用艾煙進行消毒殺菌,也是醫院和專家都推薦的有效防疫方法之一。
艾煙裡蘊含的精油物質本身就有藥效,不僅可以殺滅空氣中的細菌和病毒,還可以淨化空氣去除異味,皮膚少量吸收可以活血化瘀消炎去腫,因此不要排斥艾煙!
對於在驚蟄節氣,虛寒體質的朋友,一定還會覺得手腳冰涼,可以艾灸湧泉、太溪穴,溫煦腎水,助木氣生髮,養陽正當時;
對於熬夜頻繁、虛火犯上的人來說,艾灸湧泉、太溪穴也可以有效引火歸元,平抑虛火;而合穀、太沖穴則有助於條暢氣機,疏散鬱熱。
五、情志調養
驚蟄時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容易發生肝火偏盛。
尤其是老年人,易發怒,易發眩暈、中風等疾病。
年輕人則因春季陽氣驟然上升引動體內熱氣,如果此時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則易出現長痤瘡、怕熱出汗等症狀。
因此,驚蟄時要重視情志養生,力戒焦躁、抑鬱等有害情緒,學會通過發洩和轉移的方法使怒氣消除,切忌妄動肝火。
養生應順乎陽氣升發、萬物始生特點,使自身精神、情志、氣血也如春日一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驚蟄時,數九將盡,“紅杏深花,菖蒲淺芽,春疇漸暖年華”。
陪家人去踏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