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的《影》子里,只有黑与白吗?

今天去看了电影《影》。

这部片整体不错,我给出8.7分的高分。

理由如下:

该片故事情节不复杂,不但不复杂,而且特别简约。但简约而不简单,叙述的特别流畅,又跌宕起伏。很紧凑,很刺激,很精彩。如果到此结束,那就没什么值得表扬的。那么,真正厉害的地方在哪里?在于做了抽象化处理,或者说是一种模式化处理,试图去形成一种范式。

这就像物理学定理一样,创造一种理想环境,没有摩擦的环境,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静止状态。在文学上,所谓的艺术,就是能够将生活进行抽象处理,以便形成一种思维范式,这就是比较高的境界。比如小说《围城》,中国最有价值的小说之一,其艺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造了一种“围城范式”——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再比如《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成功,就在于他写出了一个正常的人,本应充满希望的人,如何会陷入与“社会格格不入,感到前途无望而自杀”。只要你在成长,你就会经常遇到这样的范式:围城范式,不入流的绝望范式。

《影》这部电影,他试图形成了一种什么范式呢?或者想造成一种什么范式呢?在我看来,它是想说这个世界的颜色:黑白不分。这个世界是“对立统一”的太极,混沌,灰色的。当然,还有刚与柔,真与假。但我觉得它的全部内涵可以用两台词概括:

“没有真身哪有什么影子?”

“没有真身影子依然存在。”

他将电影做了纯黑白的褪色处理。这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故事情节也做了虚拟化处理,境州是哪里?沛国和炎国是哪里?是什么年代的事情,都是虚拟化的,或者说根本不重要。这使我想起了红楼梦,作者明确说了,什么朝代的故事,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试图讲述的道理——

“没有真身哪有什么影子”是对的;“没有真身影子依然存在”也是对的。

为什么说他对呢?

因为任何一部艺术著作,都是应时而生的。无论他怎么抽象,怎么说不是为了当前,但它都是写给时下的人的,都具有时代的背景。“任何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就是这个意思。《红楼梦》为什么能火?《少年维特之烦恼》为什么能火?用歌德自己的话来说:“这本小书的影响是巨大的、惊人的、很好的,因为它产生的正是时候。”

同样,《影》这部电影,他也是为时下而写的。就拿冰爷这件事儿来说,很多人说她不过是影子,帮助洗钱的;还有很多避税港,一些小国,都是帮忙洗钱、逃税漏税的。如果没有那些背后的“真身”,又怎么会有这些影子呢?甚至,很多冲在前面的商业人物,很多也是影子,比如三马,小目标的王,联想柳,华为任等,背后都是有“佛手”的。西游记里面,每个妖精背后都是有诸神的。所以,我说“没有真身那有什么影子?”

但真身不在了,影子会消失吗?不会啊。即便冰爷背后的真身不在了,冰爷还会继续逃税漏税的;影子不会消失的,他只会变化形式。就像《西游记》里面的妖精和神仙,他们都会变的,有会1种变化的,有3种变的,有18种变的,有36种变,孙悟空有72变化,当然,他跟那些会千变万化的高级神佛比起来,还差的太远了。所以,逃税漏税这事儿,即便不在影视领域玩了,他还会变着法的在其他领域,想其他办法来玩的。

另外,那些失去真身的影子,他还可以重新依附其他的“真身”啊。电影里面,国王要弄死影子——境州的真身——“子虞”,子虞死了没关系啊,影子——境州可以依附国王这个“真身”啊,做一个俯首帖耳的“影子”。你看,影子可以继续存在,甚至变成更大的影子呢。

所以,影子不会消失,他只会变幻形式继续出现;影子还能寻找其他的“真身”以获得寄生,变成更大的影子。综上所述,“没有真身影子依然存在”也是对的。你看没错吧?

影的范式,我相信大家应该清楚了,那就是:身影互换,变化万端。

基于以上的原因,我给这部电影8.7分,我觉得实至名归。

至于说《影》还有没有其他内涵?比如教那些做真身的人,让你学会隐忍,隐身,隐退,在适当的时机再出来,给敌人致命一击;比如教那些做影子的人,让你学会如何从影子变成真身,适当的时机,给真身致命的一击,从此自己做真身。

这总是令我想起一个人,表面上,他叫风清扬,喜欢打太极。但他到底是影子?还是真身?他到底是隐退了?还是他已经灭了真身?

这就不得而知了。

(哪个是影子?)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好像红楼梦早已经做了精彩的总结。

既然身影互换,真假难辨,黑白不分,就没有办法了吗?

我还是斗胆告诉诸位:看不出黑白的时候,请你看看红色。无论身影怎么换,真假怎么难辨,黑白怎么难分,一切不都是为了“权和利”吗?而要获得这两样东西,斗争和牺牲都是在所难免的,真与假,身与影,黑与白,一切终究都会在血泊中现形或者消失。因为血色,才能染红一切!

如果你对中国的红与黑与白感兴趣,欢迎购买我的新书《一心集——中国的红与黑与白》,真与假,身与影,黑与白,从此再也不是问题了!

简介:这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