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卷 第四回 第十二节:体味生命的滋味,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原文:
那时王夫人已知薛蟠官司一事,亏贾雨村维持了结,才放了心.又见哥哥升了边缺,正愁又少了娘家的亲戚来往,略加寂寞.过了几日,忽家人传报:“姨太太带了哥儿姐儿,合家进京,正在门外下车。”喜的王夫人忙带了女媳人等,接出大厅,将薛姨妈等接了进去.姊妹们暮年相会,自不必说悲喜交集,泣笑叙阔一番.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合家俱厮见过,忙又治席接风.
端木持易:
此一节,薛姨妈带着一子一女终于来到了荣国府。闲话不说,单说这个王夫人和薛姨妈二个姐妹,此时王夫人大约在45岁左右,薛姨妈四十岁上下,二人恐已经多少年没有见面的了,那个时候可不像现在,若是想见,火车朝发夕至,甚至飞机一瞬即到,那个时候见一面,北京到南京,快也得个把月时间,走的慢一点,恐怕两个月都要。最关键的是,贵族家的女人,大家可曾记得我说的垂花门,二门都不好轻易出去的,更何况大门呢?这薛姨妈若不是此次进京背负着诸多任务,而且是个寡妇,没人管束了,恐怕终其一生,也难到北京一趟。
所以,古时候姐妹一别,或许就成了永别。一生或得相见,次数也是极为有限的。娘家能回不?按理说是能,但实际上,非常难。这事儿,真的非现代人所能想象。就拿现代在外省工作的人来说,交通如此发达,也不过一年回家一两次,也并不是“常回家看看”的。
王夫人薛姨妈姐妹二人,多少年没见了。这若是年轻时候,想着将来有的是时间,也不急于一时,可偏偏二人已经“暮年”。有人可能或说,才四五十岁,怎么就暮年了?让你看几个数字:清朝人均寿命是多少呢?分为两个时期: 清前期(1840年之前):45(男),50(女);清后期(1840年以后):31(男),33(女)。
看了我列的数字,现在我说王夫人和薛姨妈是暮年,有毛病吗?
理解了上面说的两层背景,再来看看王夫人,一颗心挂念着妹妹的儿子薛蟠;又哥哥升迁走了,娘家人原先常来的,也无人再来了;猛听到多年未见的妹妹来了,就在门外,还不“喜出望外”吗?忍不住赶紧带着女儿,媳妇,丫鬟等人,接出大厅,注意不是门外啊。说到这个地方,真是猛一揪心,为啥?妹妹在门外,她只能在大厅接,你说这礼教,是什么狗屁的“礼”啊?
继续看,二人一相逢,便“悲喜交集”,为啥会悲?按道理只有喜,喜极而泣才对啊?咋就悲喜交集啊?我想悲的是什么?应该是这世道,使二人不能常相见;应该是这规矩,使二人久别难重逢;应该是薛姨妈死了丈夫,孤苦无依;应该是岁月催人老,曾经的美少女,如今都已经白了鬓角;应该是生活多弄人,常难尽人意。哎,说不完,诉不尽。不过这又算什么呢?总归还活着,活着就好;终归是见着了,见着就好。于是二人“泣笑叙阔”,好多心酸化作泪,好多深情化作笑声。
可是,此处又一次揪心。为何?管你什么“悲喜交集”,管你是“泣”是“笑”,一切都“不必说”了。“忙又引了拜见贾母,将人情土物各种酬献了。合家俱厮见过,忙又治席接风。”啥意思啊?就是没时间管你悲喜,哭笑,贾府还轮不到王夫人摆话,要“忙”去拜婆婆,要送礼,要见家里的诸人,又要“治席接风”。
你们看看,拜前辈,见面,送礼,接风这些所谓的“礼仪”,根本不给你时间去“忧伤”,根本不给你时间去“感情”。活到这份上,你觉得还有意思吗?这就是他妈的富人的生活。你羡慕吗?坐到宝马上哭泣,大约就是这样吧,你还要坐吗?
穷人呢?早起三更,乘月晚归,披星戴月,虽然不会风餐露宿,但是周末加班,也是没有时间去想一想,静一静,哪有什么时间体味生命的滋味?你们觉得,活到这份上,还有意思吗?
但无论如何,也不要绝望,快递小哥雷海为获得了诗词大会的冠军,成为最新的励志哥。为什么他能够做到呢?因为他的脑海里,只有诗词。他的时间除了送快递,都献给了诗词。我觉得他才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是一个能体味生命的人。
但愿诸位,都能够体有时间味生命的滋味!
端木持易新书介绍:
对于那些不能说出口的话,我写了一本书,叫《一心集——中国的红与黑与白》,欲购买的,加我个人微信(duoleibei001)即可。全套售价:150,只有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