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痿一得
痿症,《内经》称作痿躄,统指以筋脉弛纵、四肢痿废、手不摄物、足不任地为主症的一类疾病。三年前曾治一顾姓老妪,年逾花甲,病前尚可操持家务,来诊前八九日,晨起劳作,突感下肢痿软,跌倒在地,及被家人扶起,两腿已成痿废,遂致卧床不起,然言不变,智不乱,用抗菌、维生素类药物治疗,未见好转。询其病史,知患者素嗜肥甘,居处卑湿,近年来时感下肢重滞,由于症状轻微,未予注意,这次发病前亦无明显发热及其它不适。观其脉证,两下肢痿软不用,麻痹不仁,自感腰以下冰冷,犹坐寒水之中,脘闷少食,渴不多饮,小便黄少,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两尺重按无力。
审其病机,年事已高,肝肾自亏,筋骨已乏滋养,且素嗜肥甘,居处潮湿,湿邪蕴结体内,湿郁化热,困遏中运,故见脘闷少食,渴不多饮,溲黄便溏,苔腻脉数之症。肝肾不足,湿热下注,侵淫经脉,而致气机阻遏,血行滞涩,筋骨肌肉不得濡润,故两下肢痿废不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湿邪重浊粘滞,最害阳气,湿邪阻遏,阳郁不达,故生下肢麻痹不仁及腰以下寒冷如冰的症状。
综上所述,知本病以肝肾亏损为本,湿热下注为标,标实不去,本虚难复,故先拟清利湿热、通经活络之法治其标,待湿热之邪廓清,再以滋养肝肾之法培其本,故拟四妙散加味与之。药用: 苍术15克、黄柏9克、川牛膝9克、生苡米15克、丹参9克、萆薢9克、木瓜15克、地龙9克、鸡血藤15克、透骨草15克、通草2克。
二诊: 服药2剂,患者自感夜间有热气通过臀部,此阳气欲达未达之征,更于原方之中加全蝎4. 5克、僵蚕9克,以增强通络搜邪之 力。
三诊: 上方服用2剂,热感已达两膝,下肢略可在床上挪动,膝以下仍感寒冷,且微感腹胀,故于原方加厚朴4.5克,以苦辛行气。
四诊: 服药3剂,腹胀消失,下肢已可活动,并能由其子搀扶短暂行走,脉渐和缓,苔薄黄腻,前方去厚朴,再进2剂。
五诊: 精神健旺,食欲增进,下肢知觉如常,寒冷感消失,脉细缓尺弱,舌苔薄腻。本虚之象已属主导,故改行补肝肾、强筋骨、活血脉以治,仿独活寄生汤意出入。独 活9克、桑寄生9克、秦艽9克、川牛膝9克、杜仲12克、当归9克、赤芍9克、木瓜15克、丹参9克、透骨草15克、鸡血藤15克、地龙9克,同时服健步虎潜丸,3剂。
六诊: 患者已可策杖行走,要求回家调养,嘱其出院后继服上方10剂,健步虎潜丸服一月,以巩固疗效,饮食远辛辣肥甘,起居避寒冷潮湿,以防复发,一年后随访,患者体健如初,仍然操持不辍。
体会
关于湿热为痿之理,《内经》已有阐述,后世诸家更有发挥,如东垣立清燥汤,清除湿热以治痿; 丹溪用健步丸治湿热痿症; 叶天士 以苦辛寒燥为法,治湿热沉着下焦而成痿者。
湿邪的产生,不外两途,一为自然界之雨湿雾露泛潮外来; 一为机体气化失常,水谷失运,聚湿内起。湿性重浊粘腻,壅遏气机,久郁化热,蒸灼津液,因致津血耗伤,宗筋失润,痿软弛纵,发为痿躄。故《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据临证实践体会,湿热的产生,又往往与肝肾亏损,中运不健互为因果。湿热内蕴,则困脾害胃,下注肝肾,相反,肝肾亏损则水湿不得宣行,中运不健,则津液不布,聚而为湿。因此,痿证的病机,也以虚实挟杂,本虚标实者居多,故临证辨治,必须弄清标本缓急,以确定治疗之主次先后,正如张景岳所说:“酌寒热之深浅,审虚实之缓急·······庶得治疗之全矣”。痿症之生,要在宗筋失润,故治痿之要,亦必“润”字当头,总以致津液、通阳气为目的,大忌纯用辛散燥烈之剂,重伤津液。本案遵《内经》之旨,仿叶氏之法,先以苦辛寒燥为主,佐以淡渗,清利湿热以治其标,后以独活寄生汤加减,配合健步虎潜丸补肝肾、益精血,佐以宣通经络之法治其本。清利而不伤津,滋补而不腻滞,故接治未及两旬,痿废振起,病获痊愈。
湿热阻滞,阳气不通,每使患处产生寒冷之感,此症在“痹” “痿”诸证中,屡见不鲜,若认真辨识,不难去伪存真。若误认为寒凉而恣行温燥,则与病机相背矣。本例患者之治愈,亦足见叶天士“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论述之绝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