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利:伊曼努尔·康德的生平

1724年,康德生于哥尼斯堡,是一个马具商的儿子,他生长在宗教环境中,父母均为虔诚的信徒。他作为学生、教师和作家的几乎全部时光都是在距离出生城市不远的周边地区度过的。在弗雷德利辛学院为入大学(1732年~1740年)做准备时,他的主要兴趣在于罗马经典;在哥尼斯堡大学,他研究了物理学、数学、哲学和神学(1740年~1746年)。从1746年到1755年,他为居住在哥尼斯堡附近的几个家庭担任家庭教师;1755年,他被聘为大学的编外讲师,并讲授数学、物理学、逻辑学、形而上学、伦理学、自然地理、人类学、自然神学和“哲学百科全书”。1766年至1772年间,除了他的编外教师的职位外,他同时兼任皇家图书馆的副馆长一职。1770年,他成了逻辑学和形而上学教授,并在这一位置上工作到1797年,那时他的身体非常虚弱,不得不退休。康德于1804年去世。

康德早年追随莱布尼茨–沃尔夫哲学,它在德国的大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甚至在学术圈子之外也赢得了人们的欢迎。从1760年到1770年,他受到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先是洛克和沙夫茨伯里,而后是休谟,他们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休谟,康德曾经说过,“把我从独断论的迷梦中唤醒”。到了1770年,他已经有了使他闻名于世的哲学立足点,并将之表述在拉丁文论文中,即《可感觉和可理解的世界的形式和原则》;而后他花了十年工夫全面发展它。他的名著《纯粹理性批判》于1781年出版(1787年第2版),随后出版的有《未来形而上学绪论》(1783年),《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年),《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原理》(1786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793年),《伦理学的形而上学》(包括他的法哲学),1797年,还有《永久和平论》(1795年)。《论教育学》于1803年出版。

论述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的作品如下:

翻译的作品:《纯粹理性批判》,M.Müller译,1881年;N.Kemp Smith译,1929年;《1770年的就职论文》,J.Handyside译,1929年;《绪论》,E.B.Bax译,1891年;Mahaffy和Bernard译,1889年;P.Carus译,1933年;《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实践理性批判》《道德的形而上学》的一些部分,T.K.Abbott译,收入《康德的伦理学理论》,第4版,1889年;L.W.Beck的《纯粹理性批判及其他道德哲学论著》,1949年;W.Hastie的《宇宙起源论》,1900年;J.H.Bernard的《判断力批判》,1931年,J.C.Meredith的译本分两卷,1911年和1928年;W.Hastie的《法哲学、政治学原理和永久和平》,1887年;H.C.Smith的《永久和平》,1915年;T.M.Greene和H.Hudson的《单纯理性界限内的宗教》,1934年;E.F.Goerwitz的《观灵者的梦》,F.Sewall编辑,1900年;《论一般哲学》,1935年;J.Watson的《康德的哲学》(选自康德的著作);G.T.Whitney和P.H.Fogel的《康德批判哲学导论》(含有对《纯粹理性批判》的解释),1914年;T.M.Greene的《康德:文选》,1929年;我们使用的《纯粹理性批判》的引文要么取自Müller的译本,要么取自Kemp Smith的译本。

F.Paulsen的《伊曼努尔·康德》,J.E.Creighton和A.Lefèvre译,1902年;R.M.Wenley的《康德及其革命》,1911年;W.Wallace的《康德》,1882年;J.Watson的《康德哲学解说》,1902年;E.Caird的《康德的批判哲学》,共两卷,1889年;第2版,1909年;H.A.Prichard的《康德的知识理论》,1909年;H.Cohen的《康德的经验理论》,1871年;H.Vaihinger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评论》,共两卷,1892年;F.Adler的《康德伦理学批判》,收入《威廉·詹姆斯纪念文集》,1908年;J.G.Schurman的《康德伦理学和进化论理学》,1882年;E.Pfleiderer的《康德的批判主义和英国哲学》,1881年;A.O.Lovejoy的《康德与英国柏拉图主义》,收入《威廉·詹姆斯纪念文集》,1908年;H.Cohen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评论》,1907年;N.K.Smith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评论》,1918年;J.Ward的《康德研究》,1922年;K.Vorländer的《伊曼努尔·康德》,1924年;A.C.Ewing的《康德的因果律研究》,1924年;E.M.Miller的《自由的基础:康德理论的研究》,1924年;M.Wundt的《作为形而上学家的康德》,1924年;J.W.Scott的《康德论道德生命:对康德“基础”的解读》,1924年;E.Boutroux的《康德的哲学》,1926年;J.H.W.Brindley的《康德与贝克莱的唯心主义之比较》,1929年;N.Clark的《康德哲学导论》,1925年;F.E.England的《康德的上帝概念》,1929年;C.B.Garnett,Jr.的《康德式的空间哲学》,1939年;A.D.Lindsay的《康德》,1934年;A.C.Ewing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简评》,1938年;H.J.Paton的《康德的经验形而上学》,共两卷,1936年,还有《绝对命令:康德道德哲学研究》,1948年;G.T.Whitney和D.F.Bowers的《康德的遗产》,1939年;I.D.Weldon的《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导论》,1945年。

论述德国唯心主义运动的作品有:J.Royce的《现代哲学的精神》,1892年;E.Pfleiderer的《康德以来的德国理性神学的发展》,1890年;A.C.H.Drews的《康德以来的思辨》,1895年;R.Kroner的《从康德到黑格尔》,1921–1924年;A.S.Pringle-Pattison的《从康德到黑格尔》,1924年;E.Stabler的《乔治·贝克莱的思想及其对黑格尔之前的德国哲学的影响》,1935年;F.Holzheimer的《从康德到黑格尔的逻辑思想》,1936年;I.Knox的《康德、黑格尔和叔本华的美学理论》,1936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