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艺人||林国斌的创作观音心得
题 记
手艺人,内心是以手艺为美的,也以手艺而崇高的。他们在做的不是用来收藏的只能锁在保险柜 的珍品,也不是毫无情感的摆设品,而是贴近人内心的东西。每每悠闲的午后或深夜,伴着喜欢的音乐,埋首在一方石上,将每把刻刀工具信手拈来,神情自若,犹如从容地游走在自己的战场,左右逢源,战无不胜。手中的刻刀在那一刻被赋予了生命,让石头与手艺人实现了今生最完美的相遇。
林国斌
LINUOBIN
号石斌。1974年生,福建莆田人。上塘珠宝玉石学院客座教授,高级工美术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莆田工艺美术协会理事、福建省民协寿山石专业委员会会员 。师承林志峰(福建工艺美术大师)在人物,弥勒,观音,仙佛颇有造诣。其中其作品《走马上任》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观音》获得首届莆田上塘珠宝雕刻金奖等。
创作观音心得
(1)凡是做观音者,必先心静。志峰老师教育,其脸部多一分肉则过,少一分则不及,两者都不能表现出观音的端庄慈祥。观音造型又是佛教艺术的代表,石头作为佛教艺术的载体,如何将观世音大慈大悲的理念传达表现出来,是此件作品的成败所在。
(2)选材、构图。因为石头是造型千变万化,所以只能因石而作,这就考验艺术家的平时积累。构图上要确定脸部轮廓,身形比例,配饰大小,构图的细致程度与作品成败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反复多次修改以致达到自己心中最高的标准为止,精益求精。制作过程中可能会摩擦掉一部分的构图痕迹,要及时补上。在观音题材的创作中,不能拘泥于一种雕刻形式,可以将浮雕与圆雕相结合。
(3)定型与雕刻。定型是观音雕刻十分重要的部分,如上所说,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不足。观音的面部制作要尽可能的运用到的毫厘之间,所以在脸部轮廓上的定位上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其余身形、配饰,按照原先的构图,先用尖刀勾边,要求握刀稳,出刀准,干脆利落,线条干净,由浅入深,刀锋要运用多样,不要图省力拿不合适的刀去制作,这儿反而会破坏原有的结构。粗轮廓勾勒好后,进行细致的修边、调整。细加工要求将线条修理的柔和自然,将比例修理的协调,还有提高整个石雕的整洁度。
(4)脸部造型制作,就是我们俗称的“开面”,观音观音的开面在方寸之间,眼角、嘴角、眉宇、轮廓、比例等方面都决定着这个作品的成败。要表达慈祥,脸部要丰腴、嘴角要微微上翘,由于观音是佛祖,所以是俯视众生,眼睛要求作出俯视的效果。整个脸部比例的掌控也十分重要,面部不可太过消瘦,额头不可过低过窄,由于观音在造型上越来越拟人化,越来越女性化,所以在制作时面部要求更加细腻,精致。
(5)其他注意事项。由于观音造型趋于拟人化,所以在做佛手的姿态也十分重要,一个人的手拥有几千种变化,从不同的角度看都不一样,在制作时可以自己用手摆出姿势。在身体姿态方面,观音上身胸腹部平坦,以衣物,佛珠等遮掩,基本不露出来。衣服制作时要飘逸自然,做出布的质感,褶皱不可死板,在拂袖,下摆处要尤其注意。下身的制作主要注意身体比例的协调。配饰方面,主要以佛珠,莲花座,圆光为主,圆光内或画莲花、卷草、石榴、团花、半团花或几何纹样等,每层边饰绕着圆光作装饰,特点是对称、连续、均齐、平衡,有严整的格律而又不失其活泼。圆光因时代不同,也有其各自特点:北朝和隋代多用简单的火焰纹为主体,卷草纹为陪衬,直接表现"光明"的寓意。唐代以前的圆光就已经发展成为精雕细镂的圆盘形装饰。唐朝受印度笈多朝风格影响,以多层同心圆为基本结构框架,配以莲花为主的丰富多彩的各类纹饰图案。宋、西夏的圆光比较简单、相似,但却十分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