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的仲景舌诊法,你掌握了吗?

一、仲景舌诊的内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的“太阳病”篇,“阳明病”篇的内容较多。

仲景舌诊可以归纳为舌质、舌苔、舌味觉三类,与《内经》是一致的。但从病理舌象而言,无论质与量两方面较《内经》均有显著提高,而且“舌胎”一词,也为仲景所首创。

张石顽在《伤寒绪论》中云:“舌胎之名,始于长沙,以其邪气传里,如有所怀,故谓之胎。”

后人把舌胎(今写成舌苔)二字,发展为舌上苔垢的统称,遂成为一个专门名词。

仲景舌诊运用的范围远较《内经》为广泛。《伤寒论》六经中就有四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病种中有七种疾病运用过舌诊来辨证,而且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他在诊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中,重点在于察舌苔的变化;而在三阴病及五脏病变中,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

病在三阳、六腑都多属外邪所中,其病在表,正气未衰,故实证、热证居多,邪盛正实,邪正相争,每易抟聚而成苔;

病在三阴、五脏者,每缘内因为病,其病在里,故虚证、寒证居多,易致舌质的变化。

二、仲景舌诊的运用规律

仲景舌诊的特点是处处贯穿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同一疾病,可见数种不同的舌象;同一舌象,又可在多种不同的疾病中出现。其病机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仲景常抓住舌象来进行辨证。

但仲景运用舌诊并不是孤立对待的,他在辨证时很注意四诊合参,而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包括审察病因,阐述病机,确定治则,推断预后转归等。

1. 审察病因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本条首先提出“唇痿舌青”,并是以这一见症为主来诊断瘀血病因的。

因唇舌为血华之处,血脉瘀滞故舌青。后人有谓舌紫为瘀血,不知青为紫之渐,譬如局部郁血,初则每现青色,郁久则成紫瘀。故仲景以舌青为瘀血,乃是见微知著的诊断。

2. 阐述病机

《金匮·中风历节病》第2条云:“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贼风入脏,则脏气厥而不能至舌本,致“舌即难言”。所谓“舌即难言”,即舌体转动不灵,不能言语之意,系中风重证;其轻浅者,则表现为舌虽歪斜,但能言语,至多是言语不清而已。

这一舌象,是中风病人的特征,《内经》中已有记载,但《内经》仅以此鉴别病之轻重,预测其转归(痊愈日期),而仲景却用来分析病机(邪在经络,还是邪在脏腑),以指导临床施治,这是仲景舌诊的特色。

《金匮·痉湿暍病》云:“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误下,阳气反陷于下(丹田有热),寒湿仍聚于上(胸中有寒),而致舌上见白滑润泽的“胎”,这是湿盛的表现,所以渴欲饮水而不能饮。

《伤寒·少阳病》(236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为胆府,胆病则口苦。

3. 确定治疗原则

《伤寒·阳明病》(230条)云:“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本病因有不大便,故列于“阳明病”,实际当是少阳阳明合病,不大便是阳明见症;胁下鞭满则属少阳。

“呕”虽为少阳兼症之一,但阳明病亦有兼呕症的,如《伤寒论》185条和243条所论即是实例。

根据这些见症,照例应阳明少阳同治,似可选用大柴胡汤等方。可是仲景未用同治方法,而单用小柴胡汤从少阳施治。

这是因为邪偏于半表半里,其辨证关键是舌苔白,如果舌苔黄糙乏津,则燥屎内结,里证为多,那么小柴胡汤就不能解决问题了。

由此可见,仲景诊治疾病在症状夹杂,病情疑似之时,很注意舌苔这一诊断的关键,故能收到“澉然汗出而解”的效果。

仲景凭舌论治,有三种规律可循:

第一种:如《伤寒·阳明病》(221条)云:“阳明病,……咽燥口苦,……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接着他又指出(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同为阳明经症,因舌苔有异,所以立法用药也就不同。

咽燥口苦而兼白苔,为热邪留扰胸膈之证,当以栀子豉汤清热;而口干舌燥则是热盛,阳明津液受伤的表现,所以要用白虎人参汤清热生津。

第二种: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云:“病者腹满,……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临床上,如见腹硬满,胃家实之主证,不论是杂病或伤寒,若见舌上苔黄者,均可运用下法治疗。盖其病虽异,病机则同,故治法亦相一致。

第三种:如《伤寒·太阳病》(137条)云:“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同篇(168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金匮·痰饮咳嗽病》云:“腹满,口干舌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三者舌象虽同,治法互异,但其基本精神则均属“治病求本”。

盖白虎人参汤证系热盛伤津,故大渴引饮,自当以清热生津为首务;己椒苈黄丸证则系气不化津,非津液之耗竭,而实为水气之过盛,故无渴饮见证,非温下逐水不为功。两者之舌象,一真一假,鉴别要点,就在渴与不渴。

至于大陷胸汤一证,则介乎二者之间,既有胃津已伤,热邪内舍的一面,故亦有口渴见证;但又有停饮内结的一面,故渴饮不甚,与欲得水数升,舌干不渴均有不同。用涤热逐饮之法,可谓恰对病机。

凭舌论治,仲景十分审慎。如指出舌黄需在未下的情况下才可议下,就是明显的例子。

此外仲景也常提出某病见某种舌象不宜用某法治疗的告诫,并且还告诉我们用药不当可导致舌的变化。这是仲景凭舌论治的另一方面。

例如《伤寒·太阳病》(130条)云:“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伤寒·厥阴病》(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脏结为阳气衰微不振,治疗上救阳尚恐不及,若误投攻下,必致“承气入胃,阴盛则亡”,故仲景特别提出不可攻下之禁忌。

厥证有寒厥与热厥之分,寒厥不可下,热厥而有腑实证者则应下。前热后厥,是为热厥之明证,反发其汗则伤津化燥,里热益甚,因致口舌糜烂色赤。这种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临床上注意。

4. 判断预后

依据舌象以判断预后的吉凶,及疾病的转归变化,是仲景舌诊的另一特色。

如《伤寒论·太阳病》(129条)云:“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这是仲景凭舌以判断预后之例。

又如《伤寒·辨脉法》云:“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为表里客寒,证见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则是阳盛见证;鼻中涕出,踡卧足冷则是阴盛见证。

正邪相争,抟聚而见滑苔,滑苔为阳被阴遏之象,故综合病机属阴邪偏胜,正阳不足,所以不能妄施攻伐(“勿妄治也”,当指不要滥用汗下之剂)。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则是阴邪渐消,阳气来复之兆,病退之机也。

但如果接着变为大热,则为阴极变热,病邪深入,邪盛正衰的表现,所以说难治。

恶寒是上焦寒气胜,故预测其必欲作呕;腹痛是阴凝于下焦,脏寒不能运化,水谷势必偏渗大肠,故推断他可能要出现下利证候。

本条是根据舌象结合脉证以判断预后和疾病转归变化的范例。这说明临床察舌,不仅能推断病势的进退,病人的生死存亡,而且也可以测知邪正消长和证候的变化情况,做到“见病知源”,“视别死生”。

1

舌 质

(一)红舌

凡见红舌,均系热证,凡温热病初起,舌质深红者都是伏气温病,因为郁热在里的缘故。

1.舌尖红赤起刺,系心火上炎,治宜清凉泻火。

2.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者,系心火内燔,热毒熏蒸。

3.舌红中有红点者系热毒更盛。

以上二证均可于清凉泻火中加入解毒药品。

4.舌质光红柔嫩,望之似觉潮润,扪之干燥无津者名镜面舌,系津液枯竭的现象,温病后期多见此舌。

5.舌淡红无色,干而不荣者,系心脾气血虚弱,胃津已伤,气不化液之证,用药不可过于寒凉,可仿炙甘草汤法治之。

6.舌四边色红,中心干燥,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无形之邪热灼伤津液,切忌早用咸寒滋腻血分的药品,以免邪不外解,有误病机。

7.红舌兼黄白苔者,系上焦气分之邪未尽,不可早用滋腻血分之药。

(二)绛舌

绛,系红色之深者,舌色由红而绛,乃热邪深入,由营分入血分的主要表现,以苔之有无,色之深浅、鲜晦,质之燥润、荣枯为辨证的准则。但必须结合其他营分血分的症状方能准确辨证。

1.舌绛而不干燥,兼有黄白苔者

系邪入营分血分,而气分之邪未尽,滓液未伤。治宜宣气透营,使邪仍由气分而解,不可单纯用凉血药,因血药滋腻,易致邪气遏伏,不能外透。

2.舌纯绛无苔,色鲜泽者

乃舌苔尽化,邪已人营血。治宜清营凉血。若邪入心包络则神昏内闭,治宜清心开窍,轻者用菖蒲、郁金开之,重者用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芳香开窍;若兼火痰,必致痰火内闭,更当加西黄、川贝、竹沥、竺黄之类清火豁痰。

3.舌绛,兼有粘腻,似苔非苔现象者

乃营分有热,夹秽浊之气也。治宜清泄营热,兼用芳香逐秽之品。

4.舌绛,望之若干,扪之有津者

乃津液不足,湿热熏蒸,痰浊将要蒙蔽心包。急宜化痰泄浊,清心开窍。

5.舌绛而中心干燥者

系心胃火燔,劫灼津液也。治宜清营救液。

6.舌绛而光亮如镜者

系心营被灼,胃阴亦亡也。治宜急用甘凉濡润之品大剂频服,色转红活者可救,板滞者多不救。(红活、板滞系津液复与否的表现。)

7.舌绛苔少,兼脉虚气弱欲脱者

系温邪深入下焦,劫灼真阴,邪少虚多之证。治宜急用大剂咸寒救阴。兼手蠕动者,宜加潜阳之品以镇摄内风。

8.舌绛不鲜,舌质干枯而萎者

系肾阴将竭之危证。治宜急滋阴液,缓则肾阴涸极,无法挽救。

9.初起舌红绛无苔,经清营透泄治疗后,红绛渐退,苔垢渐生者.

乃伏气温病,由营分血分转出气分也。

(三)紫舌

紫较绛色更深,舌由绛变紫,系热势更盛之表现,但淡紫、青紫多是寒证。

1.舌紫而干燥.

系热结下焦,劫灼肝肾之阴,这是一种坏证,虽兼大便秘结、齿黑、唇焦等里热证,不可攻下。治宜滋水养阴,佐以清热。

2.舌焦紫起刺,形如杨梅.

为热邪深入血分,甚则引起痉厥之证。治宜清热凉血,兼痉厥者兼用熄风之药。伴有大便秘结者,乃大热大毒之证,治宜清热解毒,方用更衣丸,加金汁、人中黄之类大清大解。

3.舌紫而干枯,或如猪肝晦暗无津者.

都是肾液已竭难治之症。

4.舌淡紫而带青滑,兼恶寒肢冷、脉微者.

阳虚有寒也。治宜温运。

5.舌紫而瘀暗,扪之润泽,或兼胸胁腹部刺痛者.

乃胸膈素有瘀血,遇热传营血,二证互结之证。治宜清热散瘀,否则易导致如狂之变证。

2

舌 苔

(一)舌无苔

多系表证。脉诀云:舌上无苔为在表。但必须兼有表证症状,否则为正常现象。

舌无苔而舌质异常也是病象。

(二)白苔

1.白苔在诊疗方面应注意苔之厚薄和燥润,以及其他一些情况。

(1)薄厚:薄者病在表而势轻,厚者邪多偏里而势重。

(2)润燥:润泽者系津液尚足,干燥者系津液已伤。

(3)湿痰、秽浊:粘腻者多夹湿痰,腐垢者多兼秽浊。

(4)可下、不可下:白苔一般不可下,但白砂苔非下不可。

(5)轻重:白苔病情一般轻浅,但白霉苔病情十分险恶。

2.根据白苔的具体表现不同,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舌苔薄白而润,舌质正常者

兼恶寒重,发热轻,口中和,小便清白等,为外感风寒的太阳病。治宜辛温解表的方法。

(2)舌苔薄白而滑者

兼头身疼重,寒热无汗,胸闷者,为湿温初起。治宜“雷氏芳香化浊法”。

(3)舌苔薄白欠润,舌边或舌尖色红者

兼开始微恶风寒,继则但发热不恶寒,口干,小便黄,为新感温病或新邪引动伏邪的春温病。治宜辛凉透解、辛凉解表等方法。

(4)舌苔薄白而干,舌边或舌尖色红者

为表未解而肺滓已伤的证候。治宜凉散之中佐以甘凉生津之品。凉散即辛凉解表之法,甘凉生津之品常用生石膏、花粉、玉竹、麦冬、知母之类。注意此时生津之品不宜过用,恐柔润滞邪。

(5)舌苔白厚而粘腻者

或兼吐浊厚涎沫,为温邪夹湿之证。治宜芳香辛散之品.如藿香正气散之类。

(6)舌苔白厚而干燥者

为胃燥气伤之证。治宜滋润药中加甘草。滋润药用生石膏、麦冬、元参、生地、知母之类,甘草取甘守津还之意。

(7)舌苔白腻而质绛者

有两种现象:

一系湿遏热伏之证,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湿透热(系化湿法中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湿渐化热或湿遏热伏之证,如小陷胸汤),次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使胃气化而津输布,舌虽干燥(这是湿化以后的现象,与标题上的腻并不矛盾),也易转润而热随汗解。

二系营分有热兼夹痰浊,脉滑胸闷,须防浊痰蒙闭,形成神志昏迷之证。

(8)舌苔白如碱状者

系胃中有宿滞,夹秽浊郁伏之证。治宜急行开泄,以防闭结中湿,不能外达。

(9)舌苔自如粉而滑,舌质四边紫绛者

系秽浊壅盛,热邪被其郁闭,不得透达于外,时疫邪入膜原,未归胃腑,多有此苔。治宜急速透解,以防传陷。

(10)舌苔由白变黄燥或变黑色者

白而兼黄者,为人气分之征象;变黄燥者,系邪已入胃腑,宜加大黄;变黑色者,病势更甚,宜承气攻下;一日三变者,其热更剧,更宜急下。

(11)舌苔白干硬如砂皮者

名为白砂舌,由于燥热过甚,津液被灼所致。治宜急行攻下,并佐以甘凉救液之品,最忌表散。(白苔主表,一般不可攻下,但此苔非急于攻下不可,这是应该注意的。)

(12)满舌生白衣如霉,或生白点如细碎饭粒,甚者弥漫满舌及唇腭者,叫白霉舌。

多见于湿毒、湿温、伏暑等证,多系胃气败的征象,预后多不良。治宜急用甘淡养胃,待胃气渐复或可挽救,如口气秽恶,汤水难咽,或糜点拭去旋生,病多危险。

(三)黄苔

1.舌苔黄而兼白者

为邪在气分而卫分之邪犹未尽也,或系湿遏热伏。治宜辛凉开泄,宣透气分。不可轻投二黄苦泄之品,以免引邪入里。

2.舌苔黄而燥者

为邪已入阳明之里,热炽津伤,必大渴引饮。治宜辛凉清热,方用白虎汤之类。

3.舌苔黄厚坚敛或燥起刺,或中有裂纹者

症兼腹胀,硬痛拒按,大便秘者,系阳明热燥实之证。治宜攻下之法,以泄热救阴。方用承气汤之类,如增液承气汤。

4.舌苔黄而腻,或黄而浊,光滑不燥者

系无形之湿热熏蒸,虽兼脘痛痞胀,慎不可乱投苦泄攻下,宜从开泄为治,轻则用杏、蔻、橘等轻苦微辛之品,以宣通气滞,重则用枳实、黄连、半夏等。

5.黄苔兼黑者

为大热伤津也。

(四)黑苔

舌苔黑有寒热虚实之别,但温病实热证多,虚寒证少。

1.黑苔枯燥裂起刺,舌质干涩苍老者

是大热大毒之证,如腹硬痛拒按,脉沉数有力者,为津伤液燥,阳明腑实,治宜急下存阴,或与增液养阴之剂同用;如热邪尚未结实,腹不拒按者,宜用大剂清热之剂治之。

2.黑苔焦黑干枯者

脉虚数或细数,胸腹不胀满拒按者,系温邪日久不愈,深入下焦,津枯液竭,真阴衰微,水不制火之证。治宜急用大剂咸寒利水之剂,缓则液涸不救。此证绝对禁忌攻下!

3.黑苔,其黑色不浓或黑中灰滑而润,舌质也不红赤者兼脉微肢冷,便溏不渴等症者

乃虚寒证也。治宜温经回阳,佐以补气血之剂。王孟英云:“凡虚寒证,虽见黑苔,其舌必润而紫赤。”

4.温病初起遍舌色黑而润者

兼发热胸闷,渴喜热饮,此外无其他险恶症状者,乃胸膈素有伏痰,不必张皇。治宜凉散中佐以辛温或辛滑开泄之品。伏痰一化,黑苔自退。

5.温病后期,邪入血分,大量出血,舌质淡白无华,舌苔发黑者

乃阴伤气脱之证,其脉必微弱或虚数。治宜独参汤以益气固脱,绝不可拘泥于苔黑而恣意寒凉。

6.苔由黄转黑或黑而燥刺者

系温病大热伤津之证。

(五)灰苔

舌灰苔系由白苔或黄苔转黑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舌苔,在病势程度上较黑苔稍轻,诊断方法与黑苔大体相同。

1.灰苔而润或灰腻、灰黄者

如始病即见为湿温夹食或夹停饮之证,当随兼证决定治法。

2.灰而白腻,舌色红者

兼胸闷烦渴,为伏暑或湿温,湿热交阻,热处湿中之证。治宜苦辛淡渗,行气化湿。

3.灰苔清滑者

兼四肢逆冷,下利者,乃少阴虚寒之证。治宜温阳祛寒,方用理中、四逆等。


望闻问切“伤寒的脉,温病的舌”!
这是中医圈子的里的一句老话,能听到过这句江湖话的中医,恐怕最小的也得四十多岁了!

而现在中医的这个圈子,是网络时代,很多中医“神人”往往凭借着患者的“舌苔”照片,就能神奇的判断出“患者的丈母娘”有什么病,还能判断出患者家祖坟的风水如何?天啦噜!!!还能再神奇一些吗?大师,您给看看,我是隔壁老王,还是隔壁老王另有其人?

提要:

1、伤寒凭脉,温病凭舌!这是历史的进步,绝不是“门户之见”!

2、临床实战,舌脉哪个更重要?

1、伤寒凭脉,温病凭舌!这是历史的进步,绝不是“门户之见”!

社会,一直在进步,如同我们今天,买菜都可以扫码,如果你没有微信,说句难听的,菜都不好卖,真的,因为人家兜里没现金!

中医,也在进步,不进步,就彻底废了自己一身武功!

历史上能涌现出很多中医后起之秀,说白了,就是中医在进步,所以,记住,“进步”不是坏事,进步就是我们中医圈子最常说的一句“发扬”,只有继承,没有发扬,中医就会越做越小!

如果仲景先生再度重生,效哥相信先生一定会努力学习“中医温病学”,会学习钱乙先生的“脏腑辨证”,一定会对照李东垣和朱丹溪,来重新编写《伤寒杂病论》,一定会和王清任喝酒“话血瘀”!这才是一个高手该有的样子,因为, 从骨子里,仲景先生一定是“继承和发展”的楷模,

仲景先生的师父,默默无闻,如果仲景先生没有发扬他的师父的中医学术,又怎么会开天辟地的创出“六经辨证”的万世太平?所以,身为伤寒派弟子的诸位,请摒弃门户之见,出了你自己的圈子,就如同坐井观天的青蛙跳出了井口,

伤寒的脉,千古第一,功不可没!

后世的二十八脉,说白了,定格于仲景先生,终止于仲景先生!两千年了,仲景先生当年397条条文中,有149条提到了脉象,占了所有篇幅的37.53%,总共提出的26种脉象!

王叔和先生的《脉经》又怎样?李时珍先生的《濒湖脉诀》又怎样?迄今为止,两千年了,我们的脉象只在仲景先生的基础上多了2种而已!

脉学的止步不前,其实也是中医的一种悲哀,临床所见,又何止二十八脉?当然,这里指的是单独的脉象,并非相兼脉,在效哥这种最平凡的中医这里,至少还有三种“二十八脉”之外的脉象!

温病的舌,舌比脉快,无法凭脉时的最佳选择!

真正把舌诊作为诊断学最重要的诊断依据的贡献者,其实是温病八大家,也可以说,舌诊的真正成形是在明清时期,且与温病的发展密不可分!

和伤寒的“传变”比起来,温病的病情改变,更加凶险,传变也许就在一小时之内,往往威胁的都是“君主之官”!如果伤寒方都可有效的对付“温病”,请问,温病八大家哪位先生的“伤寒”水平低于目前的“伤寒大师”?他们不能从伤寒方中化出“温病治法”,诸君又凭什么认为自己可以超越“温病八大家”的“伤寒水平”?

没有一种脉象比舌像体现病情的变化更快!

《伤寒论》提到的舌诊范畴,只有七条,比重不超过1.76%,这和伤寒的脉诊比起来,完全可以忽略!而且,描述文字无外乎“舌燥、白胎、胎滑”等!

《伤寒论》的舌诊范畴,只不过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黄帝内经》之前,中医从无舌诊内容,《黄帝内经》中的舌诊涉及到“临床”范畴只不过包括“舌卷、舌上黄、舌干、舌本强、舌萎、舌焦、舌本烂”等而已,

至于作为《黄帝内经》的补充的《难经》中,对于舌诊更是只字未提,

至于后世《敖氏伤寒金镜录》、《伤寒舌鉴》才是后世对于《伤寒论》最有利的舌诊补充!

叶天士先生《外感温热篇》37条条文中,从第1至26条均是从舌诊给予处方治疗,通篇之中,舌诊的条文占到了多少比例,大家心里没数吗?

到了清代,代表着中国“舌诊”最高成就的杨云峰所著的《临证验舌法》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凡内外杂证,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於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无证可参,脉无可按,而唯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

看到了么,自古有“舍脉从症”之说,断无“舍舌从症”之理!

譬如现代,如糖尿病、高血压病、乙肝大三阳等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也没有任何“病脉”,但,舌像上却可以反映出“病因、病机、病位”等关键性的问题,

伤寒的脉,因为那个年代,舌诊并没有蓬勃发展,

温病的舌,因为那个年代,脉诊反应病情变化并不及时,耽误了很多患者的生命,

都是有历史因素在里面,所以,谁也没错,一切都是当下最好的选择,无可替代,

迄今为止,还有很多姑娘,摸脉随便,看舌头,依旧羞涩,不肯轻启朱唇,如何解?

2、临床实战,舌脉哪个更重要?

答案是,舌脉都重要!这与前文并不矛盾!

我们鼓励大家“认知”真正的舌脉,而不是虚幻的舌脉!

现在很多骗子披着“中医”的外皮,动辄能从“患者的舌苔照片”看出对方丈母娘和小姨子的病情,这岂不成了玩笑?你还真别笑,这种荒唐的案例举不胜举,而且都是真实发生!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古人说得多好,四诊合参,

所以,为了更加精准的把握病情,就不要给自己打个“伤寒的脉”,或是“温病的舌”的标签,管他什么舌啊脉啊,我们要的的是“精准的诊断”,能“合参”的情况下,干嘛非要做个取舍?

黑猫白猫不重要,谁能治好病人的病,谁才具有存活下去的理由!

历史,永远在淘汰一些不符合发展规律的东西,比如钻木取火(已被打火机取代)、比如坐上毛驴去拉萨(已被动车取代)、比如烽火台(已被微信取代),舌脉之争,其实是门户之见,摒弃了门户,治好你对面的大妈,比什么都强!

望舌七诀歌(珍藏版)

欲识来君百病源,舌部气色仔细观。
五部五色主五脏,表里虚实全昭然。
若问舌诊有何难,五色动态是关键。

舌部多人重叠影,多重层次要分清。
舌为心窍主脾胃,脑肾肝胰外生殖。
舌淡苔薄胃气存,纵然有病亦无碍。

有根之苔从舌生,紧贴舌面铺均匀。
无根之苔厚一片,四围净洁如涂面。
苔之五色分表里,苔之厚薄晓内外。

表寒均薄各症兼,邪积苔厚内多实。
腐苔松厚揩即去,正虚邪化阴有余。
腻而粘舌刮不脱,痰湿居中阴阳遏。
腐苔如霉或如脓,胃气败坏内有痈。

表症薄白腻属痰,用药审慎防变幻。
由白而黄正胜邪,白黄灰黑渐加重。
舌苔骤退不渐化,邪气内陷病危急。

染苔一事要分清,枇杷橄榄变黄黑。
白苔表湿并虚寒,苔白而滑感风寒。
舌红苔白风瘟起,白苔转黄邪传里。
白苔降底湿热伏,白苔粘腻主痰湿。
虚症苔白多明净,舌嫰苔滑为阳虚。

苔黄主病属里热,微黄不糙初传里。
黄而干糙里已热,舌苔骤黄阳明实。
黑生芒刺或发裂,热深腑实阴液伤。
黄而滑腻痰湿热,黄而舌嫩为脾虚。

津润而冷为有湿,边尖齿印亦痰湿。
灰苔主病阴阳辩,由黄转灰热传里。
苔灰薄滑三阴结,苔灰黑滑主痰饮。
灰黑渐来里热深,黑而糙裂热极盛。
平素痰饮苔灰黑,舌面润滑无险症。

淡红明润气血充,干枯无血气将绝。
心火炎上尖赤色,红在两边热肝胆。
头痛失眠舌尖红,内热深重深红赤。
舌心干红阴液劫,镜面舌则多主凶。

舌红而绛热传里,舌绛鲜明心胞热。
干枯而萎肾涸竭,兼见嗌干命将倾。
绛红少苔或舌裂,阴精将竭命难全。
绛而粘腻湿挟痰,芳香化浊神功见。

紫舌主病分阴阳,舌紫苔黄内积热。
青紫浮滑中三阴,酒客瘀血舌紫斑。
中心白滑醉伤寒,紫舌肿大酒毒患。
光蓝无苔元气败,冲心危难命难全。
舌蓝苔粉秽浊瘟,黄腻苔浊湿瘟热。

黑主热重有阴阳,嫩滑而润寒极殃。
粗涩干焦极热盛,坚敛苍老热壅结。
浮肿虚寒亦痰湿,娇嫩齿印病属虚。
纹在舌质如碎瓷,血热阴虚多见此。

光剌阴伤病情重,无苔之舌定主死。
舌生芒剌有黄黑,不论先后均化燥。
舌体肿大痰热饮,瘦瘪诸虚证更急。
痿降阴亏动无力,舌见淡红气血虚。
舌体强硬风火痰,舌强瘫痪入心脾。

赤肿而硬苔灰浊,无力颤动气血弱。
伸舌不便病有三,燥寒痰涎病经脉。
舌强语蹇风痰粘,舌歪一侧中经络。
吐恶舐舌心脾热,小儿惊风亦常见。
光红无苔病已深,舌卷卵缩命倾刻。
熟读舌诊七决歌,再世华佗神话传。

辨舌诗
舌上无苔表证轻 白苔半里古章程
热红寒淡参枯润 阴黑阳黄辨死生
全现光莹阴已脱 微笼本色气之平
前人传有三十六 采摘久歧语弗精

察舌辨证诗
六淫感症有真传 临症先将舌法看
察色分经兼手足 营卫表里辨何难
白肺绛心黄属胃 红为胆火黑脾经
少阴紫黑兼圆厚 焦紫肝阳阴又青
表白里黑分汗下 绛营白卫治天渊

次将津液探消息 泽润无伤津已亏
白为肺卫仍兼气 绛主心营血后看
白内兼黄仍气热 边红中白肺津干
卫邪可汗宜开肺 气分官清猛汗难
入营透热犀羚妙 到血惟清地与丹
白黄气分流连久 尚冀战汗透重关

舌绛仍兼黄白色 透营泄卫两和间
白而薄润风寒重 温散何妨液不干
燥薄白苔津已少 只宜凉解肺家安
苔若纯黄无白色 表邪入里胃家干
更验老黄中断裂 腹中满痛下之安

太阴腹满苔粘腻 苍朴陈苓湿结开
黄燥若还胸痞闷 泻心小陷二方裁
微黄粘腻兼无渴 苦泻体换开泄安
热未伤津黄薄滑 犹堪清热透肌端
湿留气分苔粘腻 小溺如淋便快难

湿结中焦因痞满 朴陈温苦泻之全
上焦湿滞身潮热 气分宣通病自全
湿自外来肌表着 秦艽苏桂解肌先
湿热久蒸成内着 厚黄呕吐泻心权
若兼身目金黄色 五苓栀柏共茵煎
舌绛须知营分热 犀翘丹地解之安
若兼鲜泽纯红色 胞络邪攒菖郁研

素有火痰成内闭 西黄竺贝可加餐
心承胃灼中心绛 清胃清心势心残
君火上炎尖独赤 犀兼导赤泻之安
若见边红中燥白 上焦气热血无干

但清膈上无形势 滋腻如秽却病难
绛舌上浮粘腻质 暑兼湿浊欲蒸痰
恐防内闭芳香逐 犀珀菖蒲滑郁含
白苔绛底因何事 热因湿伏透之难

热毒乘心红点重 黄连金汁乱狂安
舌绛碎生黄白点 热淫湿慝欲生疳
古名孤惑皆同此 杂症伤寒仔细探
舌绛不鲜枯更萎 肾阴已涸救之难
紫而枯晦凋肝肾 红泽而光胃液干

黄厚方知邪入里 黑兼燥刺热弥深
屡清不解知何故 火燥金亡急救阴
黑滑太阴寒水侮 腹疼吐利理中寻
更兼粘腻形浮胖 伏饮凝痰开逐斟

舌见边黄中黑腻 热蒸脾湿痞难禁
呕吐便秘因伤酒 开泻中焦有泻心
寒湿常乘气分中 风兼二气自不同
舌兼黄白形中取 得诀才将脉症通
湿邪暑热走营中 兼入太阴气分同

吸受心营并肺卫 暑温大湿卫营通
伤寒入里阳明主 热病阳明初便缠
先白后黄寒化热 纯黄少白热蒸然
热病无寒惟壮热 黄芩栀豉古今传

恶寒发热伤寒症 发汗散寒表症先
少阴温病从何断 舌绛须知木火然
目赤耳聋身热甚 栀膏犀角牡丹鲜
若是温邪从上受 窍中吸入肺光传
芩翘栀豉桑蒌杏 气燥加膏肺气宣

邪入心营同胆治 再加元麦郁菖鲜
寒温二气前粗辨 暑湿相循病必缠
湿病已陈粘腻舌 只将暑症再提传
暑伤气分苔因白 渴饮烦呕咳喘连
身热脉虚胸又满 无形气分热宜宣

萎芩贝杏通知滑 豉栀翘心竹叶煎
或见咳红荷叶汁 痞加朴菀郁金川
暑人心营舌绛红 神呆似寐耳如聋
溺淋汗出原非解 先治邪干心主宫
犀滑翘丹元地觅 银花竹叶石菖同
欲成内闭多昏寐 再入牛黄即奏功

暑湿合邪空窍触 三焦受病势弥漫
脘闷头胀多呕恶 腹痛还防瘤痢干
栀豉杏仁芩半朴 银花滑石郁红安
湿温气分流连久 舌赤中黄燥刺干
咯血毋庸滋腻入 耳聋莫作少阳看
三焦并治通茹杏 金汁银花膏滑寒
若得疹痧肌肉透 再清痰火养阴安

苔形粉白四边红 疫入募原势最雄
急用达原加引药 一兼黄黑下匆匆
若见鲜红纯绛色 疫传包络及营中
清邪解毒银犀妙 菖郁金黄温暑通
温邪时疫多斑疹 临证须知提透宣
疹属肺家风与热 斑因胃热发如兹
疹斑色白发肌表 血热如丹犀莫迟
舌白荆防翘薄力 舌红切忌葛升医
凡属正虚苔嫩薄 淡红嫩白补休迟
厚黄腻白邪中蕴 诊者领知清解宜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

(0)

相关推荐

  • 成都儿科名医肖正安:小儿发热诊治初探 | 山海精舍

    成都儿科名医 肖正安 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它的范围极广,无论外因或内因所致的许多急.慢性病,都有发热的症状出现. 所以,<幼科准绳>说:"小儿之病,惟热居多--凡病解有 ...

  •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小执医整理的中医诊断学知识点,必须学习 1. 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学著作是(单选)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温病条辨> D.<景岳全书> ...

  • 仲景舌诊,你会吗?解析中医伤寒论仲景舌诊的运用规律

    伤寒辨证:仲景舌诊,你会吗? 研究<伤寒论>或者张仲景的学术思想,需要将对中医的认知.诊断方法和治疗思路都放回到仲景的时代和他自己的角度.本文便是从仲景的角度探讨了他的"舌诊&q ...

  • 仲景舌诊之法!!!(你掌握了吗?)

    一.仲景舌诊的内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的"太阳病"篇,"阳 ...

  • 仲景舌诊之法

    仲景舌诊之法!!!(你掌握了吗?) 医品阁 今天 一.仲景舌诊的内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 ...

  • 仲景舌诊之法!!!

    一.仲景舌诊的内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的"太阳病"篇,"阳 ...

  • 仲景舌诊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的"太阳病"篇,"阳明病"篇的 ...

  • 仲景舌诊初探

    仲景舌诊运用的范围远较<内经>为广泛.<伤寒论>六经中就有四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病种中有七种疾病运用过舌诊来辨证,而且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1 仲景舌诊内容 ...

  • 散落在晋唐典籍中的仲景方论

    一.仲景遗方见于宋臣附录者 1.续命汤 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宋臣将<古今录验>续命汤附于其后.此方尚可见于唐代方书中. 如<外台秘要方·卷第十四·风 ...

  •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有助仲景学说澄源】

    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有助仲景学说澄源       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当时只有简牍传抄,图书流传十分局限,加之战火兵燹,<伤寒杂病论> ...

  • 虚就用人参黄芪?仲景方中找答案

    小编导读 说起虚证,大家的第一反应是不是要补一补?毕竟<黄帝内经>中就讲要"虚则补之"嘛.但在实际治病的时候,并不是但凡虚病用上大补的药物就一定最合适,医圣张仲景的经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