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神记:从余秀华的一首诗说起

余秀华的诗,我最喜欢的是这首。
我喜欢这黄昏
余秀华
我喜欢这黄昏
喜欢空气里喑哑的香气
和若有若无的钟声
从一棵树里发出来的
从一只鸟的翅膀里
发出来
喜欢这蓝色的
明亮的忧伤
这从云朵里缓缓
落下来的光
我喜欢我自己身体里破碎的声音
和愈合的过程
——那些悲喜交替
那些交替的过程里新生的秘密
甚至
这无望的人生
也是我爱着的
因为你在远方挥动手臂的样子
如同一道命令叫万物生长
如果说余秀华的其他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标记,在苦难与自我修复、欲望与不甘中不断挣扎的话,这首诗则于灰暗之中透露出了一股难见的亮色。而末尾两句则如神助,脱离了人间纠缠,得窥天地造化。
在这首诗中,余秀华开了天眼,得到了神的眷顾,写出了具有神意和启示性的句子。
万物本来就是在秉承着天地的旨意生长繁殖,因为我把人世的希望寄托于你,在我看来,你就拥有了造物主的大能。
余秀华不提神、佛、菩萨、上帝,但这首诗却充满了神性。
神性诗写,从我喜欢诗歌开始,就一直为人所推崇。如何在诗歌中表现中出无私忘我,大慈大悲,超能造化,进而全知全觉,窥天地秘密,晓自然奥妙,很多人一直在为之不住探索。
但诗歌具有神性,并不是在诗歌中造出一个神,更不是拼命与神挂钩,蹭基督、释迦的热度,而是诗人在独立的精神世界里达到灵魂的自足、自适与自我圆满。
神和人对立吗?
其实并不对立。高洁的人性就是神性或接近于神性。
而神性也可能会堕落,退化。
余秀华写这首诗时肯定是内心通透、空灵,接近于一位创世大神的,但同一个作者,不久之后,她有些作品则带有愤激和剑拔弩张的攻击性,为喜怒哀痴怨所左右。
人,是有可能在瞬间悟出神意,达到神之高度的。但他(她)就此称神,成为永恒之神了吗?
如果不坚持修行,经常反思,自我修正、补全,他(她)也会从神的高度降到凡间,再度被庸思俗念困扰,重新拥有那些凡人的毛病与缺点。
也许,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打造十全十美的大神。人和神只是这个星球上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的两种不同状态,它们相互依存,忽焉往返。
我突然对那些为人们所终身崇奉的神像产生了怀疑。
(本文完)
一点请求因生存艰难,不得不在子栏目加载广告(二条),方便的朋友可以点开看下,不用点赞和转发,只需打开后,稍微滑动一下,在页面上停留六秒钟即可。多谢亲们支持。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