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乌桥岛 | “当年乌桥很多工厂的产品都是出口海外的”
口述时间:2020年1月19日
口述地点:乌桥
口述人:“老乌桥”们
口述记录:李彦泽(飞厦中学八年级)
前言
为了留住乌桥岛的“容貌”,在一个冬日当空照,“老乌桥”们出来晒太阳的日子,我们走进乌桥岛,听听居住在此的“老乌桥”们谈谈那时候的生活,那时候的乌桥岛……
口述
“那时候生活很艰苦”
△李娴兰奶奶
李娴兰(78岁):我是在潮阳西胪西凤出生,3岁才跟父母来到乌桥。我是饥荒年出生的,差点被丢掉。生活在西凤那里十分艰苦,没得吃饭。当时,我妈就先搬过来。因为我爸认不得路,我妈认得路。后来我妈捡到一个戒指,便换钱买了辆木板车,才把我爸载出来。来到这里买了块地,然后搭个棚,就成了我们的家。
△李兰音奶奶
李兰音(88岁):我来乌桥香烟厂打工(现汕头市公安消防支队金平区大队后面),跟姑妈在这里工作, 1950年我们老板跑了,我就失业了。结婚后我去了乌桥打铁厂,那时候是两班制的,每一天的三顿饭都没有固定的时间。
一位88岁的老奶奶:我88岁了,住在果菜厂的宿舍里。我在光华出生,解放后就过来乌桥这边。当时的生活真的很苦,正月初一很冷的天气还要到溪里去挖泥来填西港场,建这个厂,那时候那里全是软田,全靠我们挖的泥填起来的。
李彦泽采访88岁的老奶奶。
“我没读过书,但是我能认得字”
李娴兰:我没读过书,小学一天都没读过,但是人家上课我在后面偷听,所以我能认得字。我16岁就进了市环管局的潮剧团。有次局里一下招进了一千多人,领导对我说:“你要是认得字就把你转成文职”。我马上说我认得,要怎么做就来学。当别人在唱歌册时,我在旁边听,听完我也会唱,渐渐地我就认得字了。
“做人不能贪心”
一位88岁的老奶奶:那时候很苦,“走飞机”(指躲避日本飞机轰炸)时我才9岁。敌军飞机来轰炸和扫射的时候,我和奶奶裹一层棉被滚到大堤旁。有一次看见一个年轻人被扫射中,倒下去还拉着个行李箱,另外走来一个人要拿走他的行李箱,结果也被扫射中了,所以说做人不能贪心。后面那个人不去拿行李箱就没事。现在的人生活幸福,衣食住样样有。那时候连吃的都没有。看看现在,你们已经很幸福了。
“那时候乌桥这里有……”
△黄奶奶
黄奶奶:我在潮阳关埠出生的,结婚后就来了乌桥,在这里住六十几年了。那时候的乌桥有陶瓷厂、蒜头厂、打铁厂……年轻时我在光华那边彩瓷厂工作,那时陶瓷都是从潮州来的,然后在厂里包装出口。彩瓷厂是属外贸局的。
一位88岁的老奶奶:我们蒜头厂是在做出口的,厂很大,是国营厂。我二十多岁就在厂里工作,做包装的,按规格整理包装入窑,一整件一整件地装,还要检查过关才能出口。当时厂有一百三十多人,现在都没剩几人在世上了,厂也散了。
后记
那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奶奶在冬天的暖阳下,对着我们竖大拇指,口里不停地念叨着,要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
狂风骤雨的艰苦生活已过去,云开日出的美好生活正在驶向未来,随着省棚户区改造项目计划的推进,高楼大厦取代乌桥岛的“老厝”成为必然的趋势,“老乌桥”们也将失去过往的风彩,但“老乌桥”们一笔一画书写的乌桥史诗,一点一滴的涓涓细流汇成的乌桥历史需要我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留住……
点评
铭记历史是为了启迪未来。在偶遇了4位乌桥的老奶奶后,老人家不同的经历、相同的感慨:以前生活太艰辛了,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这是给年轻一代最直接的教育,也是本次口述活动的初衷之一。口述记录者感受到了,认真地把它记录了下来,并写下了自己的心得,是一篇比较有质量的口述文稿。
(点评:周晓云)
寻乌桥人讲乌桥故事
如果你是乌桥岛上的原住民,如果你是乌桥岛上曾经的手工艺人、工业领域从业者或曾在乌桥岛上的工厂上班;又或者您有以上相关线索,有乌桥故事可以分享,都诚邀你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将你的姓名与联系电话发送至本微信公众号即可,发送时请备注“乌桥”字样。
出品:特区青年报
总策划:林琳
执行:周晓云 郭佳彤(实习生)
摄影:张春华
编辑:林楚红
亲爱的读者,
在新的公众号消息排序规则下,如果你希望及时看到我们的文章,请将本公众号设为“星标”,并尽量与我们互动:点击在看,转发和留言。算法时代,我们更需要您!感谢!
⭐️ 如何星标我们? ⭐️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