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金典传器系列《十六》传炉
壶型解读:
壶仿“传炉”之型,寓意饮茶延年,期盼“茶寿”。中国的道家认为,金木水火土可生成万物,东西南北中可构成—切。玄武、朱雀、青龙、白虎被道家用以镇守四方。
“传炉”在手,即把持了上下左右中:
壶盖居上,上为北,玄武当权,北方多水,圆润、饱和、可疏而不可堵。
壶足在下,下为南,朱雀昭旺,南方多火,升腾、昌彰、可稳而不可激。
壶流耸左,左为东,青龙腾达,东方多木,婀娜、摇曳、可扬而不可抑。
壶把悬右,右为西,白虎守护,西方多金,刚烈、硬朗、可曲而不可断。
壶体守中,中为主,泰岱高壮,中方多土,包容、丰盈、可腴而不可瘠。
传炉壶的来历似乎难以考据,但就作者的见解来说可能性有二。首先传炉为古代道家炼丹所用之丹炉。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道教领袖,游尽天下名山,与丹术,医道颇有心得。至麻姑神功泉(江西抚州南城)觉得泉水清冽脱俗,于是传炉炼丹,留恋泉石之间,至今,葛洪仙井遗迹犹在。麻姑泉酿酒又称寿酒,洪祖以其水炼丹求寿成仙,而人寿之极致又称茶寿。
今以阳羡紫砂壶,仿传炉之型,饮茶延年。真乃切情,切意。其次,古时还有“金殿传胪(炉)”一说,明清时代在殿试后两天,皇帝召见新科进士。考取的进士们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恭立于安门前听候传呼,然后与王公百宫一起进太和殿分列左右,肃立恭听宣读考取进士的姓名、名次。
这就是“金殿传胪”。“胪”有陈列的意思,“传胪”就是依次唱名传呼,进殿晋见皇帝。因古时候紫砂壶是士大夫阶层的雅玩,将壶名取为传炉,应有取其谐音后又取意自勉吧。那么传炉壶有哪些独特的特点呢?
紫砂经典器形之「传炉壶」素来便传递给世人稳健安定、祥和浑厚的气息,每每把玩或品茗,无不心随云野外,大概这就是「传炉壶」独特的气场。
就制作难度来看,「传炉壶」的成型难度相当高,先以镶身筒技法制成粗坯,再将上下左右逐一拍圆,因而其壶身主体方正又不失圆润挺拔;短颈;方壶口;方型圆角压盖,四面通转无碍,且面面俱到,能接续全壶气韵;盖中央壶钮圆中寓方,虽小巧精致,却醒目得体,高挑而精神,虽高居整把壶最顶端,却显得不卑不亢;壶把、壶嘴流畅舒展,落落大方,三弯流蓄势待发,环形把前呼后应,其同样于四方之中寓以圆润;四钉足位于壶底四端,稳稳的托住壶身,提高了整把壶的重心。
经典「传炉壶」的造型取材于青铜香炉,并用紫砂艺术语言诠释出超然洒脱的岁月韵味,仿佛穿越了千年时空,由内而外皆装满了安定的内涵。它比一般方器多了一份圆润之美,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就像一个历尽仆仆风尘,磨平了强硬锐气,又平添了柔软温存的成熟男子,“他”形态端庄、内心强大,不仅自持安定,也给予他人刚刚好的安全感。
香溢天地外,乐盈茶壶中。品茶赏壶本就是一个让人内心安定的过程,先人在创造「传炉壶」的时候,或许真的结缘香炉内在的世界,在萦萦袅袅的青烟中,体验生命安定的美好,也体验如过眼烟云般流淌的种种生活状态,终于悟出安定的意义。
由此,每一把「传炉壶」仿佛都是一个安定的支点,支撑起每一种强大的命运。活在当下,顺其自然。学会放下,学会知足。事实上,获取比自持难得多,与其获取,不如拥有一颗强大的心灵。
俞国良红泥大传炉
老子曰“大象无形,大巧不工”。金砂认为制壶赏壶,到了极致就是看其气度,观其神韵。至于细节的处理到显得不过尔尔。
传炉壶的特点正是如此!传炉壶有着青铜器般的威严与稳重,它古朴典雅,曲线强劲有力,浑厚端正。是方中有圆,圆中寓方的典范,要想做得比例恰当、珠圆玉润,骨肉廷均实属不易。自古以来宜兴众多制壶艺人均有制作,但都公认传炉壶最为难做,这也是此壶市面上比较少见的原因之一。就其形式来说传炉为传统壶型,至清末曾改为四方传炉,可为历久弥新。
四方传炉壶为清末创新品种,壶多以紫砂为材,泥质润泽细腻,坚致细密。茶壶方唇,壶盖上隆,中设提钮,短颈,鼓腹,下设四乳丁足,前侧流嘴呈三弯式,后设圆把。传炉壶式方中有圆,挺匀有力,堪为壶中佳作。
现存最有名的四方传炉壶当属原藏于开四海家中,于1937年由清末民初壶艺名家俞国良用“大红袍”泥料做制的一把。此壶方圆相济,挺匀有力,色泽红艳,光彩照人,是传炉壶式的经典之作。
还有现藏于香港茶具文物馆的传炉壶,为清末两江总督端方在宜兴定制,具手法来看也应为俞国良所作。只不过在传统的基础上稍加改进,盖为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