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并不难(六)C
总第58期
朋友们,晚上好!
前两天我们一直在谈写作文的感受能力,今天从另一个角度说一说。
前几天听了祎奕妈妈的讲座,受益匪浅。
那天,晴朗。
窗外那丛蔷薇茂密极了,葡伏茎弯垂着。从开始抽芽放叶到现在大概有两个月了吧,冬天那时干巴巴的样子都想象不出来了———所有的枝都绿意饱满,所有的叶都闪着微微的光,无数个花苞倔强地自顾自地长着,再有一个月,真不知会开成什么样。
窗内,“妈妈论坛”的讲座温馨美好,“好父母爱学习、不溺爱、善沟通、会陪伴、懂赏识”,“教育的秘诀在于唤起孩子的兴趣”,祎奕妈妈分享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我的脑海也回想着与学生们相处的许多瞬间,作为一个老师也应该是“爱学习、不溺爱、善沟通、会陪伴、懂赏识”的,也应该唤起孩子们的兴趣。
有一天作文课,孩子们纷纷走进教室,三四个孩子马上问我,“为什么桌椅挪地方了?”左侧靠墙那列由三个桌变成两个桌,右侧位于教室中间的一列则由两个桌变成三个桌。
“你们说为什么?”孩子们思考着。
“方便进出呀!”
“噢,明白了,明白了。”
即便是一件小事也要让孩子体会善于观察。
“咱们来个小游戏好不好,假如家里来了客人,烧壶水要8分钟,找茶叶要1分钟,洗杯子要3分钟,谁能让客人最短时间内喝上茶?”
这问题当然难不住二三年级的孩子,很快他们就给出了正确答案。
“这可是个科学问题啊,你们知道什么叫'统筹方法’吗?”
于是借着给客人烧茶这事,我又讲了什么是统筹方法,以及数学家华罗庚。
课前的小插曲让孩子们玩着玩着就进入了角色。我对那几个观察细致的孩子夸奖着说,“一进教室就发现了变化,观察力不简单啊!”“生活中的小趣事多着呢,动动脑筋仔细观察,你就成了一个'富有’的人了!”
讲作文的时候总得提起孩子们的兴趣才有效果,于是就从他们身边的点滴小事说起,激励他们感受观察的重要性和乐趣。
很多时候家长们辅导孩子不必要搞得十分郑重其事,而应该是“内紧外松”,用轻松愉快的方式唤动起孩子的求知欲,把握住微小的细节,引发孩子的兴趣。
有一天上作文课,一个孩子在作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那个城堡真奇特,竟然在湖中间一座小岛上。它有一条长长的走廊,用白色和灰色石砖搭成的墙壁应该很坚固……
我问孩子们,“'搭’成的墙壁坚固吗?”
孩子们面面相觑。
“换成'砌’好不好?”
不知道,于是老办法——查字典。
几分钟后,如同一窝麻雀似地嚷开了,“砌,用泥、灰等把砖、石等黏合垒起。”
我又问,“搭积木能不能改成砌积木?”
“不能,不能。”
“下次不能玩了。”
好了,我知道他们已经懂得什么叫“砌”了。
“老师,外面有墙。”
干脆,我们来到屋外,让孩子们摸摸那些用沙泥砌起来的墙。
他们一边用小手摸那粗糙的墙缝,一边还是不停地说,还有淘气的孩子试图轻轻地推推那堵砖墙呢,微笑的小嘴露着小豁牙。
每天不断积累词、句、眼前所见、脑中所想,孩子的作文才慢慢有感觉。
有一次写关于春天的作文,写之前我们热闹地讨论着。
“春天来了吗?”那时分明还不见春的影子,北方的春天总是姗姗来迟。
“没来呢!”有的孩子嚷着。
“来了,来了。”也有孩子反驳着。
“你怎么知道春天来了?”我笑着问他。
“我发现柳条软了。”
天哪,当这个孩子说出这句话时,我简直没话再说了。
太棒的感受能力!这个男孩什么时候发现了这个小变化?
“你们知道柳树在春天是怎样一点点变化的吗?”
七嘴八舌,最后是意见统一了——柳树最初是变柔软,才又一点点变黄变绿,长出柳芽,柳叶渐宽,远看柳如烟了……
所有的树都是用“点”画成的,只有柳,是用“线”画成的。
别的树是密码紧排的电文,只有柳,是疏落的结绳记事。
“这句子美不美?”这是散文家张晓风《柳》中的句子,我拿来考验孩子们的观察与理解。
“老师觉得你们根本理解不了这句话,不服的话,讲给老师听啊!”我心里憋不住要笑,可是脸上还是特别镇定,与这些孩子“智斗”啊!
查字典、讨论,有的拿手机的孩子上网查什么叫“结绳记事”,一阵忙乱之后,孩子们赢了,每张兴奋的小脸红扑扑的,可爱极了。
在我的课堂上,经常是这样“开了锅”一样的热闹。不知道孩子们什么时间提出个什么问题,我呢,顺势领着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开心得很。
有一天,一个孩子特别认真地对我说:“老师,你一定要多吃点补品、营养品。”“怎么了?”
“你一定要活很多很多年,我以后也让我的孩子来这里上课!”天哪!
“放心吧,老师九十岁也在这里上课。”我知道他们实在是喜欢各种玩,那老师就陪着你们好好玩!
读书的时候,我喜欢把读到的好句子做成书签,奖励一下自己,就像每天的日子有了点晴之笔。
图片:艺凡 方方 里奥 爱跳舞的Em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