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印度式日本寺庙

乍浦路与武进路口,藏着一座看一眼就无法错过的奇妙东洋建筑---西本愿寺,然而这座寺庙的形制却又是印度窣堵坡式样。所以才有了这么一个绕口的标题:在上海的印度式日本寺庙。

西本愿寺

寺庙来历
西本愿寺旧址初设文监师路(今塘沽路口)114号,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开院,次年对中国人传教。1931年移到现址乍浦路471号,由日籍建筑师冈野重久设计,岛津工作室承建,费银5万两。据说乍浦路西本堂的建设由第22代西本愿寺门主(1903年至1914年在位)大谷光瑞发起组织,仿日本东京筑地的西本愿寺式样。虹口区乍浦路所在的区域曾是热闹的日本占领地区,周边至今尚有本国寺以及东洋旅店遗迹,可谓是“Little Tokyo”。

1930年代上海港旧照,图片来源:网络

整个西本愿寺外立面有:马蹄形的拱形大厅,沿街东山墙置大的拱形火焰形券面,券上饰莲瓣浮雕,券下缘为禽鸟浮雕的带饰,其下原有七只在热带丛林中出没的大象浮雕和两尊坐式菩萨,于特殊年代中被敲毁;再下是三行,每行七朵莲花浮雕,朵朵形态不同。北面有拱券门厅,拱券立面饰半圆形浮雕。
拱形火焰形券面和下方的禽鸟浮雕的带饰
莲花浮雕
本寺曾作为虹口日本侨民参拜神道、僧人住所和暂存骨灰盒之用。1944年在本堂的西邻建造了一座高36.6米的九层佛塔。但是抗战胜利后佛塔废,寺房一度作和平博物馆。

九层佛塔(图片来源:网络) 

沪上孤例
上面说到,这座沪上孤例的印度佛塔式寺院是由大谷光瑞发起的建筑,模仿东京筑地的西本愿寺,呈印度佛教建筑特征。
让我们先来看看在日本也是罕见的印度风寺院筑地西本愿寺。

筑地西本愿寺(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为什么好好地不造传统的东洋风,而要做成印度风呢?
其实,筑地本愿寺最初建于1617年,不幸的是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寺院虽然没有倒塌,但却毁于地震引发的大火。据说,第22代法主大谷光瑞(净土真宗西本愿寺派第22代当主(1903年至1914年在位),曾作为探险家和掘宝者游历中亚印度,认为日本传统寺庙的木制结构需要革新,所以更为欣赏印度建筑风格。1923年关东大地震时当位的第23代主是大谷光瑞的儿子大谷光照,不排除是大谷光瑞给其子指示,造就了筑地西本愿寺独特的风格。要说大谷光瑞到底有多喜欢印度呢,1945年他曾在大连策划一个庞大的移民计划,准备把日本青年团10万人移住到印度。但是由于日本战败,这项计划也终成泡影。
年轻时的大谷光瑞
最终,仿古印度寺庙的外观设计由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打造,于1934年建成。上海的西本愿寺正是模仿筑地风格而造就的。
值得一提的是,1914年5月,因管理不善,财政松懈,僧侣贪污腐败,以及探险耗资巨大,使西本愿寺财政出现严重危机,背负了巨额债务,大谷光瑞因此受到谴责与指控,被迫辞掉教团法主和伯爵爵位,传位于长子大谷光照,此后隐居。以旅顺、大连为基地,辗转往来与上海、青岛、北京、台湾、朝鲜等地,还在上海郊区建造“无忧园”,开设书院。
大谷光瑞这个人的生平值得大家更深入地去了解。他虽是寺院的当主,却一心想当探险家,不过他的探险行为本质是在中国西北部盗宝。他的探险队人员构成根本不是考古学者,而是普通随行的僧人,虽然挖掘出了珍贵的《李柏文书》,但是由于不懂得做出土记录,以至于后人在研究《李柏文书》时,有很多疑团无法破解。
《李柏文书》(图片来源:wikipedia)
珍珠会所
如今,这座西本愿寺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非常摩登特别的演出场所—— The Pearl 珍珠会所。笔者出于好奇也进去看过演出,吃过饭,他家薯条和鸡翅还可以。每周末都爆满,举行特定主题的音乐活动等等。该场地目前也常被私人预定作为活动场所,或者被时尚产业作为拍摄场地。
THE PEARL

珍珠会所内部
内部格局已经焕然一新,呈现一派复古色调。想想曾经这里也是个供奉骨灰的地方,现在可谓真的是“坟头蹦迪”。
坟头蹦迪
尾声
在西本愿寺附近尚有日莲宗本圀寺的建筑遗迹,只是由于住满了居民而整体状况不佳。前文说到的旅馆遗迹大家若感兴趣也可以自己探寻,毕竟探索的过程是最有趣的~
附上一张本圀寺老照片 (图片来源:网络)

现在的本圀寺已经成为了一座民居


更多乍浦路的故事

更多上海的故事

- Das Ende -

- 新城旧市 2019 - 

(0)

相关推荐